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杨峰
望河楼位于小潢河北岸,镇潢桥东侧,自建成以来,与镇潢桥、铁旗杆合称潢川城内三大名胜古迹。
望河楼于1932年8月在新安张钫的倡导下,由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在“古今庙”旧址上建起来的,当时是作为图书馆使用的。张钫购买书籍,兴办社会文化之举,为潢川文化建设留下了历史积淀。
望河楼第一层有碑记,第二层的楼外四面刻有文字,西面是“汲古”,南面是“滴翠”,北面是“崇文”,东面缺失。该楼原高5层约26米,现仅存3层,建筑面积147平方米。该楼上面两层原为木制亭阁建筑,抗日期间,为避免给日军飞机轰炸提供明显的目标,1939年被主动拆除。
1986年出版的《光州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署名作者王勉的《光州城古迹述略》介绍了“古今庙”的改建以及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古今庙(古汲庙)
此庙座落在北城中山门东侧(即县文化馆之地址),庙名“古今庙”。1932年, *** 二十路军驻防潢川时,总指挥张钫(河南新安县人)看到此庙地势险要,由上而下可控制全城,遂决定拆除旧庙,重建新房。计有高楼、平楼、凉亭、阁楼……等,美煥美仑。这就是集楼、台、亭、阁于一体的建筑群。还设立一座图书馆,这也是张钫给潢川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北城未建城以前,是一座土山,古今庙就建筑在山上。而新的五层高楼,又建在山之顶峰,楼为木质结构,五脊六兽,飞檐简瓦,造型颇为美观。此楼矗立在最高点之上,虽远在二十里以外,亦可遙见。登楼四窒,两城对峙,二桥贯连,朝观旭日东升,晚看落霞西照。东流不息的河水,从脚下缓缓流过,全县形势,尽收眼底。瑰丽壮观的风景,今人心旷神怡,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槪。该楼建成后,招引来不少游客,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欣赏。可惜的是1938年日机轰炸,此楼上面两层被毁,以至巍峨的雄姿为之减色不少。
古今庙还有段传说:明末清初时期,古今庙是和尚住持,有一个当家和尚在庙內神像座下,挖一隧道直通暗室。隧道上置翻板,安有“机关”。遇有烧香的青年妇女,和尚就按动“机关”,人便落到暗室,遭到和尚的 *** 。事该败露,当时有个喻**任州衙督学,与和尚结为好友,经常在庙内游玩、饮酒下棋,往来甚密。某日喻又至庙內相访,因和尙外出,喻直至和尚卧房,看到整洁华丽的床铺,不觉有了睡意;自认为是和尙好友,于是上床而眠。一觉醒来,隐隐听到床后暗室内传出妇女哭泣之声。喻内心骇然称异,便不动声色地出庙而归。和尙返庙,发现床铺有异,遂查问小和尙,才知好友喻氏来此,不禁大谅失色。他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决心要对喻下毒手,以免后患。次日请喻来吃酒,将喻灌醉后,正准备杀害,不料州官查夜进来待茶。和尚惊惶失措,遂将喻用一床草“稿荐”裹好,放在门后。哪知被州官发觉。即将喻解教,并査明真相,搜寻暗室,破毁一切害人设施,和尙也伏了法。
1938年,镇潢桥及小潢河北岸
渔舟点点
望河楼的东边,可以看到一道过河的简易桥
“古今庙”时,这里就是吉鸿昌将军寻求真理、微服到访苏区的起点。1930年9月,吉鸿昌为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驻军潢川。据回忆,吉将军的队伍不住民房,都是住庙宇、帐篷。总指挥部设在县衙内,随吉鸿昌的三十师师部就驻扎在古今庙残存的8间简陋厢房中,以及挨着河边的清凉亭(即修复后的观月亭)。小潢河的沙滩上也有不少军队帐篷,吉鸿昌经常坐在清凉亭里指挥士兵在小潢河的沙滩上训练。
吉鸿昌来潢川不久,就在“古今庙”的大院内召集南北两城的木匠、泥匠、漆匠、扎匠、竹匠、铜匠、铁匠、石匠成立了“八大匠工会”,保护工人利益, *** 苛捐杂税。
