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想必最近几年,大家身边讨论度最高的话题,除了没完没了的疫情、涨了又涨的油价,还有关于“离开”和“留下”吧?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年轻人不想回新疆的20个理由》的稿件出现在我的朋友圈,我看到了很多在外年轻人的顾虑,同时也听到了很多积极的声音。
于是,爱乌及乌和鸡蛋FM一拍即合,想从不同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潜在的机遇和可能。
不如,先听听,那些回新疆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
01
/
因为疫情回来的Raichy
Raichy原本在上海做股权投资项目运营,工作了5年,因为疫情,公司开始优化裁员,她坚持到了最后。没有成为被裁掉的那个人,却无奈成为了主动离开的人。
因为人员变少,工作量却丝毫不减,压力和负面情绪随之而来。
她的第一选择是跳槽,“我真的把上海的岗位都投遍了,不仅薪资没有让我满意的调整,反而工作量和公司的要求变得更多了。”
于是她尝试切换了城市,机缘巧合在乌鲁木齐找到了合适的机会。
很多人在面临选择时,顾虑的是,从内地城市回到新疆后,无法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过往的一切都要清零,重新开始。
Raichy觉得她的运气很好,"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做了熟悉的工作。"
虽然刚回来的时候,她也会有落差:冬季下雪后出行变得困难、下班后消遣选择变少、只能延迟满足消费欲望。
但是,Raichy身上绷紧的发条变慢了,整个人都悠闲了下来。
因为脱离了“被支配”的环境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虽然她很享受现在的舒适,但也会时刻警醒自己,躺平是不现实的。她说了一句我常在高中老师那里听到的一句话,“舒服是会‘害死’人的。”
最近几年,有很多关于“离开”和“留下”的讨论,Raichy也被人问过,“你究竟是什么想的?”
“每个人的环境不一样,手上的资源也不一样。没得选的时候,把眼前的路走好就好了。如果你有的选,也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自己坚定地做决定就行。”
离开乌鲁木齐10年后再回来,Raichy觉得一切都没变,“河滩还是一样的堵。”
02
/
“看中市场空白”的Shelly
Shelly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育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看中新疆STEAM教育市场空白,从上海回到了乌鲁木齐。
刚回来就遇到“双减”,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新风口,艾瑞咨询统计,2021年,中国STEAM教育市场规模为422亿元,同比增速为35.4%,很多曾经的K-12培训机构也在向STEAM转型。
尽管有政策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加持,但乌鲁木齐对于儿童科学教育的认知度并不高,所以在市场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现在小朋友上的很有可能还是我20年前上的兴趣班(类型)。”市场空白,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开拓市场上面,这跟Shelly回新疆之前所预想的有些出入。
最明显的是物流,“我们的课程需要大量教具支撑,基本上10节课得收200个快递,每次只好麻烦杭州的朋友帮我转运。”
虽然能在家乡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她讲,回来以后没有朋友了,大家都在外面生活。
所以她决定回来的时候,有人不理解,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生活,上海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Shelly说自己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也有羡慕我的朋友,可以和家人一起,想吃米粉随处都能吃到,生活节奏变慢,整个人的状态都轻松了许多。”
03
/
“想回就回了”的刘先生
在国外学习城市规划的刘先生,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浙江,工作一年后回到了乌鲁木齐。
工作强度太大,熬夜加班是常态;嘉兴房价3w起步,生活压力过大;总觉得在外“不舒服”,又不能及时照顾父母。
“想回来就回来了,就觉得乌鲁木齐的生活更自在。”没有过多犹豫,他辞职回了家。
刚回乌鲁木齐小半个月,他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困扰:一周一次的核酸还无法适应;因修地铁而存在好多年的围挡影响出行;城市环境不够好。
对于从小在新疆长大的他而言,亲朋好友都在这里,去别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头开始的成本太大了。
他回来之前,丝毫没有顾虑,“家在这里,想回就回了”,仅此而已。
“来回新疆”主题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作者|退役少女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退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