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长兴古镇好玩吗(浙江长兴县最近的古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长兴古镇好玩吗(浙江长兴县最近的古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长兴古镇好玩吗(浙江长兴县最近的古镇)

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祭灶神,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赶市集,

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小年夜,

三十晚上年夜饭。大年初一吃团子,

初二初三去拜年,初四初五迎财神。

这大致是关于长兴人过年的传统,其实过年的习俗远不止这些,内容十分丰富,统称为“年俗”。江南吴地有句话叫“十里不同俗”,长兴作为移民大县更是如此,即使就长兴本土人而言,也存在着东、西两地的较大差异。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年的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巨变,便想将亲历的变化作一次回顾。笔者是县西的泗安镇街人,虽然亲戚中既有城东平原的老底子长兴人,亦有鄂湘移民的后代,仍很难将长兴的年俗一文述清,只能限于笔者的所见所闻并查阅清代县志的记载,简略言之。

一、腊八

2020年1月20日的早晨,没有象往常一样在单位食堂用早餐,而是在家中喝了一碗腊八粥,是水口寿圣寺的礼物。据同治版《长兴县志•风俗》记载:“……僧尼以白米和胡桃榛松枣栗之类作粥,名‘腊八粥’……。”由此看来,熬腊八粥并赠送民间是旧时长兴寺院的传统。在我印象中,不曾记得家中熬过腊八粥,后来才知道在乡村地区仍有这一传统沿袭了下来。所以,熬腊八粥非但是寺庙的传统,同时也是民间的旧俗。

其实,腊八节的形成也是如此。腊月、腊日是中国民间的古老传统,用以祭祀祖神、辞旧迎新。起先没有固定的腊日,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后因佛教禅宗亦将农历十二月八日视为浴佛节(南方地区),以至宋代以后,腊八成为民间传统与佛教节日融为一体的节日。腊八节起源于汉地虽早,但熬腊八粥源于佛教,开始是寺院用来礼佛及施舍信众的;后来影响到民间,城乡也盛行用于祀祖并馈赠亲朋。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以后,城乡便开始为过年作准备,遇上阴历闰年的年份则还要更早进行。

乡村中,比之往日的清静,显然是热闹了起来,杀年猪、捕年鱼、腌制咸货、打年糕、做粉丝(皮)、酿米酒(长兴人中的平阳移民后裔则酿红曲酒)之类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另外,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也无庸讳言,那就是三五成群的 *** 也多了,比如摔骰子、摇单双、掼 *** 、推牌九,生生惹出一些是非,搅得部分家庭过年也不安顿。

杀年猪

捕年鱼

打年糕

泗安集镇的老街上也格外热闹起来,推销生意和置办年货的人群从四邻八乡蜂拥而至,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农家纷纷将富余的农产品挑到集市上来交易,扯几块布匹、买些鞋帽,乃至在澡堂里泡个澡后回家;远的如安徽省广德县的柴薪木炭也在泗安镇中转,那可是冬天里须臾离不开的。印象更深的是湖州“东乡人”(因为泗安位居水的上游又称“下乡”人)摇桨划橹地从百里以外驾舟而来,推销廉价的大白菜和大头菜,泗安镇上很多人家便开始自制咸菜,须用脚在水缸中用力踩踏后再用石头压着,据说“臭脚婆”更灵光。

如今,乡村中的一些活动还在延续着,但随着数十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集镇上类似赶集、腌咸菜、扯布之类的,基本消失了,连碾子、陶缸之类曾经司空见惯的家什也几乎绝迹了,只有在博物馆、农具展示馆中才能偶尔见着。小时候临街而居,这种让人不能静心读书,人群熙来攘往、繁闹嘈杂十分生厌的场景,居然成了现在每逢过年就时常回想的一幕。

二、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

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写道:“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那就是所谓的‘咬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在文中所说的“灶君”,就是指古代百姓十分迷信的“灶神”,几乎和土地神一样古老,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位神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盛行。“灶神”家家有之,家家祀之,特别是小年“祭灶”就成了一项沿袭已久的习俗,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

小年作为传统节日,一般而言,北方是腊月廿三,南方是腊月廿四。如今,南方包括长兴在内,也有很多人将腊月廿三作为小年,但清代县志所记载的,毫无疑问是腊月廿四。这个传统虽沿袭久远,但无疑是种迷信活动,清代人物对此已有清醒认识,如清顺治《长兴县志》指出:“腊月廿四,……俗多祀灶,云灶神以人间善恶奏闻上帝,故用饧以胶其口。可笑之甚。”

