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周总理的三次“车祸”危机,一次比一次凶险,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周总理的三次“车祸”危机,一次比一次凶险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周总理的三次“车祸”危机,一次比一次凶险

周恩来一生经历过很多次危机,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有的是军事敌对,有的是政治斗争,而1961年,那场差点夺去他生命的车祸,却与军政纠葛无关,完完全全是由普通市民造成的。

千钧一发 惊心动魄

1961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乘车从西花厅出发,前往钓鱼台会见越南总理。这是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与周总理同行的,有卫士长成元功、副卫士张树迎,以及司机杨金明。这位司机驾驶经验很丰富,车开得又快又稳,周恩来非常信任他。

这次出行,会路过北京人流密集的地段。杨金明小心地开着车,穿过交通混乱的西四一带之后,大家的心都放了下来。眼前的道路变得宽阔而空旷。那个年代,马路上都没有什么车,无论什么时间出门都不会堵。因此,一辆大卡车突然一下子猛冲过来时,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

这辆车是从北京电车一厂开出来的,一出门就向右一拐,按照交通规则,它会与总理的车擦肩而过,因此最开始,杨金明并没有产生警惕。

然而,当卡车开到总理的车近前时,突然一个大转弯,直接甩尾逆行冲过来。杨金明见状,立马握着方向盘右转,而右前方正好是一根电线杆。

看右边不行,杨金明反应很快,直接拐向左边,插到卡车本应走的方向上。

可这辆卡车不知怎么搞的,居然也往这边拐了过来。两辆车眼看着就要撞上,千钧一发之际,杨金明一个大甩尾,将车漂移180度,惊险地躲开了卡车。

两名卫士紧紧护住周恩来,随着车身剧烈转动,4个人都失去了重心,周恩来差点从座椅上摔下去。

可气的是,那辆大卡车根本没注意这边的险状,又一个大转弯,转回自己原先的路上去了。看样子,这个司机经常这么干,仗着没人注意,就在大马路上肆意妄为。他明明要开过来,既不打转向灯,也不做手势,视交通规则于无物。

周恩来十分生气,立马向公安局反映了这个问题。卡车司机名叫张兴辰,是北京电车一厂的一名维修工,刚学会开车,经常出门瞎练。这天下午,他没有工作,就像往常一样,找了个借口把车开了出去。他并没有注意到周总理的车,还当马路上空空荡荡呢。

周恩来很重视这件事,不仅是因为他自己将将脱险,也是出于对交通的重视。他甚至规定过,自己的车在雨天必须慢速行驶,不能把泥点子溅到人身上,这么细致地观察,可见他平时对交通有多么看重。如果是寻常百姓,没有杨金明这样高超的开车技术,碰到那辆大卡车,十有八九会遭遇惨烈的车祸。

周总理的事,市公安局当然不会怠慢。很快,这件事就通知到了北京电车一厂,张兴辰被揪了出来。

无照且违规驾驶,必定要挨处分。不过,周恩来虽然气愤,却也大度,他特意嘱咐:“不要因为我是总理,就特殊处理,按一般的处分算。”

于是,张兴辰并没有被开除或降级,只是受到了警告处分。可是,张兴辰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改掉坏毛病,后来他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原因就是他自己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那天抵达西花厅后,周恩来已经从惊魂未定的情绪中脱离出来,还和大家开玩笑缓和气氛。其实,在周恩来身上,这场车祸的惊险根本就不算什么。前两次差点送命的经历,才是真正的险象环生。

崂山遭袭 伤亡惨重

1937年5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前夕,周恩来从延安出发,准备前往西安同 *** 商讨红军改编事宜。随行的警卫和谈判人员一共32人,所有人都挤在同一辆卡车上。车经过崂山一带时,突然一阵枪响,一帮人从山头窜出来,朝周恩来一行人猛攻过来。

这帮人是当地的土匪,平时嚣张惯了,在当地根基很深。红军来剿匪之后,他们被归入 *** 麾下。这帮流氓地痞分成两股势力,其中一股成了 *** 右派的政治黑匪,探听到周恩来去西安的消息,打算干一票大的,好扬名国际。他们 *** 一个排的兵力,不看到周恩来的尸体不回头。

32个人,怎么比得过准备周全的土匪们?一瞬间,红军这边的人就倒了一大半。好在周恩来反应很快,枪响没多久,司机中弹,车停下后,他在秘书们的保护下潜到了车底。

其中,陈友才秘书的腿部中弹,没办法趴下,就在车上指挥。当天他出于工作需要,穿得很体面,一身黄呢制服,还戴着礼帽。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对方哪里知道周恩来长什么样子,看到一帮人里穿得最好的,就误以为是他。

