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截止2022年11月30日,本年度优然牧业反刍动物成品饲料外部市场销量突破100万吨,成为行业中首家反刍饲料销量跨入百万吨大关的企业,拉大了优然牧业反刍饲料销量的绝对领先优势。
记者获悉,优然牧业今年成功培育克隆牛,实现奶牛克隆胚胎生产效率和移植受体妊娠率等主要技术指标的突破性提升;并且在优然新建万头牧场,实现投产第二年奶牛平均单产超42公斤,还培育出单产超90公斤的牛王;最近,优然牧业反刍饲料领域也再创行业新高,取得反刍饲料行业里程碑式的新成果。据记者了解,优然牧业反刍饲料能够实现销量百万吨的突破,与其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
全产业链研发布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元兴饲料成为行业领军品牌
据悉,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中国最大的反刍动物饲料供应商,优然牧业业务完整地覆盖由育种到饲料再到原料奶生产的乳业上游全产业链,产业链各项业务均做到了行业领先,最重要的是优然牧业从草业、种业、反刍饲料、奶牛养殖均构建了完整的研发体系,甚至为了做出高品质饲料还专门设立实验牧场,还自主开发了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奶牛营养配方软件等数字化模块。元兴饲料作为优然牧业核心业务之一,为优然45万头奶牛提供高质量的营养解决方案,依托公司庞大的奶牛养殖群体,从中获得了宝贵的营养研究经验和深刻的行业见解,也为元兴饲料培养出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以更好地服务客户。同时优然牧业产业链各业务高效协同,各业务所需原料物资集中战略采购,从而降低了饲料原料的采购成本。而且饲料更是具备了抵御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的业务特点,进一步提升优然牧业业绩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科技赋能下的高品质产品+数字化赋能下的精准服务经营模式,助力行业管理水平提升
优然牧业元兴饲料近40年来摸索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产品+服务”的经营模式,依托优然牧业特有的自有45万头奶牛庞大的牛群养殖基础,以及在反刍饲料方面的研发、生产经验,陆续开发和提供多样化且满足不断迭代变化的客户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目前公司有200余位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服务中国超过1/4的奶牛,利用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和配套数字化服务方案打造全国反刍行业最强的精准服务体系,精准地识别出客户在日常运营各核心环节的需求与痛点,协助牧场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以提升牧场的生产管理水平。同时通过“产品+服务”的模式,开展突破40公斤单产专项服务,累计已经协助多座牧场突破40公斤单产。
近40年专注饲料研发,覆盖奶牛、肉牛、肉羊、奶山羊全系列产品
优然牧业技术研发团队近350人,其中博士22人,硕士158人,均具备丰富的相关行业经验,公司持有中国注册专利62项,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行业内少数拥有自主研发团队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养殖、研究经验和深刻的行业见解,配合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研发能力,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全面聚焦客户需求,打造反刍动物全生命周期系列产品。开发了进口配合饲料、新产品过瘤胃豆粕、“40公斤单产”产品系列及配套技术服务方案,同时研发出了生物饲料、高端预混料等高附加值饲料产品。优然牧业元兴饲料目前拥有精补料线、浓缩料线、生物饲料线、预混料线四大品类,八大系列160余种产品,产品涵盖奶牛、肉牛、肉羊及奶山羊全生命周期。
高精装备引入,打造食品级工厂,铸就品质核心竞争力
优然牧业已投产饲料生产基地达14个,产业布局辐射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反刍动物精饲料销量国内排名第一。优然牧业元兴饲料引行业之先,引进TPM精益管理体系,并在行业内首家通过国际精益管理权威认证机构JIPM优秀奖认证。依托精益管理体系,元兴饲料对标食品生产标准,打造食品级工厂。引进全套世界顶级饲料设备和中央控制操作系统,实现了从投料、配料、混合、打包等工序的自动化生产模式,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并在国内率先通过全球食品行业安全与质量体系标准SQF认证。
同时优然牧业拥有国内最高标准预混料工厂,工厂采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标准,该预混料工厂生产体量最大、原料选用最严、生产精度最高、产品稳定性最佳、质量标准最高,为行业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满足全国市场需求。
数字化赋能下的国内领先的奶牛营养体系,提升养殖效益
优然牧业元兴饲料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奶牛营养体系,通过大数据监测系统收集牧场环境信息、牛群信息,通过自有的中国奶牛主要原料近红外营养数据库评价原料营养价值和性价比,结合优然牧业饲料配方系统,并通过精准饲喂执行系统为奶牛提供精准营养,提升牧场奶牛养殖整体效益。
优然牧业的中国奶牛主要原料近红外营养数据库,定标样本量突破100万个,可在1分钟内得到样品检测的全部结果,快速准确检测成品和原料的品质,有利于推动奶牛精准营养解决方案的落地,并且为饲料研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据了解,下一步优然牧业元兴饲料将持续深耕反刍动物营养领域,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严苛的质量要求、精准的饲料营养、领先的技术服务水平,不断带动产业链伙伴共同发展,助力奶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