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伍尔夫的女性想要写作“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到南希·R.史密斯的诗“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出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再到上野千鹤子主张女性主义要“一人一杀”……站在女性身旁似乎成为某种潮流或政治正确的时代, 我们依然会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劲。
相比口号的呐喊,我们一次次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房思琪式故事”“家暴”“单亲妈妈”,甚至身边的“女性隐形歧视”“黄段子”,言语上会愤怒、指责,但行为上依然会怯懦、无力。这满满的火焰和深深的冰水背后,也许是来自被社会文化长久规训的“无意识”。
正如杰莎·克里斯宾在《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中所说:
“(当前时代)由于女性获得了更多声音和权力,我们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隐藏着的无意识的偏见,我们也不愿意其他人指出那些针对我们的偏见。 ”
看见一个个具体有力的“她故事”。不需要对抗,需要支持;不需要辩论,需要理解。因为看见她们,也是照亮自己的过程,不论男女。
乐府从诞生之初,就有关于各式各样的“她故事”。如果乐府是一个人,大概率是一个无性别的人,但如果非要选择一种性别,那么乐府愿意成为女性。纵然我们深知,成为女性意味着怎样的艰苦绝伦,从身到心。但我们也从出版的一个个女性故事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现在,我们想要和你分享一些“她故事”,愿你我获得新的“她力量”。
01
我宁愿痛苦,不要麻木
《她们和她们》
推荐语:
20年前,安小庆在四川的大山里,通过电视机看到了刘小样的故事;20年后,她写出了《平原上的娜拉》,让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满。《她们和她们》有12个女性故事;每一个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是一幅复杂壮阔又千回百转的命运地图。
内容简介:
《人物》杂志女性报道集,12个真实的女性故事 (9篇深度人物报道+3篇作者独家自述)讲述这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和心灵。
从乡村到都市,从不惑到耄耋;她们遭遇困境,她们奋力挣扎,她们经历苦难而保有天真;她们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也是人性的故事;从无声到有声,从陌生到相逢,从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这些散发着光与热的文字, 让共鸣发生,让理解实现。这当然是一部女性之书。女性写作者,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勒了自我生命的轮廓。
02
是逃离生活?还是不再以逃离的姿态生活?
《米莲分》
推荐语:
宁不远本人即是一位裁缝。作为服装品牌“远家”的主理人,她手持针线,“缝”出了这个动人的故事。《米莲分》写得很克制,问过宁不远为什么有那么多意味没有点明。她说现在不缺故事。空着,留着的部分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的精神原乡都在童年的“黑山村”。
在漂泊感强烈,故乡感淡漠的当代,太多人心里的不安太多了。《米莲分》指向的是这样一种不安。变成一个小女孩写自己曾经的故事,也许是个蛮不错的方式。创作能最大程度缓解这一切。
内容简介:
我妈米莲分,黑山村唯一的裁缝,也是第一个骑摩托的女人。她走路快,做衣服手艺好,喜欢种花。我不知道我爸是谁,也不知道她去过的省城是什么地方。
我的邻居阿西婆婆,从老高山上嫁来黑山村的彝族女人,麻风病把她的丈夫和孩子带走了。她总吃头痛粉,每晚都睡在一口棺材边,还给自己挖了座坟。
我的朋友秀宝,左手有一块砍猪草时留下的疤。为了帮家里交“超生费”,她卖了自己的辫子。月经初潮后,她跑了,我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
三代女人的春秋冬夏,“我”只能打捞出一点点。
图书简介:
《米莲分》是作家宁不远,从文艺转向文学创作的处女作品。
这部小说打捞三代女性的春夏秋冬,讲诉了三代人背负的女性命运:是逃离生活,还是不再以逃离的姿态生活?