柴灶

曾几何时,家家户户都有柴灶,小时候却从来没见过镇上人家举办祭灶的仪式,只是听过娘姆(即奶奶)偶尔也会提及,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扫除迷信的宣传,连她老人家也不信了。小年的另一项习俗是掸尘,将老屋打扫干净,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拿长竹杆捆着鸡毛掸子,将屋顶墙角的“结蜘凉网(即蜘蛛网)”掸除,这个倒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只是如今的房子都不是以前那种砖木结构了,蜘蛛网似乎已经没有了踪影,现在的小孩自然会忘记这也是一个传统风俗。

鲁迅在文中提到的用来封灶神嘴巴的“饧”(读音xíng),长兴本地称之为“饧糖”,即麦芽糖,也是幼年的最爱。小年这个时节,泗安街上人流如潮,各式沿街小摊贩也异常多了起来。平时见不到的“饧糖”摊主,每年都会来凑热闹,总是吸引一众小孩围观。女孩子们喜欢买来棕黄色的饧糖,用两根竹子不断地绕来绕去直到变成白色;男孩子们总是看着老人不断地“变戏法”,只见他一会捏,一会用嘴衔着一根管子吹,“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老鼠偷油”等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就在他娴熟的手法下出来了。囊中羞涩的小孩子,此时多少有几个零花钱,终于受不住诱惑,总是会买上一个,虽然嘴馋,但总是过了许久才舍得吃下去。

小年一过,“年”就近在眼前,各家各户愈加忙碌起来,特别是家中的主妇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至于小孩子,则是对过年充满着憧憬,哪知大人的辛苦,正如丰子恺所说:“小时候,枕头上都是口水。长大后,枕头上都是泪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过年关”,长兴人有句话“年难过,年年过”,也是形容生活的艰辛。民间有一个传统,就是一般要在年前结清余帐债务,春节之后“新年新事”不能讨债,因此讨债还债,甚至于逼债逃债,就成了年节氛围中一道充斥着别样杂音的社会现象,特别是旧社会中的农民往往就会抵押田产以付清赊欠,年后没法回赎只能“眼泪往肚皮里吞”。但是,总而言之,小年之后,就社会上整体而言,还是浸透着节日热闹喜庆的气氛,如今更是如此。

三、除夕

(除夕)先是多祀五福神,以五方之色肖像极柠恶,烹豕羊各一、鸡七只屠杀,而义殊不典。至除夕,架松柴焚之,名“春盆”。爆竹声聒耳,各换桃符、门神,姻友竞以年礼相馈家。彻夜相欢名“守岁”。——清顺治《长兴县志•风俗》

除夕,长兴人一般称之为“年三十”或“大年夜”,即使当年的腊月仅有二十九天,仍然会称之“年三十”。所谓“过年”,广义是指从腊月廿三或廿四(南方为腊月廿四,长兴的河南等移民后代为腊月廿三)的“小年”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狭义则指从小年夜开始至除夕晚的子时迎来新的一年。这儿要特别补充说明,“小年夜”相当于是“小除夕”,即除夕的前一晚,并非指“小年”之夜,不能混淆。从小年夜那天开始,以前集镇的老街上人群开始变少,就好比如今城市里的街道也开始冷清起来,人们大多回到了父母家中开始团聚。

“百节年为首”,过年的年俗特别多,主要包括年前准备、年夜饭等生活事宜,以及神灵信仰、祈福活动以及迷信禁忌等方面。

年前的准备一般在小年夜前已经基本完成,比如腊月廿四除尘扫房子、腊月廿五磨豆腐、腊月廿六杀猪宰羊、腊月廿七赶集、腊月廿八贴窗花做团子、腊月廿九作年飨等等,可谓天天有说法,不过具体哪一天并不象年夜饭那样讲究。同时,习俗也是在不断演变的。比如象我们这样老底子的长兴人是不贴春联的,但会张贴福字(或方胜字)和窗花,多为剪纸而成,如今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老辈人说,以前还会在大门上张贴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这两尊“门神”,时间是在除夕晚的亥时(晚9点—11点)、子时(晚11时—凌晨1时)新旧岁的交接时刻,这大约是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而取消了的。现在,河南移民后代张贴春联的习惯,已经是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长兴本地人。

