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龍雲之子
《元贞之道》前文介绍过墨子的唯物观,有《实践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学界一直认为中华文化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普遍认为《墨子》是朴素的唯物经验论,而对墨子的“鬼神”论持批判态度,“鬼神”当然是属于唯心概念。
李约瑟既然说“一个墨子抵得上整个古希腊”,那么墨子思想中不仅有唯物观,也应该有唯心观,柏拉图是西哲唯心学派的始祖。本文探源一下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墨子的《鬼神论》。
一、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主张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第二性质;唯物主义则相反,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理念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陆九渊,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黑格尔、费希特等。主观唯心主义源自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是西哲唯心学派的始祖。
唯心主义,Ideali *** us,idea来自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概念“理念”eidos。“理念”(eidos),希腊语的动词“看”,作为名词是指“看到的东西”或“显象”,但在柏拉图哲学中,“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有意思的是,在墨子的认识论中,墨子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不仅要用五感之眼睛(eye)与事物“接触”,以获得对事物“貌”的感性认识,而且还需经过理性的圣人对感性经验加以演绎归纳等抽象过程,即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再加工(do),方能达到“明”知,即事物的理性认识(eidos=eye+do)。墨子的“明”知,就是柏拉图的理念(eidos),也是《老子》的“道生一”,这个“一”就是事物具有重复性和统一性的初始概念。
Ideali *** us直译应为“理念主义”,“理念论”比“唯心主义”更准确。当今学界将柏拉图形而上的“eidos”或“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类同北宋的理学。
柏拉图认为:在物质世界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背后,是永恒不变的模式。这是“柏拉图的理型论”。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eidos”,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客观唯心主义,既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又强调客观世界本源的“精神本体”(本体论Ontology),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精神本体”又含有“事物规律”的意思,所以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和客观。西哲的研究者,普遍会有绕圈子和烧脑的困惑,既好像前后自相矛盾,又好像是在自圆其说。下面看看《老子》的“无”,再看看“客观唯心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老子》的“无”是唯心主义之原始
老子“名万物之始”的“无”,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是暂时的“无形”状态。北宋理学五子邵雍“道在是矣”,是说事物无形的“道”是存在的,是真实的。老子讲的“无”通“元”,希腊文“Meta”也有“无和元”的原始概念。老子之“无”,既有事物在空间中的“客观认识”概念,也有事物在时间上“主观认识”记忆的概念。这是中华《老子》核心的哲学观,这是一切哲学学说的元思想。“哲学家”如果没有这个元思想的认知,那只会是巴拉巴拉的背书说教或是东拉西扯的自圆其说。
《老子》的“无有”哲学观:在有形的物质世界背后,有一个无形的实在存在,这个“无”就是柏拉图的“理念”(eidos);“无,名万物之始”,即对事物认识的0-1过程,;有了这个“1”的母(型)后,可以用“1”快速复制出N个类似的事物,即普遍性的共相,这是老子所说的“有,名万物之母”,“母”是快速复制N个“子”的“型”(forms),当今西方学界将柏拉图理念(eidos)和型(forms)的概念,称为“理型论”,0-1是突破性的“无中生有”过程,为“无之用”,1-N是快速复制的过程,为“有之利”。西哲们将《老子》的“无有”理解为“理型”,说明比后儒文人们更懂《老子》。让众人深奥难懂的哲学概念“理型”,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无有”或“01”。老子一再强调其所讲的“道”极简单也极易懂,却被虚伪文人们搞的“又玄又空”,弄成不可知和复杂化了。
