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杭州某报的文文至今还记得,她之所以能够到杭州工作,是拜西祠胡同(国内初代论坛)所赐。
2004年,她还在长春某报做记者,当时的西祠胡同很火,火的程度类似于现在的豆瓣和微博。不止是文文,许多记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这个论坛的“记者之家”专区,围观全国各地的记者在上面“吵架”。
有时,文文自己的评论稿件也会被转载上去,她的才华被杭州某报(该报已停刊)的主任关注到,两人在MSN(通讯工具)断断续续聊了两年。2006年,她盛情邀请文文去杭州工作,担任编辑工作。文文从此扎根这座城市。18年过去,文文仍然很怀念那段时光:“在上面看很多同行的采访感受,对新闻报道的思考,还是受益匪浅的。”
遗憾的是,此刻的西祠胡同,正在江苏省产权交易所,以1元的起拍价拍卖。这个曾经的热门论坛,如今成为了70年代、80年代初生人与青春有关的纪念册。
西祠胡同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成名的社区网站,鼎盛期旗 *** 册用户超过3000万人,2000年以8500万元的身价出售给艺龙,但是运营并没有太大起色。2016年,西祠胡同开始全员减薪,管理层也只拿60%薪酬。2018年,西祠胡同发布公告,将关闭近三个月,管理消极、发帖不活跃的讨论版。如今,它已经身处互联网的角落,积满了灰尘。
把时间拉回西祠胡同鼎盛的时期,在没有朋友圈、抖音、微博、小红书的web1.0时代,上论坛发帖才是大家上网的正事,所以西祠胡同集结了很多活跃的网民。
广州某报的记者丁丁回忆,他是慕名前往西祠胡同的,因为那里有很多让他欣赏的大V,还有不少他个人感兴趣的专区。
如《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王小峰,在他个人博客没有火起来之前,已经在西祠胡同上开设专区;
现在的知名影评人卫西谛,也在上面开设专区。
“专区是西祠胡同最大的特色,你可以邀请朋友来玩,也可以自己担任专区主理人”,丁丁说。
丁丁学的是新闻,所以关注书籍、影音、传媒方面的专区比较多,在他的印象里比较知名的专区有二房音乐、饭局通知、三毛专区、琼瑶专区、后窗看电影。其中影评人卫西谛开设的后窗看电影专区最为火爆,因为除了文艺电影评论,在那个资源匮乏的互联网时代,还会有不少电影介绍。
丁丁和文文一样,也是靠着西祠胡同成为了媒体从业者,“因为传媒专区聚集了很多媒体人,相当于一个媒体集散地,很多人看了你在专区写的东西,欣赏你的文采,就会主动邀请你过去入职,所以它的玩法很有意思,是一个相对垂直的领域。”
西祠胡同除了媒体汇集以外,还有星座、交友、时尚、城市等专区。这其中比较火的,叫“败家MM集中营”专区。版主陈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早注册论坛,只是想转卖自己的闲置物品,谁知这一来,炸出许多志同道合的姐妹。
据悉,这个专区同一时刻在线人数将近2000人。不过,当时并没有代购、推广这一说。陈霞回忆,2005年的冬天,天气很冷,专区有个女生发现网上有种围巾特别便宜,样子又好看,让她组织团购。
2005年,快递还没有现在这般如火如荼,陈霞团购了近一两百条,很多人上门取货,她在自家院子门口分发。
如今,西祠胡同以1元钱起拍的消息流出,有网友还不太相信,特别去查证,“西祠胡同一块钱起拍,查了交易所网站,是真事,细节略有差异, 应该是一个月前还有一次挂牌,但貌似两次流拍。”
西祠胡同是初代网民的青春,而互联网原住民很可能闻所未闻。那是网络写手挥斥方遒的时代,遗憾的是有些时尚可以轮回,有些则一去不复返。有些不经意的告别,竟已成永别。
来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