贴春联

风俗往往与神灵的信仰有密切联系,清代县志中所记载的这些方面旧俗更是发生了巨变,老底子长兴人年前十分讲究的“拜五圣”“请利市”现在基本上消失了。“拜五圣”的对象大约是包括赵公明在内的五路财神,或称“五福”,相传是长相狰狞的厉鬼,民间得罪不起必须好生侍候;“请利市”的目的则是祈求来年生意兴旺,祭祀对象多为利市仙官,或者根据从事行业不同而有区别。祭祀要供上“猪头三牲”(一只猪头、一尾鲤鱼、一羽公鸡)和肋条肉、果品作祭,祭祀完毕得燃放爆竹。清同治《长兴县志》还记载了农村中的一项旧俗,“除夜(大年夜)田间燃长炬名‘照田蚕’”,大概也已经不见踪影了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谷物馈赠源自土地,祖先及土地信仰的传统依然顽强地保存了下来,特别是祭祀祖先的“作年飨”在民间仍然十分普遍,时间大多是在小年夜或者大年夜举行。如在大年夜,须在年夜饭之前进行。以前的人家都在中堂设有供桌,作祭前放上酒盅、筷子,上香点烛,摆上贡食,全家人一起叩拜祖宗,笔者仍记得小时候家中有锡制的烛台,就是“作飨”祭祖所用的。最后,还得到门外去鸣放爆竹,燃烧锡箔元宝和黄表纸,才算完成了祭祀仪式。

除夕当晚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年夜饭”,对于出生成长于物资匮乏年代的小孩子,更是最不易抹去的旧时记忆。除了平时不易吃到的晕菜及有“压岁钱”进帐外,上菜的菜肴品种也有很多讲究。比如狗肉、猪头肉是不能上桌的,不能吃猪头肉是对“猪头猪脑”的避讳,不能吃狗肉不知是什么讲究?比如菜肴中少不了象征团圆的囫囵蛋、肉圆子,囫囵蛋要叫成“元宝蛋”,猪肠叫作“长长利市”;全鱼一定要作为最后一道上桌,寓意“年年有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年夜饭

“一夜连两岁,子时分二年”,除夕最后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小时候守岁的方式,是围着炭火盆烤火,一边嗑瓜子一边不停地烫粉丝、烘番薯;1983年开始有了央视春晚,便守着电视机;此后厌倦了小品,港台风的歌曲听着也不新鲜了,就约朋友打扑克(不 *** 的那种),偶尔也会搓麻将。当爆竹声持续不断响起及至响彻云霄时,便又大(老)了一岁。

四、春节及正月

正月元旦,是日不炊,除夕预为饭以食,谓之“隔年饭”。是日,家设香烛、纸马及糕果于中堂,名“接天”,僣妄甚矣。悬先像,亦设酒果。礼拜,男女各拜家长,以次递拜,然后出拜亲友。……。庶人或群谒神庙,妇女亦间有出者,谓之烧“头香”。越三日曰“小年早”送天、接竈(注:上穴下黾同“灶”)、祀先,更相聚饮曰“年酒”。——清顺治《长兴县志•风俗》

“春节”之名,其实是仅有100多年历史的新鲜事物,始于中国民国元年(1912),此前称之为“元日”或“元旦”,含义是一年之始的意思。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之为“元旦”,而原来的“元旦”由此变成了春节。名称虽改了,但过节的习俗大多仍传承了下来。春节与除夕相连,同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说除夕的本意是“辞旧”,春节的活动则重在“迎新”,体现在吃喝、穿戴、娱乐、居住、用品、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更加寄托了百姓在新的一年中的美好愿景。

春节,一般人家都是在子夜时分迎来的。除夕当晚的“守岁”,旧时人家须点上蜡烛、燃起火盆,后来则改成了电灯电视,都是灯火通明的意思。每当爆竹声由远及近、由稀渐密时分,既在“爆竹声中一岁除”,又是新的一年到来了。如今移风易俗,辞旧迎新的方式众多,笔者是不提倡燃放烟花爆竹的。

长兴龙之梦

子夜时分,长兴人有两项重要的普遍旧俗,那就是“接天”和“拜土地”,还有一项在佛教信众中流行的到庙里“烧头香”,其中“接天”和“拜土地”两项民俗,至今在城东平原的老底子长兴人中,仍有固守传统的。中国传统是农业社会,自然希望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于敬天敬地是十分看重的,“接天”和“拜土地”同样是摆上糖、果、豆腐等供品和酒盅,燃上香烛进行祭拜。这一天晚上,佛教寺庙也是灯火通明,会迎来“烧头香”的信众。