Ø “无”:0、始、阳、能量、理(eidos)、事物本体,形态是无形。“用”于开放、创新、研发,是科学家、理论家、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圣人”从事的“无为之事”。
Ø “有”:1、母、阴、物质、型(forms)、事物现象,形态是有形。“利”于守土、复制、生产,是普通人、工人、农民等执行者从事的“有为之事”。
Ø 黄帝内经《素问》:“阳化气,阴成形”,是讲阳(0)和阴(1)的辩证关系。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即阴阳的辩证和统一。
柏拉图的“理型论”就是老子的“无有观”,玄学家将其抽象为“阳阴”,再抽象为数学符号,是莱布尼茨的“01”。柏拉图的理型论,虽还保有“阴成形”这个form概念,但没有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化的概念。所以西方人是不懂中医的,还只是个抄书的水平,只知“无有”之形,不知其核心之质。
下面再看看《老子》关于人对事物在空间上客观“无”的认识,和在时间上主观“元”的认识:
Ø 在空间上,在没有显微镜工具时代,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无”;在没有望远镜工具的时代,人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无”;这是人对事物在空间中“客观性”认识,或客观唯心主义。笛卡尔的三维坐标系,用几何的方式描述事物在三维空间中的形体认识,是客观的。
Ø 在时间上,取决于人意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文字、照片和数字化影像记录了事物发展变化的 历史事件,在没有文字记录或记忆之前,人对事物在时间上的认识是“无”(元),这就是伏羲创八卦和仓颉造字“天雨粟、鬼神哭”的重大意义,实现了人类对事物在时间上认识的0-1的突破,即老子所言的“道生一”。这是人对事物在时间上的“主观性”认识,或主观唯心主义。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思”是人大脑中类同性的“记忆”片段象放电影一样在反复展现,是主观的。
Ø 墨子阐述的“明”知,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源自于人五感之一的眼睛(eye),记忆于大脑中,再经过大脑抽象,进行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再加工处理(do),而升华为更高的理性认识,即柏拉图的“理念”(eidos)。墨子的“明知”是客观性和主观性认识的统一过程,柏拉图的原始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和回忆说)还有这个统一之意,而后来的主观唯心主义彻底割裂了这个统一性,陷入了唯物和唯心的“二元论”之争,偏离了大道。
墨子的“明”是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用正确的言辞来表达,即“正名”之学,汉字的“明”和“名”虽不同义,却同音,是有强关联的。公孙龙子的“名”本意是“正名”之学,根本不是后人误解的“诡辩”之学,类似于西哲的《本体论》(Ontology)后的逻辑学(Logic),其实都是“正名”之学。这也说明在公孙龙的时代,中华文化开始开始偏离主干道,到汉后老学和墨学衰微,退出了主流文化,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开始走向了主干道,这大概就是李约瑟难题之所在吧。
当今数字化的意义,就是要解决人对事物在时序上的认识难题,数学的抽象再抽象(玄之又玄),计算机的逻辑计算、存储记忆和通讯技术是强工具,这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哲学内涵,今人还以为是个技术应用在炒作,却不知是个哲学元命题,是人以数字化技术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世界的新纪元。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细思下来,是很有道理的,其一西哲之源来自东方《老子》,其二西哲的哲学思想都已偏离了《老子》的本意,致使后人迷茫在唯物、唯心和主义的“二元”之争中,这是当今世界混乱无序的思想根源。西哲研读者有没有这种体会,研究越深入,本该越通透,却反而是越迷茫和苦逼,且枯燥无味,何来光明?其实是坠入了西哲们挖的更黑暗的“洞穴”里了。
当今学界将柏拉图原来的“理念论”升级为“理型论”,进一步接近了老子的“无有观”,是对的。只有统一到东方华夏诸老的《老子》哲学思想上来,才是人类思想的光明未来。201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最高的传世经典已不再是《圣经》,而是老子的《道德经》,冥冥中有天意,天意不可违,老子在回归的路上。
国人不要继续陷在“玄空”的迂腐深坑里了,已经在臭坑里待了2000年了,早已臭不可闻了,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仅仅是敲醒了国人,今天是要行动起来,要跳出来了,要重新认识中华《老子》和《墨子》。
下篇具体谈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墨子的鬼神观《明鬼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