密集的火力在陈友才身边炸开,陈友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想到,牺牲他一个人,救的是大家,于是更加大声地指挥作战,故意把敌人往自己这边引。

火力集中到陈友才那边,为周恩来争取了逃跑的时间。在两名警卫员的护送下,周恩来被转移到安全的地点,等待援军到来。

好在敌人并没有真正的作战经验,没掐断所有电话线,总部很快就知道了周恩来遇袭的消息。红军援军到来后,周恩来千叮咛万嘱咐:务必把陈友才救出来!不管伤情如何,定要全力抢救!

然而,被当成周恩来的陈友才,在他走后没多久就被击倒了。为确保万无一失,土匪们还专门跑过来,在他身上刺了好几刀,确认他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才意犹未尽地离去。当援军赶到时,陈友才已经咽气了。

一行32个人,最后只剩下4人。

回城见到毛主席之后,周恩来想到陈友才,泪流不止。毛主席也明确地意识到,清匪必须彻彻底底。

这些土匪在当地扎根很深,上到暗杀红军领导人,下到向村民收保护费,什么恶事都干,隐藏在各个角落,没办法一举拿下。

于是,红军决定先展开调查,埋下暗线,时隔一年,终于把这方势力彻底摸清,花一个月的时间周密布局,多方包围,彻底击垮了他们。土匪头目李青伍在延安被处决。遇难的烈士们葬在宝塔山,被后人悼念、敬仰。

1973年,周恩来回到延安,想去陈友才的墓前祭奠。可惜,他的墓在1947年胡宗南进犯期间被冲坏,如今找不到了。周恩来非常伤心。临走前,他一直强调:“一定要找到陈友才的墓。”他想到当年,陈友才只留下一条浸满了血、刀痕累累的毛毯,就十分沉痛:“友才是替我死的,永远不能忘记他!”

车内枪击 扑朔迷离

192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周恩来也险些丧命。

那年,廖仲恺遇刺身亡。他在 *** 中是亲共一派,国共合作筹备期间,廖仲恺一直很支持 *** 人的工作,赞成工农革命运动。这引起了很多 *** 右派的不满。这些人里,很多人存着狼子野心,只图私利,不顾国家。他们觉得廖仲恺挡了他们的路,联合帝国主义势力,要陷害廖仲恺先生。

于是在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 *** 中央部门前惨遭杀害。

廖仲恺与周恩来都在黄埔军校工作,廖仲恺夫妇和周恩来夫妇经常来往,交情很深。知道廖仲恺遇刺的事情,周恩来立即前往医院,帮忙处理后事。随后,他与蒋介石约好,深夜十一点,在蒋定下的地点商议抓捕凶手的事宜。

谁都没有想到,明明时间地点都商量好了,蒋介石却临时下了所谓的禁令,从九点开始就严禁车辆出入,还更改了大门的口令。

周恩来并不知情,按时抵达,被警卫堵在了门口。

警卫和司机对口令,司机答得不对,警卫当场就掏枪,将他射杀。血溅了周恩来一身。周恩来反应快,及时在后座趴下,避开枪击,大声通报自己的身份,警卫这才作罢。

廖仲恺遇刺之后, *** 内部势力大洗牌,蒋介石掌握大权。廖遇刺背后的真相,始终扑朔迷离,周恩来的这一番遭遇,到底是巧合还是蒋介石的算计,更是不得而知。那时周恩来新婚燕尔,却没有时间和邓颖超相处,反而在整整两天的调查之后,带着一身血回了家。革命时期的婚姻,充满了意外和辛苦。

后来,周恩来与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保持着深切的革命友谊,也十分关照他们的孩子。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后来加入 *** ,继续父亲未竞的事业。

1972年,何香凝逝世。这时期的中国,事事敏感,领导人们都提倡丧事火化。而何香凝临走前,特意嘱托后人,想把自己的遗体运回广东,与廖仲恺合葬。周恩来顶着风头,替何香凝特批了此事。这件事,成为当时紧张的文化背景下,一个有趣的谈资。廖家与周恩来,有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

热情平和 顾全大局

经历过这些艰难凶险的事,周恩来并没有变得冷漠,一直非常温暖。作为一国总理,他平日待人接物非常亲和,不愿意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也不愿意受身份的束缚。

