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五百年沧海桑田古筝(紫竹调古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五百年沧海桑田古筝(紫竹调古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五百年沧海桑田古筝(紫竹调古筝)

图片来源网络

云南的傣、苗、彝、白、景颇等民族,普遍喜好用银制作成头饰、耳饰、肩饰、胸饰、箍、项圈、戒圈等。因为银制品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习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银在一些民族观念中是光明、纯洁、吉祥的象征,具有驱魔避邪、保平安的功能。用银饰打扮自己,成为众多少数民族的审美特色。

姑娘们在婚礼或参加节日庆典时,都会从头到脚精心佩戴各种银饰,以示富足和美丽。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银饰种类繁多,因民族差异,手镯的式样一般分为素式的条环状、两股银条相拧的绳状、花环状以及用工艺錾刻花鸟和龙凤图案的花式圈和筒状等几十种;肩饰通常为多块素式或花式银牌连接成的披肩。胸饰的样式灵活丰富,一般在银制胸链上左右对称连接数量不等,有錾刻、镂雕图案的银牌和饰件、珠链、铃铛、须片等挂件。项圈有用素条完成圈状的、有缠丝的、有打制成月牙状的,通常月牙状项圈内錾刻有图案花纹,月牙形周边焊有小银环,环上可挂饰银链、银牌,银牌银链下再缀吊银铃、银瓜子等吊件。

少数民族银饰品的装饰题材都是采用该民族喜闻乐见的鱼、蝴蝶、瓜、叶蔓、石榴、牡丹、凤凰、麒麟、喜鹊、鸳鸯、锦鸡、鹿、猴等吉祥内容,有乐观向上、兴旺安居、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制品风格纷繁热烈,俏丽活泼。制作工艺大多沿用传统的模具压制成形再用手工在花纹图案上錾刻、镌刻、平刻加工,使图案更加鲜明和立体。

今天和大家分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种银饰。文中照片除标注外,均为2019年11月29日拍摄于云南省博物馆。

冠饰

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冠饰多用于节庆、婚礼等隆重场合,造型华丽,做工精细,最华贵的当数凤冠。这里说的凤冠与内地宫廷或者民间使用的凤冠形制与饰法大不相同,过去主要在德宏傣族土司女眷中使用,也被称为喜冠。

傣族垂帘头饰 清末

作为一件清末民初的精品,充分展现了傣族制银的高超技艺。该发饰重54克,最上一层由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塔居于正中;其下一层上端飞檐铺满菩提叶,下端排列整齐细密的扭丝银须,底端坠以小圆球;最下一层以羽状造型为底,中间镶嵌两颗红宝石,坠以半月形网状垂帘,垂帘主要由镂空四瓣花编织连接而成,其间还编入一层中央凸起圆点的小圆片,边坠芝麻银片小铃坠。发饰金光耀眼,生动而富有灵气。新颖、独到的设计和做工考究的款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傣族银镀金凤衔珠头饰 清末(重160克)

傣族二龙戏珠头饰 清末(重100克)

傣族银镀金麒麟戏珠头饰 清末(左重130克,右重128克)

帽饰

帽箍与抺额,都是由包头演变而来的无顶帽。它既可以通过两边预留的挂环直接穿线悬于额际,也可将之固定在头帕或布帽上。

帽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或民族内部各支系之间,有着重要的规范功能,是区别、判断异同的最显著标志,同时也对人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区示与规范有着重要意义。

彝族银錾花帽箍

蓝黑布为内衬,外围一錾花银箍呈莲花形,其面镂空并有錾花,有楼宇、双鱼、石榴、花卉、枝叶、乳钉纹等纹饰。此帽饰结合了 “鱼跃龙门”“石榴多子”等汉文化中常见的吉祥寓意,体现出彝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表现彝族企盼人丁兴旺、子孙光宗耀祖的愿望。

姚安彝族凤凰帽

黑布两侧及前额部皆以五彩丝线绣花卉,间以錾花圆形银片为饰,其上缀两串银链,额部缀一排银链,并缀两束蓝线须为饰,帽沿镶梅花形银泡。彝族民间认为这种帽子可以驱魔避邪,把它戴在头上,能带给人们幸福、平安。

哈尼族满镶银泡帽

银泡是哈尼族最爱使用的装饰图案,常使用大小不一或均匀的银泡排列出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密集的银泡有让人联想到披星戴月的效果,表达了对日月星辰的崇拜。

瑶族双边银顶板

图片来源网络

云南少数民族顶饰以瑶族银顶板(也称为顶盘)尤为出众。瑶族银顶板一般为银制圆盘形,主要有两种形制:一是中心镂花太阳纹,边沿素面无纹;一是盘心为镂花太阳纹,中间为两层银丝类似自行车车轮钢圈与钢丝组合形式编插,每根银丝外端焊接小银片,层叠相加如鱼鳞。瑶族女性佩戴顶板有一定的规矩,女性只有成年以后才开始佩戴。

这件瑶族银顶板直径15厘米,重260克。中间錾刻太阳纹,芒为十束,芒间錾镂空乳钉纹十枚,其余部分满錾几何纹,边饰两圈银片。

披肩

傣族银衣 清末

银衣大体上呈长方形,长79厘米,宽57厘米,总重1397克。整件银衣全部用银丝织成细密的渔网纹,银丝细如发丝,工艺让人惊叹。据悉,银衣是上世纪50年代从德宏征集而来,是傣族贵妇在节庆期间穿戴的礼服。

