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西安近些年有哪些变化,西安近几年变化图片对比,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西安近些年有哪些变化,西安近几年变化图片对比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西安近些年有哪些变化,西安近几年变化图片对比

“这个春节,中国七亿人在三亚,七亿人在西安。”西安众多人头攒动的景点,颇有些“做实”了这个广为流传的调侃。

作为疫情调整以来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已基本复苏。对西安而言,无论是从个人感知还是公开数据来看,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这期间,有个“霸榜”的指标,值得我们对西安再思考。

记录:连续多日全国第一

这个指标,就是地铁流强度。作为城市大运量、快速的交通工具,地铁是判断城市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据西安地铁消息:2023年春节假期(1月21日至1月27日),西安地铁线网累计运送乘客1329.5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189.93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3%,客流强度连续多日位居全国第一。

得益西安文旅的复苏,临近核心景区和商圈的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小寨等地铁站点客流持续增长:比如,大雁塔站日均客运量达24万人次。

西安地铁客运强度连续多日位居第一◎制图/城记智库

最新数据显示,初七(1月27日)收假后,截止昨日(1月29日,周日),西安地铁客流强度仍居全国第一。一月,客运量已居全国第六。在相关地铁专题讨论上,西安已形成一种现象级。

考虑到地铁对城市交通的核心作用,有不少网友表示:“地铁客运量前十的城市,就是当今的中国十大城市。”

对地铁客流强度来说,一方面反映了地铁的利用效率和拥挤程度,这个与历程和时间点有一定关联。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方面,折射了城市通勤、文旅、商业和消费等方面的繁荣程度。

21日-29日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TOP10◎制图/城记智库

从客流强度来看,西安常年与京沪穗深并肩。这个春节假期,西安连续霸榜“全国地铁客流强度”第一。

单纯从可见的表象来看,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西安庞大的人口总量。“七普”之后,西安人口增量位列北方第一、全国第四,总量超过1300万。

第二:春节的火爆:“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景致,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汹涌人潮,形成“七亿人在西安”……这些场景,都让西安再次“出圈”。

可以想象,这次春节接待如此庞大的游客量,并非一夜成型。作为旅游资源大城,如今的西安与早年截然不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个我们以后再叙。

基于第一个原因,我们还想谈谈重新认知西安。

城市:城市的同与不同

互联网上讨论西安地铁客运量,有种声音一直占据主流,大致意思是:

“西安客运量和客流强度大,是因为西安人都“蹲”在主城区。再给西安几条线路,所有数量必定下来”。话里话外,皆有一种“蔑视口吻”明显。换个角度来看,“城市战争”无处不在。

应该来说,这话对了一半:就是承认西安主城区人口众多。但另外一半,却“潜讽”西安实则不应该。

每座城市,都有其发展周期和发展阶段。一般规律来讲,经济越发达人口就越多。西安是“北方+西部”的西安,其经济总量虽不高,但仍处于爬坡阶段。这个阶段,西安对自己也有误判。

“七普”西安各区域人口统计◎制图/城记智库

故“七普”后的西安,让很多城市分析者乃至所有西安人,都为之惊讶。

“爬坡”过程中,西安以“开发区营城”方式,形成多中心和多组团的格局,并带动了经济发展。这个格局,也是主要中心城市的常见模式: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

这种模式,主城区域经济总量最高、人口最多,故地铁客运量也最高。当中心组团强到一定程度,周边组团得以快速发展。

所以,我们无需焦虑或者批判西安的发展模式。外围发展的关键,产业是基础。西安“全面北跨”,奥体片区崛起,以及高新“南拓”至鄠邑等都是趋势。

中国南北方主要城市热力图对比◎制图/城记智库

有些城市,是另一种场景。

比如杭州、武汉,也以主城区为圆心往外扩散,但因地理条件(大江大河)使结构相对分散。比如苏州、青岛,是典型“县域经济”,外围占了较大份额GDP和人口。这些,直接决定了地铁客流量。

所以,地铁长度上西安是杭州53%、武汉54%和青岛84%。疫情较严重2022年,西安地铁客流分别是杭州80%、武汉86%、青岛271%。

防控调整后,西安必然“一鸣惊人”。唯一的遗憾,就是西安地铁历程太少。数据,不是用来攀比,而是用来说明城市的特征,认知它的不同。

地位:西安要冲刺的地位

这个特点,就是西安已是事实意义上的“超大城市”。这几年,「城记」一直反复强调这一点。

按照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根据按照公开消息显示,目前全国有超大城市七个: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这还有一个范围界定问题:对比天津,距离主城区约35公里的滨海新城,“七普”人口超过200多万。按照这个标准,长安主城区、西咸新区全域、高陵区和临潼区等,都应该计算在内。

对比天津西安“城区”遗漏甚多(同等比例尺) ◎制图/城记智库

所以,西安还应更靠前。

城市发展逻辑,其本质核心是“人”的流动,不论是产业的聚集、商业的繁荣,还是环境的改善,都离不开人的要素。其实,地铁客流量已显示了谁是真正的“超大城市”。

正是如此,西安的规划必须要基于“超大城市”的特征。

“超大城市”,是西安当下的特征,未来还必将持续得以强化的提升。在事实上的超大城市下,西安需要“倒推”产业、生态、医疗、教育和交通布局,并且设定一个可实现的路径和阶段。

西安地铁实景图◎来源/西安地铁

以西安地铁为例,如今地铁运营里程与地铁客流量和客流强度未达到最佳匹配状态。这种情况下,西安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已开始出现“负增长”。最近学界和民间讨论都很多,这个背景下,更要发挥超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城市化效应上。

疫情后“爬坡”西安,有三个让人“治愈”的消息:一是西安首次诞生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二是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户,三是本次春节可见的文旅和人气复苏。

目前,西安人口总量和增量有了,但与之匹配的经济总量还在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心齐泰山移”。

更多西安近些年有哪些变化,西安近几年变化图片对比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