《米莲分》这本质朴的书,写了女儿与母亲的羁绊,人与故乡的羁绊。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朴素的故事。同时也是重新回望自我人生道路,重新出发的勇敢尝试。从“远”到“不远”,是作者身份的转变,也是作者心态的转变。
人生若想走到更远处,或许需要在某一个时刻练习回望,不眷恋眼前的成果,永远有遵从本心、再次上路的勇气。
03
外婆80岁开始成为作家
【杨本芬女性三部曲】
推荐语:
2020年7月,《人物》登发了一篇名为《外婆在厨房写作》的文章,时年近80岁的杨本芬,第一次作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走入人们的视线。此后,杨奶奶都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杨奶奶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她完成了一场家族女性接力赛,但她却浑然不知,只是靠最朴实的喜爱,写下了那些让人动容的故事。只要是好饭,人生什么时候开始做都不算太晚。
内容简介:
《秋园》以杨本芬的母亲——梁秋芳为原型,讲述一位出生自1914年的女性,如何在变动不安的时代中奋力求生。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母亲几个孩子的后续人生,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
《我本芬芳》把目光对准老一辈的婚姻,用女主角陈惠才的经历,讲述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困惑与痛楚。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女人在数十年的婚姻里不被看见的孤独、不被欣赏的失落、不被尊重的委屈。为爱妥协、为自我挣扎,仿佛两条永远拧在一起的绳子,共同构成陈惠才婚姻生活的主轴线。
04
《36岁,人生半熟》
推荐语:
《36岁,人生半熟》是一个人即将步入中年时的自我反思和发现。27篇随笔篇幅短小而论述入里,有作者寻找自生生命方向之际的刹那体悟,亦是其人生哲学的阶段阐述。
内容简介:
《36岁,人生半熟》以质朴静美的文字,以简单包容复杂,以天真启示世故,流泻“人生半熟”之美。面对众多困扰时代众人的谜题,始终坚持本心,选择 将障碍看作生活的历练,珍惜生命中的已拥有,逃离不必要的欲望,努力去过自己选择的理想生活。
如此,才会在一地鸡毛的真实中,“最珍惜的还是那一点天真”;如此,也才能“心中常得静水流深,如茫茫在外有家,如大雨倾盆而下时,有个着落处”。
05
人到中年,不断出发,如花在野
《如花在野》
推荐语:
从北京到大理,从青年到中年,从成功一线人士到世外咖啡馆店主,从写作画画到研习中医,从《36岁,人生半熟》到《如花在野》……宽宽一路前行,抛开社会外在坐标系,不断向内求,她到人生路径,就像《桃花源记》里描述到那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她的故事,然我们看到,探寻人生功课——追求独立和自我建设,是一件永不停歇的事业。
内容简介:
《如花在野》是写作者宽宽对人生新阶段的“立”的记录,书写的,是年近不惑、穿过迷雾后的笃定与从容。23篇生活哲学随笔,包含“怀偿”和“惜今”两部分,从对幼时生活碎片,到个人情感的回溯,及至友人的生死悲欢,更多的,却是在平凡的日常中挖掘出的美,以及对写作、对东方美学、对时代背景下个人之路的深入思考。
这个“立”的过程,从有为到无为,从行动到感受,从外转向内,是一个人的狂欢,也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生命吟唱。而一贯真诚,不造作的文字,延续了前作的优点与沉思,向读者展示了选定自己的路后,坚定地往下走,可能到达的方向——为精神丰盈所充实的人生,在远离都市的苍山洱海间,如花般绽放,展现生命的原初能量,欲望的自然姿态。
06
《我还记得》
推荐语:
这是亦邻和姐姐清雅、妹妹小菀的合力照 护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妈妈的真实故事。
用一支画笔抵御遗忘。
每天画一幅画,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备份记忆。
内容简介:
亦邻的妈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前“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变成了一个被剥离了记忆、情感和正常认知能力的懵懂老人。作为一名插画师,亦邻试图用绘画帮妈妈抵御遗忘、留存记忆。
看到妈妈被画里以前的场景唤起回 忆,开口说出“我还记得”,亦邻深受触动,于是坚持每天给妈妈画一幅画,画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的时光,画三姐妹小时候的故事,画妈妈曾经的理想…… 亦邻还鼓励妈妈拿起画笔作画,妈妈有时临摹亦邻的画,有时也写生,画家里的花花草草;心情好时,也提笔创作,画下三姐妹小时候的肖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涂鸦,笨拙、扭曲、凌乱,但亦邻看到了艺术给精神世界日趋荒芜的妈妈带来的改变,这鼓舞她一路坚持画了下来,她把这个系列的绘画命名为“唤醒妈妈的记忆”。
07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推荐语:
其实,大部分城市人都患有“自然缺失症”,所以露营、徒步、溯溪等户外活动风靡社交媒体和年轻人之间,也不难理解了。但你了解或者看见、感受过真正的大自然吗?乔阳,一个在四川长大、定居云南的女子,可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她写了一本国内很少难看到的那种让人忍不住叫好的自然文学之书。雪山和冰川,森林和草甸,讲述着它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它们允许一个人类加入了这个故事。她在雪山之间成为自己,也把雪山,讲给世界。
内容简介:
作者乔阳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她和雪山间的 *** 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或者说笑话,观察他们,也被他们观察,直到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她和那里的自然生活在一起,感受它们,也 被它们感受,直到成为它们中间的一个。
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
乔阳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行走,静默,聆听,记录。而现在,她讲述。
女性不是一个个标签堆砌起来的模糊面孔,也不是一个统一的身份,她们是一个个具体而不同的人,有自己名字,有自己的欲望、不甘、矛盾、快乐,她们有不亚于任何男性的波澜壮阔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看见真正的女性,把言说的权力还给真正的女性,听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在她们的讲述里,看见一个个真实的,她的人生。
版权归原则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