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唐代最有名气的诗人(唐代排名前十的诗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唐代最有名气的诗人(唐代排名前十的诗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唐代最有名气的诗人(唐代排名前十的诗人)

说唐诗,则首推李、杜。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自然无需赘言,哪怕是外国人对这两人的名气也是不乏赞誉之词,所以论唐诗,李白和杜甫是绕不开的两座高峰。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因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唐代国际知名度最高的诗人,李白虽然被当时人称为“诗仙”,但是国际知名度却难称第一,而杜甫,其生前也仅仅是一名穷困潦倒的文艺青年,直到中唐时期以后,世人才把杜甫和李白并列。

至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为什么当时没有在国外得到广泛流传的原因,这恐怕和二人的语言特色有关。现在流传的几十首李白诗歌虽然语言不算古奥,但是如果稍微翻一翻李白的诗歌集子如《李太白全集》,里面的很多诗歌都用典,而且比较偏,杜甫的诗歌就更是如此了,他自己在一首诗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推崇炼字,好发惊人之语。

虽然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老外云集,但是大多数都是商人,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即使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歌也不见得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论国际知名度,白居易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一哥了。唐代的李忱在《吊白居易》中有两句诗这样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句诗大致就是说当时的小孩子都能够吟诵《长恨歌》,老外也能够吟唱《琵琶行》,而《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当时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代表,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诗歌在周边国家的知名度。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我想至少和下面两个原因不无关系:

一、自愿为百姓代言

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语录》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被后世很多人奉为座右铭,比如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学者冯友兰就十分推崇这几句话,还将其命名为“横渠四句”。

而早在唐代的白居易,就已经为“为生民立命”而努力了,自愿为黎民百姓代言,这种行为绝不是空口而谈的,在他的诗歌中就有最好的证明,如他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读罢全诗,我们内心深深感受到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如此艰难,体会到白居易的用心良苦之处,这应该也是白居易能够享有大名的原因之一吧!

二、诗歌语言通俗

早在先秦时期,诗歌就已经是百姓们抒情言志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如《诗经》中就有十五国风,这些多是民间百姓的日常所歌,表达百姓们自己的心声,只是后来文人把诗歌“雅化”,渐渐远离了百姓生活。

而白居易,除了把底层人们的生活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以外,在语言方面,他推崇通俗晓畅的语言艺术,相传白居易作完诗后,常常会念给一些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听不懂,则再改。

白居易作诗推崇通俗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中管窥一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整体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正是因为这一点,这首诗曾经还入选过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

所以,若以现在的文化类型来划分的话,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的汉文化圈、或者说是东亚文化圈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因此将其誉为“唐代国际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应该问题不大。

更多唐代最有名气的诗人(唐代排名前十的诗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