根据规定,周恩来总理出行时需要有人在前面开道,后方有警卫人员跟随。周恩来对这样的规定一直特别不满。他觉得,只有接见外宾的时候才有必要这样做,平时出行的话,压根就是多此一举。

面对他的多次反对,警卫人员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次次跟随。于是,周恩来时常不打招呼,只带着身边的两三名随行人员突击出行。

有时,警卫反应及时,会在后方悄悄跟着。心思敏锐的周恩来,很快就会在后视镜里发现他们的身影。他经常埋怨:“说过了,你们就要执行,怎么还悄悄跟着!”他觉得这样做,会让自己脱离群众。

而且,铺张浪费是大忌,从革命年代苦过来的人,一点奢侈都要不得,哪怕是合情合理的小事,周恩来也绝对不搞。

周恩来办公和生活的西花厅十分陈旧,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青砖,采光也不好,角落里阴暗潮湿,窗户还漏风。

周恩来并不在意这些,一直都安然地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工作。但是,他身边的秘书看不下去,一次,周恩来外出视察,秘书趁这个机会,把西花厅翻修了一遍——铺了新地板、换了地毯、置办窗帘和沙发、修了漏风的窗户。

就这么几件事,花不了多少钱,秘书细细查看账单,觉得这样小规模的翻新,周恩来并不会怪他自作主张。

没成想,视察归来的周恩来一走到办公室门口,就气得退了出去,毫不客气地责备秘书:“为什么这样铺张!”

秘书料不到他这样生气,只得认真检讨,劝劳累了好几天的周恩来先进去休息。然而,周恩来很是坚定——只要那些东西不搬走,他就不进去。于是,崭新的沙发、窗帘、地毯一样样被撤走,周恩来回到他的陋室里,继续过着清减的生活。

周总理认为,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对下级起到表率作用:“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1963年,周恩来在访问埃塞俄比亚时,正赶上雨天。地面潮湿,台阶打滑,周恩来在和东道主一同走下台阶时,不慎摔倒。倒地时,他下意识地用右手撑了一下地面。周恩来的右手本来就有旧伤,这么一摔,加上阴雨天气,他旧伤复发,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周恩来的伤,在我们眼中可能仅仅是伤病,在别人眼里,会产生一万种解释。一国之总理,在外交场合不能掉任何链子。第二天,周恩来接受简单的治疗,按照原计划,离开埃塞俄比亚,前往索马里。又是一轮新的外交会面,免不了握手。

3天的外事活动期间,周恩来像往常一样,风度翩翩、谈笑风生,热情地和每一个想和他握手的人握了手。没有人发现,他的右手臂肿胀不堪,额头因为疼痛沁满了汗珠。

回国后,周恩来只有十天的治疗时间,十天之后又要出国进行外交活动。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十天能治什么?医院告诉他们,旧伤加新伤,要治就得治两个月。 *** 听说了这件事,特意给周恩来打来电话,告诉他不要焦虑,西医不行,就找中医,总会有办法的。

主席的这番话,让周恩来想到一名叫郑怀贤的武术家,在跌打损伤这方面很有经验,在中央小有名气。郑怀贤当时在成都体育学院做教授,事不宜迟,他没有让郑怀贤过来,而是立即自行前往四川。

隔天,四川省委书记在成都体育学院找到了郑怀贤。当时他还在上课,见到来人是省委的要员,吓了一大跳。

省委书记告诉他,一位中央首长想找他治疗,一定要保持低调。于是,郑怀贤中止课程,随他前往周恩来下榻的招待所。

进门之后,郑怀贤才被告知,这位患者,居然是周恩来总理。他很是激动,一见到周恩来,就深深鞠了一躬。周恩来连忙上前,嘴里叫着“郑老师”,还像会见外宾时一样,忍着疼痛与他握手,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郑怀贤医术高明,6次治疗,就让周恩来的伤好了大半。他还教给周恩来一个握手时不会疼痛的手势,替他解决了最大的烦恼。这年除夕,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郑怀贤一起吃了年夜饭,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我们能看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历史上,不仅用高超的外交技巧,为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自由的外部环境,也用终生美好的品德,为自己赢得了千古流芳的美名。

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遵照遗嘱,将他的骨灰洒向了祖国的山水,这是他奋斗一生的地方,也是永远感念他、爱戴他的地方。他永远抱着热忱的态度做事,永远以一颗积极的心为人民服务。他面对危机的勇敢机智、面对他人的热情和善、面对自己的自律自省,永远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更多周总理的三次“车祸”危机,一次比一次凶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