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台湾实施新课纲后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很荒谬,令我不禁想到一则故事:有两个人去动物园看到一只斑马,一个人说那是白马,因为他看的时候栏杆把黑条条都挡住了,另一个人说是黑马,因为栏杆把白条条挡住了。

这本三民书局所出根据新课纲撰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非常多离谱之处,本文只论有关丰臣秀吉的部分。该书附有一份历史大事年表(见图),第一行就写:1593万历21年,丰臣秀吉向台湾的「高山国」发出招谕文书,要求纳贡。似乎意味着是丰臣秀吉的诏书开启了台湾的信史与文明。

《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

中国的史书早在第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就提及「会稽海外─有夷州和 *** 州」,而从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开始,汉族就来到夷州(夷洲、今台湾),其后隋、唐、宋、元、明不断,均载于史册。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台湾被称为夷洲;隋、唐、五代、北宋、南宋称为流求;元代改为琉球;明初称小琉球;明朝中叶官方称为「东番」;明末亦称「北港」、「大员」、「台员」。「台湾」名称出自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

三国孙权曾派大军到台湾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年春二月,…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乃是说三国东吴黄龙二年(230)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领上万士兵出海去夷洲,带回几千名夷洲人到东吴;但士兵们因病(注:可能是疟疾)死去十之八、九。孙权假借卫温和诸葛直违背诏令,把二位将军关进监狱,随后处死。二位蒙冤而死,但却留下 *** 开台壮举的英名。

当时随军去夷洲的沈莹着有《临海水土志》,其中记载「夷州,又称『夷洲』,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战,得头,着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彰示其功。」这些地貌、地理位置和猎头的习俗,都说明夷洲符合台湾,而非今琉球或其他岛屿。

隋炀帝三度派兵赴台

7世纪的《隋书‧陈棱传》和《琉球国条》记载从大业3年(607)到6年(610),隋炀帝三度派遣朱宽、陈棱、张镇周前往台湾(时称琉求)。特别是最后一次,出动兵众万余人从义安郡(今广州、潮州一带)出海,经澎湖群岛 *** ,在今丰原一带「虏男女数千人而归」。隋炀帝不久丧国,经略台湾遂无人后继。

对于当时台湾居民的生活方式,《隋书》记载:「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土宜稻、梁、黍、麻、豆等;…所用武器有刀鞘、弓箭、剑铍之属。其处少铁,又皆薄少,多以骨角辅助之。」说明当时台湾以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维生。

另外,《隋书》还提到「琉球人初见船舰,以为商舶,往往诣军中贸易。」可见在隋代时,已常有商船从大陆到台湾,与当地居民通商贸易。

南宋时闽台贸易频繁

南宋偏安江南,民间与台湾有更多的来往。陆游多年在福州任职,曾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主管茶、盐事物,写了《感昔》:「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常记早秋雷雨霁,柁师指点说流求。」说明南宋时福建与台湾贸易频繁。南宋时泉州对外贸易繁盛,澎湖成为泉州航行去吕宋(今菲律宾)的中转站,大陆渔民也经常到澎湖捕鱼或停留。

又据赵适着《诸番志‧琉球国》叙述:「旁有毗舍耶,…,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宋史‧汪大猷传》记载:「汪大猷…,起知泉州。毗舍耶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毗舍耶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可见当时宋朝已在澎湖屯兵。至于在宋代经常侵犯福建临海居民的毗舍耶人,有学者认为是当时台湾南部的原住民。

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也曾派使招谕「琉球」(台湾),擒130余人而还。当时的旅行家汪大渊写的《岛夷志略》,其中叙述台湾:「琉球土润田沃,宜稼穑。…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地产…黄豆、黍、硫黄…、鹿、豹、麂皮。贸易之货,用…玛瑙、金珠、粗碗、处州瓷器之属。」可知当时台湾和大陆通商不断,也是大陆商舶往来南洋各国经常停留之处。

明初颁布海禁但交流不断

明初朱元璋撤销澎湖巡检司,并颁布海禁,影响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推迟了台湾的发展。郑和七次下西洋,但他以为台湾「地乏奇货」,遂未造访。虽 *** 不鼓励,但明朝中晚期大陆沿海出现许多亦盗亦商的海上贸易集团,他们多以澎湖为根据地,后被明军所逼转入台湾。其中规模最大的有林道干、林风、颜思齐、郑芝龙。明朝水师为追剿海盗、倭寇,曾多次进军台湾。

据1602年随沈有容追击倭寇到台湾的陈第在《东番记》说:「东番(今台湾)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北港)、加老湾,…大帮坑,皆其居也,…种类甚蕃,别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所斩首,剔肉存骨,悬之门,…居山后,始通中国,今则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以玛瑙、磁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把16世纪末台湾居民的生活、风俗,以及与大陆的交流描绘得十分细致。

16世纪即有大陆人迁台

《明史·鸡笼山》载「鸡笼山(注:指台湾)在彭湖屿东北,又名东番,…嘉靖末,倭寇扰闽,大将戚继光败之。倭逃遁居于此,其党林道干从之。…而鸡笼遭倭寇焚掠,国遂残破,…稍稍避居山后。忽中国渔舟从魍港飘至,遂往来通贩,已为常。」林道干于1566年聚众3,000、巨舰50余艘前往魍港(今北港)屯居,作为根据地。而另一位海盗首领林凤,也于万历元年(1573)经澎湖前往魍港驻扎。当时魍港已是海商、海盗及渔民活跃的地点。 *** 以布、盐、铜簪、瓷器,玛瑙与原住民交换鹿皮、鹿肉、鱼等物品。

由以上史实可知,中国从第一世纪东汉开始直到明代,都记载了台湾居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以及与大陆的交流。这些史籍除了《东番记》都比丰臣秀吉1593年所发的招谕文书早得多;清初编辑的《明史》更说早在16世纪中叶,具规模性的大陆民间集团已到台湾屯居、贸易,为台湾带来文明的曙光。

丰臣秀吉的儿戏、幻想

丰臣秀吉(1537-1598)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武士大名(诸侯),出身贫寒,早先依附织田信长,获得武士身分。1582年,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遭到家臣明智光秀叛乱而自杀,丰臣秀吉得以脱颖而出。1580年代末,讨平各方大名,基本上统一了日本,自任太阁(丞相)。1590年代初,丰臣秀吉幻想征服大一统帝国明朝,迁都北京;并四处散发告示,要求琉球、朝鲜、吕宋(南蛮、今菲律宾)、高山国(台湾)、暹罗、澜沧王国、大越、广南、占城、莫卧儿帝国、葡属印度(今印度果阿)及葡属澳门等国向日本称臣、纳贡。结果没有一个国家理会他。丰臣秀吉两度派大军侵略朝鲜,结果被朝鲜及明朝军队击败。丰臣秀吉于第二次出征朝鲜时(1598年)忧愤而死。

丰臣秀吉向台湾的「高山国」发出招谕文书,要求纳贡,完全只是其个人的幻想,不可当真。台湾新历史课本犯了把斑马说成白马、黑马之错,滑天下之大稽!

作者系旅美文史研究者

更多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