除了上面讲到的活动,大部分人在子夜过后便上床睡觉了,但有一项禁忌在子夜前必须完成。除夕的“除”,是指“去除”“扫除”的意思,除了辞旧迎新告别去岁的意思以外,还有一个规矩是得赶在除夕当晚将家中垃圾全部倾倒出去,否则年初一是不能倾倒垃圾的。自然,本人也得“打扫”干净,沐浴完毕准备次日穿上新衣,寓意新年新气象。

春节,在长兴俗语中称之为“大年初一”或“正月初一”,这一天有很多讲究,大致包括“讨彩头”图吉利和迷信禁忌两个方面:比如早餐要吃团子,意指“团团圆圆”;见到熟人都要作揖,或言“恭喜发财”或道声“新年好”;而禁忌则是不能出粗口,不得泼水、倒垃圾,即使偶尔不小心磕破了茶杯,也得说声“岁岁(碎碎)平安”之类的。总之,规矩蛮多,难以一一描述

年初一和之后的几天,最重要的活动自然就是带上礼包“拜年”了,旧时候的礼包又叫作“裹包头”,不外乎是泗安酥糖、桔梗糖、芝麻片、柿饼之类的甜品糕点。正月初一照例是不出门,主要是在本镇或者本村就近给族中长辈拜年,犹记得小时候,长辈还交待要行叩拜之礼才能拿到压岁钱,但已经有了戏谑的成份,大约旧时还真是三叩九拜的。年初二即开始出门拜年,小时候自是随父母给外公拜年,成人以后改为给岳父母拜年,至于其他亲戚则视亲疏远近而行,长兴人传统是正月十五之前都可以拜年,但一般都是“正月头上”完成的。拜年还有一个老规矩,平辈之间拜年,礼包不能拆,要原封不动的还回去。

熏豆茶

对于上门拜年的客人,长兴人待客之道有个特色,那就是首先端上三道茶——糖水(糖茶)、茶水和熏豆茶,糖茶意味着“一年甜到头”的吉祥祝福。出门拜年一般会在主人家中就餐,客人用餐也有讲究,旧时贫困,但主人家仍少不了肉圆子、元宝蛋之类的菜品,须等主人捡到碗里用筷子夹破才能真吃,否则就是“没有家教”,现在自然不会再有这种穷讲究了。正月里还有一个习俗是“拜新亲”,上年结婚的新人,须分别由岳父或婆婆陪同,到女方或男方的亲戚家拜年,亲戚长辈必须用整只猪蹄宴请,叫作“吃蹄子”。

迎财神

正月之初,还有各式各样的习俗。传说女娲造人,前六天分别用泥巴捏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才造出了人,因此初一至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老底子长兴人又将初八、初九、初十设为谷日、蚕日、麦日。相传正月初三是“灶神”从天上返回的日子,所以要举办“接灶”仪式;而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商家要开门迎接五路财神。所以,旧时的信仰还真得挺多,特别是正月中更是集中反映风俗、信仰乃至迷信的时段。

舞龙

对于旧时的小孩子而言,正月是最快乐的时光。出门总是平时吃不到的大鱼大肉和瓜子、花生、糖果,连早餐也变得丰富起来,我就经常回味泗安街上汤包的味道(那时还没有“唐八仙”)。还有口袋中的压岁钱,虽然不象现在的小孩子那么多,但也不象现在要“充公”,可以留着好好玩耍,比如买连环画、“百子炮”之类的。虽然没有玩具,但各种杂耍名目繁多,可以尽情地与左右邻舍的小孩子们疯玩。另外,那些舞龙、舞狮、踩高跷的街头巡游也甚为有趣。

回头再对比清代《长兴县志》的记载,虽然形式与内容有所变化,如改成酒店吃年夜饭、短信拜年、微信红包等,但旧时的习俗大多延续了下来,孝亲、友爱、礼貌、和合依然是实质不变的传统。

(每个人都有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不知您关于过年的记忆是如何的?今天是中国传统的小年,鄙人特将所了解的长兴年俗加以整理,欢迎感兴趣者留言。)

(文∶船长)

更多长兴古镇好玩吗(浙江长兴县最近的古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