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冬至之后,真正的寒冬也终于到来。那么,接下来这段日子,平素体质差、或者有些疾病在身的人,要如何安然度过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固生堂的吴依娜主任,为大家列举了实用性最强的10大养生妙招,帮助大家提升抵抗力,改善体质。
第一招、早搓手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到,“以手调病,疏经络,养生之上道”。手掌内是肺经、心经循行之地;手背则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三焦经对应着五脏六腑,主管内分泌系统。所以,冬天经常搓一搓手心、手背可以帮助全身的经络疏通,有利于心肺健康,预防冻疮、感冒、中风等的出现,提升体质。
推荐时间:全天可搓,早上醒来尤为推荐。
第二招、午晒背
民间有“冬晒太阳,胜喝参汤”的谚语。晒背,绝对是冬季养生之0成本、高效用的一招。背部是人体阳经督脉所经之处,通过太阳的温煦,不仅可以吸收阳光中温暖的力量,更有助体内阳气的提升和起到调节气血的功能。既有助于抵御严寒,同时也为来年的健康做好储备。晒太阳还可以吸收维生素D,帮助我们钙吸收,强健骨骼。
推荐时间:中午,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冬日中午晒背,其升阳效果更好。
第三招、晚泡脚
《黄帝内经》记载:“入秋后,寒气升,泡脚祛寒,消百病。”因此,睡前泡脚,不仅有助于经络畅通,缓解关节炎、老寒腿等老毛病,还可以有助睡眠、驱除寒气。泡脚可直接用水温40℃左右的热水,水量没过踝关节。睡前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
此外,容易手脚冰凉、怕冷的人群可使用以下泡脚方:生姜10克、艾叶10克。
另外,泡脚出汗者宜尽快擦干汗液,以免着凉;有足部伤口者、糖尿病足患者不宜泡脚。
第四招、早睡晚起
中医认为,人体节律应顺应四时。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冬天人体阳气潜藏于体内,而外界气候寒冷,夜晚更甚,若过晚睡觉或过早起床,体表易感风寒,因此,宜待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第五招、穴位按揉
穴位按揉是比较适合我们平常在家中闲坐时保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在家会感觉越坐越冷,此时不妨通过穴位按揉,让自己的气血循环起来,既暖身又强身。在这里,推荐大家按压太溪穴、合谷穴、膻中穴、神阙穴、大椎穴,每个穴位按揉2~5分钟。
第六招、艾灸
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它具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我们在家可艾灸上述穴位(太溪穴、合谷穴、膻中穴、神阙穴、大椎穴),暖身强身效果更为显著。
每个穴位可艾灸10~15分钟,艾灸时应根据自身对温度的可接受程度调节艾柱相隔皮肤的距离。艾灸后建议相隔3小时后再洗澡。
第七招、多吃黑色食品
冬气通于肾,冬令宜补肾。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盈对人体气血阴阳的调和有着关键的作用。冬季养肾宜多吃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黑枣、熟地黄、制黄精、黑玉米、黑米等,还包括深紫色的食物,如紫芝、桑葚、黑枸杞、紫葡萄等。此外,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主咸,不宜饮食过咸。
第八招、依体质适当进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开始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严寒的时间。此时段抓住机会,进补得当,对体质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虚性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
关于这三种体质的症状及膳食推荐可参考推文《进补≠乱补,牢记“3忌3宜”,老中医推荐这些食疗方,补气血、强体质!》。
而在这里,我们也给大家再推荐3道适合大众体质的食疗。
1、银耳百合羹(2人份)
干银耳10克,百合20克,去核红枣4个,冰糖适量(糖尿病患者可不放红枣不加糖)
功效:滋阴去燥,润肺养神。
2、虾仁松子炒饭(2人份)
虾仁100克,松子30克,红萝卜50克,鸡蛋1个。
功效:养阳润燥,营养丰富,最益老人小孩。
3、五指毛桃煲鸡脚(3人份)
五指毛桃50克,淮山(新鲜100克,干品30克),花生20克,鸡脚250克。
功效:补气祛湿,益肾健脾,养血补虚
第九招、选择轻柔的运动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从中医的角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提升阳气。尤其是冬至过后,阳气渐生,运动对阳气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而阳气升,则脏腑充盈,有助于抵御寒邪侵袭。但冬天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微微出汗即可,汗出过多不利闭藏,同时也容易招致风寒。因此,轻柔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更为合适。
第十招、静心养志
冬令闭藏,因此情志也应相对静养。冬季尽量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失志悲伤、郁郁寡欢、狂躁暴怒都容易导致脏腑精气功能紊乱。因此,养神定志,对于各脏腑阴阳的调和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冬日不妨多与家人朋友一起围炉煮茶,南方的小伙伴可在阳光正好之时多在外走动一下,放松身心。
如今,新冠疫情仍旧处于扩散期,未曾感染的人不仅要做好防护,还要尽可能地让自身体抵抗力提升起来,才能更好的应对病邪的侵袭。
眼下绵长冬日,愿大家岁月安暖。一起平安健康共度这个难忘的寒冬,迎接来年春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