抗战时期,这里又是革命青年的课堂、抗日救亡的中心。1938年1月,从徐州迁来的“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在望河楼成立,这里成为宣传抗日、培养抗日有生力量的重要活动场所。来自四面八方,出身不一的5千余名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学子在潢川参加了抗敌青年军团的学习后,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去了重庆,有的参加新四军,辗转敌后打游击。一颗颗来自潢川的抗日种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以至当时就有“北伐黄埔,抗战潢川”之美誉。在当时的青年学生心目中,潢川,就是抗战中的胜地。
1938年11月(农历十月初)“潢川战时教育工作团”在望河楼成立,由钱瑚任指导员。开始仅有20多个青年,在短短的5个月内发展到70多人。1939年1月, *** 潢川中心县委成立,书记为李璞(周新武),赵敏任宣传部部长。赵敏对“战工团”更加关心,经常前往指导工作,或亲自参加活动。根据县委指示,赵敏又派青年军团学员李德观( *** 党员)、沈絮( *** 党员)、朱永莲( *** 党员)等到“战工团”工作,通过骨干作用和政治影响,实现对“战工团”的领导。“战工团”是潢川县委直接领导下的进步青年组织,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广泛动员工、农、兵、学、商共同抗日。
望河楼附近的战斗掩体
激战后的望河楼双亭
1938年,刺刀和铁丝网中眺望小潢河北岸
望河楼西门的右侧镶有一块张钫撰写的《潢川图书馆记》:
潢光商固,夙称茂文之区。山川遒美,林壑幽丽。自宋陈慥逃隐以降,畸人高士、达官通儒,历元及明,蔚于清代。文献之徵,风流堪想。道冠盖而巷絃歌,家礼乐而户诗书。郁郁彬彬,风靡一时。……在昔萧相入关,先妆天下图籍,揆其意志,岂曰无为。今余居此弥年,戎衣底定,虽致杀敌之果,终乏选书之实。清夜抚躬,良獨内愧。又况潢川为淮南重镇,领袖群邑,劫后余生,亟待苏息,社会秩序,尤须恢复。因于治军之暇,漫而乘兴登临,徘徊江城,感慨国事,吊古伤今,遂有兴复文化之想。于是鸠工庀材,计程授图,爰即北城巽隅败庙故址,利用废物,改建新楹,并题颜曰:图书馆。阁短屋矮,虽见绌于齐云,笥满架溢,期竞秀于琅環。工既告竣,幕开将卜,余迺首发篋书,陈列其内,聊以碔砆之抛,籍作琬琰之引。所望名门右族,大雅宏达,各贡宝藏,毋稍吝私,素缃彩帙,倒筪相助;鸿编巨制,倾筐是将。愿合万人之力,共赞厥成。庶几百世之下,永被其利;古今中外,尽归掌握。农工商贾,亦隶门牆。畴曩之锦绣,何难再见;他年之文明,于焉肇基。承前毖后,辅世牖民,实余今日区区之意也。
惟现以师行在即,弗获与此邦人士载酒歌,成朝夕游观,共享百城之众,竞夸五车之富。叹羡低徊,莫忍遽去。用抒鄙怀,追纪始末,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
新安张钫刊记
中华民国廿二年岁次葵酉年元月十五日立
陶善耕先生著《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一书对潢川县图书馆有考证和介绍:1907年2月,“濬智书社”于光州州治开办,当时的光州州治,藏书最为丰富的还是坐落于潢川南湖北岸的弋阳书院;1922年12月,潢川县通俗图书馆成立于弋阳书院改立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内,后易名为县立图书馆;1933年馆址迁移至北城中山门上的“望河楼”,1934年并入县民众教育馆。
有关“民众教育馆”,在1987年出版的《潢川县文化志》中记载的是:“成立于民国十九年元月,馆长傅汝弼,馆址设于北城施家巷。民国二十年迁移南城贤典街。民国二十二年归并图书馆。民国二十三年2月恢复,迁移南城贤典街第二小学旧址。民国二十四年迁入北城张钫新建筑图书楼(今望河楼、县文化馆),陈化鹏任馆长。内设讲演、游艺、图书、陈列、出版部。
如今的望河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潢川文物局所在地,库房中收藏了不少远古文物和近代文物,被誉为潢川的“布达拉宫”。
城中的风景塔
“最美”的老照片——三层的望河楼
最新出版以望河楼为主图的《光州往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