佤族银披肩

花草、动物等吉祥图案4排银牌相缀连,工艺复杂,构图巧妙。其下扣缀有长长的链坠,底端缀有小鱼、佛手、石榴、铃坠等,披在身上随着身体的摆动而摇曳铃响。

披肩多为傣族妇女常使用的服饰,但这件披肩征集自佤族地区,可见拥有此披肩的人物身份非同寻常,也许是佤族头人所获得的礼物吧。

壮族披肩 清末

这件披肩通体由纯银打造,重739克,主体呈八片放射状银片层叠,合为如意祥云图案。精妙绝伦的镂空雕花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四周则垂吊着花草、动物等图案组成的长穗,用银丝连缀成数十条“银辫”,末端均系有一个小银铃,发出悦耳清脆的响声。壮族银披肩不是一件日常穿戴的饰品,一般在重大仪式、重大节日才会穿戴,是少数民族一种财富的象征。虽年代久远,但仍可想见当年主人披着它参加庆典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炫目。

项圈

脖颈是少数民族女性展现美的突出部位,银项圈主要分为三种:圆环项圈、开口项圈、带坠项圈。每种又有若干样式,可单道佩戴,也可多道同时佩戴,还可以配以项链、挂坠等。项圈是德宏傣族贵族婚礼中新娘的重要配饰。

傣族银镀金龙凤镶珠项圈 民国(重410克)

图片来源网络

通体以银片打制为底,正中焊接立体二龙戏珠图案,配以双凤,镶嵌红、绿色料珠,其中大颗料珠四枚,小粒料珠若干,项圈两端尾部收口处做大雁形,极具动感,底部银片镂空并錾刻几何纹、缠枝纹。

须挂饰

图片来源网络

须挂(坠)饰主要指由挂环(或挂钩)、吊链、综花(连接吊链和链须的花形饰块、须链、坠花(又叫坠串)构成的装饰品。通常挂于发际或胸前、襟边、腰部。佩戴时先固定挂环(或挂钩),或托绕至合适位置固定,使综花以下的须链、坠花自然垂落呈垂悬状,一般以综花造型或综花下悬须链多少来命名,有三须、五须、六须、七须乃至更多。综花造型丰富多样,但多蕴含吉祥意味,如蝴蝶、老鹰、花篮、卍字、寿字、古钱等。有的须坠饰则省略了综花,挂环直接连接须链和坠花。坠花的造型多样,有生活用具,如牙耳具、梳子、针筒、槟榔盒等;也有象征性食物,如梳子、篦子象征理顺逆境、花蕾象征好事在后、鱼象征儿孙昌炽、财运不断;还有一些饰品纯属装饰,没有特定意义。

錾花鱼果坠银针筒

珐琅球纽丝鱼铃坠银项链

花篮五须银坠

拉祜族银针筒挂链 清

坠石灰盒银三丝(须)

这是一件实用的须挂饰,重约119.5克。挂环下三条须链,下坠银三丝并一个袖珍六棱錾花银石灰盒。在云南本地人通常把三须称作三丝,从左至右依次是掏刀、牙钩、耳勺,掏刀平时用于指甲,也可在使用石灰时充作工具;六棱錾花银石灰盒通体錾刻花纹,盒盖錾刻瑞兽,盒底錾刻团花,盒身六面满刻多种植物纹,立体感较强。石灰是傣族食用槟榔时必备之物,因此这件须坠饰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胸饰

图片来源网络

瑶族银牌扣

银牌扣,主要是妇女挂在胸前的装饰,有长方形、菱形、半月形、圆形等,少则一块,多则数十块。过山瑶妇女的盛装胸饰挂6―16块有花纹的方形银牌。

臂箍

臂箍,即戴在手臂上的环形装饰物。隋唐时期,此种饰物也叫“腕钏”“跳脱”。臂钏的具体形制在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

傣族银臂箍(重315克)

此臂钏将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圆筒状6圈,可自由伸缩,其上錾刻花卉图案,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整节环的大小。

该器通体用银片按照细—粗—渐细—细—渐细—粗—细的顺序对称螺旋弯绕而成,内里平滑,外侧在每圈中间捏出凸脊,并在镯身较宽的镯面上浅錾水波纹、缠枝莲花纹、水仙花纹、莲花纹、水波纹等两圈,主体纹饰两侧用圆形凹点小錾子均匀錾刻一圈。造型别致,錾刻细腻,颇具民族风情。

傣族錾花银臂箍(重245克)

臂钏呈筒状,开口卷边,两端略粗,中间微敛,端口錾刻云纹开光,开光内浅錾植物纹、几何纹。镯身利用拧丝方向的不同制造正反丝的效果,深具动静变化的美感。

哈尼银臂箍

手镯

不分男女、老幼,有的自孩童时就开始佩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更换。根据各民族的审美情趣,手镯有大有小、粗与细、宽与窄、实心与空心等不同形制和纹样。

阿昌手镯

泡花镯为空心扁圆形,有大泡花和小泡花之分,宽度在2至5厘米之间,表面上有几何纹、花卉、植物等压花图案。一端开口,以便戴饰,这种手镯是阿昌族妇女盛装时的必戴首饰。

僾尼绞丝银手镯

镂空双狮活扣镯

云龙纹转榫空心银镯

耳饰

云南少数民族佩戴银耳环是古已有之的习俗,并追求大,以大为美,不仅是为了醒目炫富,还与佩戴者的社会地位相联系。

佤族银耳环

灯笼形银耳坠上半部为素面,下半部满绕花丝,并均匀分布四朵六瓣花,澜沧县佤族使用。

更多五百年沧海桑田古筝(紫竹调古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