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木拱廊桥作用(木拱廊桥的建筑技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木拱廊桥作用(木拱廊桥的建筑技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木拱廊桥作用(木拱廊桥的建筑技术)

据新闻媒体报道,8月6日晚间,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的万安桥发生了火灾。由于万安桥属于全木结构,发生火灾后火势和蔓延速度很快,虽然经过迅速赶来消防人员的努力,火被有效扑灭,但是桥体已经发生严重损毁,并且发生了坍塌,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但是这座古老的木桥主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

万安桥是于距今900多年的宋朝修建完成的一座木拱廊桥,长度约98米,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的该类型的桥梁。据历史资料记载,该桥在清朝时期曾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而损毁,后来在乾隆年间又重新修建,并且在后续的时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所修葺,因此保存状况良好。

2006年,万安桥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反映我国古代建筑历史、建筑工艺特别是木制建筑工艺的“活化石”。所以,万安桥的这次焚毁,对于我国古文物保护领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目前关于火灾的发生原因,还正在调查中。

在二战时期,英国工程师唐纳德·贝雷为解决军队渡河问题,设计出了一种应用钢衍架快速组合的衍架桥建造方式,后来这种桥被称为“倍力桥”,这种桥基本上没有固定钢架的辅助设施,而仅靠重力和相互交接的作用,使桥体能够稳固存在并且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在著名自然科学家、画家、工程师达芬奇遗留下来的手稿中,也有着类似用木材搭建“倍力桥”的内容。

殊不知,在我国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类似“倍力桥”原理的桥体结构,比如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中,都有着与后来“倍力桥”几乎相同的木桥结构,以北宋时间为准,这个时间要比达芬奇画作早300多年、比二战早了近800年。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流传着一种叫做“木拱廊桥”的桥梁建造工艺,这种桥梁以梁木穿插的方式,通过相互的别压形成了拱状结构,然后两端的足部支撑在河两岸的岩石之上,底座用几十根又粗又圆的树干,通过纵横拼接对拱的形式构建成“八字”结构。

在此搭建过程中,桥梁的通体都不使用一根钉子,也没有使用一个木铆或者铁铆,而是完全依靠桥体自身的重力、单个木材的强度、相互之间的摩擦力、材料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因素,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并且承受住相当大的重量,经过漫长的时间也不会发生倒塌,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确是一个奇迹,属于中国所独有。

从目前木拱廊桥的数量看,全国大约有100多座仍“健在”。而从分布看,又呈现集中分布的状况,主要分布在福建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区域,如福建寿宁、屏南以及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等地,其中尤以福建宁德市居多,境内达到54座。而在宁德市内,又以寿宁和屏南两县数量最多,分别有19座和15座。在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2008年福建屏南和寿宁的木拱廊桥传统营造工艺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桥建筑,在我国历史上,是与祠堂、寺庙等几乎并列的常用公共空间,除了承载渡河这种最基本的使用用途之外,更与古人朴素的仁者爱人精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廊桥一经修建完成,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道路交通、遮风避雨、休息交谈的场所,也提供了市场贸易、置办酒席、登科庆贺、生子庆寿等活动的场所,是古人相互交流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浓重的精神寄托和象征意义,因此会被世代守护,并定期进行修葺完善。

正是因为廊桥对于古人的作用重大,所以无论什么形式的廊桥,包括木拱廊桥,在设计时都会精之又精、慎之又慎,同时也尽量减少投入,提高其“性价比”。不过,对于廊桥特别是木拱廊桥来说,在修建非常鼎盛的宋朝之后,其在文献古籍和名人字画中所出现的数量,是越来越少,甚至在明朝之后基本上就绝迹了,因为从保留到现在的木拱廊桥年代的分析,全部是明朝以前修建的,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建筑木拱廊桥的工艺,在明朝或许已经就失传了。

我国相关部门近十几年来,一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其中在木拱廊桥的建造工艺上,也加大了“抢救”的力度,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木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少,建筑空间限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木拱廊桥的工艺仍很难与现代建筑工艺相融,因此还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据统计,现在掌握核心建造技术的人数只有几个人了。木拱廊桥历经近千年的时间,仍然屹立在人们的面前,但是“懂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因此,万安桥的失火坍塌,对于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古代人文研究都是一个极大损失。至于今后能不能重新修建、能否再现其历史神韵,现在还是未知数,难度真的不小。

#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失火坍塌##我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失火##木拱廊桥#

更多木拱廊桥作用(木拱廊桥的建筑技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