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软科 2023-02-18
高校“出走”,两股热潮。一是中西部高校谋求破局,在东部沿海地区“落子”。二是高校通过合并、搬迁、新建校区等方式,向省会“挺进”。
近日,又一所高校,重返省会办学。
2月15日,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启用暨“四个学院”建设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指出,建设合肥校区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实现“双一流”创建目标的重要保障。
据悉,历史上的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同根同源,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71年,安徽理工大学响应党的号召和国家的需要,由合肥回迁淮南办学。如今,随着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相隔半个世纪后,安徽理工大学再次回到省会的怀抱。
“省会时代”
放眼全国,已有不少高校“去省会办学”。在福建,厦门大学正以建设厦门大学福州校区为契机,携手打造辐射福州都市圈的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在河南,河南大学的学校注册地已正式变更为郑州市;在山西,山西师范大学“连根拔起”作别临汾迁往太原;在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通过“院校并入”方式,入驻省会合肥;在河北,远居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在石家庄正式揭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曲线”回省会......
从龙子湖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到办学注册地由开封变更为郑州,河南大学迁入省会之路备受关注。早在2010年,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启动建设;2021年年初,河南大学明确“重回高等教育国家队、重回省会办学、重回百年名校辉煌”的口号;2021年9月,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启用;2022年2月,河南大学注册地从河南省开封市变更为河南省郑州市。十余载“挺进”省会的脚步,记录着几代人重返省会的梦想之路。如今,河南省正全力推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高标准发展,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
从最初传闻的搬迁,到“实锤”落户,山西师范大学搬至太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山西师范大学离开扎根多年的临汾,“举家搬迁”至省会太原,并更改了注册地,山西“老八所”高校也实现了在太原的大聚会。这次“进军”太原,正如其副校长贾绘泽所言,有利于山西师范大学更好的发展,能够深度融入当地的发展建设,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背后,也彰显了山西通过高教强省会效应来推动省内经济发展、助力山西突围高教困局的共识。
“望眼欲穿”
目前,在安徽、山西、河南等多个高考大省的高校和 *** 双重努力下,不少高校已成功落地省会或达成合作意向。但提到最期待高校的省会,河北石家庄总是榜上有名。
没有985,没有211,石家庄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当地没有“双一流”高校的省会。省内目前唯一一所“双一流”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这是所有河北人的“意难平”。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去省会石家庄办学之路,也十分曲折。早在2021年6月,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一行来到石家庄,就合作成立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研究生院进行深入交流;2021年8月,在石家庄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教育部门公布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训基地将落户石家庄的消息;2023年1月,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同日,河北工业大学与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终于要“回家”的声音不绝于耳,同时也凸显了石家庄加紧补上高等教育的渴望与努力。
就数量而言,河北省内的高校其实并不少。仅从本科高校规模来看,河北坐拥61所本科高校,石家庄有19所,称得上高教资源富集。不过,令河北长期备受困扰的,是缺少头部高校,甚至被戏称为“双一流”建设“盲区”。
然而,河北高教发展“缺脊少梁”的困境并不是天然的,追本溯源,曾经的河北也是高教富饶之地。这里曾孕育了有着“东方康奈尔”之称的唐山交通大学,其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河北正式成立的华北大学,迁到北京后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高校,都从根儿上都和河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受诸多历史和经济因素影响,河北最终将这些教育资源“拱手让人”。
除了历史上曾“为他省做嫁衣”外,河北飘忽不定的省会选址,也要为当前省会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处境“背一部分锅”。从1913年至1969年,河北省会搬迁有11次之多,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都曾成为河北省会。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往保定,迁校中损失惨重,原有的71个实验室减少到51个。1971年,河北省再次申请迁省会至保定时,中央明确批示“河北省会不要再迁”。由此,省会宝座“花落”石家庄,河北大学留在了保定。
燕山大学
如今,作为京津冀的重要节点之一,河北省的高教欠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短板,河北也正在努力改写这一令人失落的现实。2021年,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支持河北大学加快建设燕赵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持燕山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
虽被长期看作“高教洼地”,但坐拥实力强劲的燕山大学、河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河北高教发展依旧前景广阔。同时,随着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对北京高校外迁的承接,强势唤醒了河北高教东山再起的希望......河北高等教育提级已经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去省会了,本地咋办”
在众多高校去省会的布局中,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在部分大学布局省会、办学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之后,关于大学去省会办学的热议便不绝于耳。有不少关心高校发展的网友,纷纷建议高校搬迁或在省会建设新校区;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大学一定要去省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吗?本地高校搬迁去省会,本地怎么办?
2021年,西南科技大学在成都成立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不少网友认为,这一举动“拉开了西南科大进军成都的序幕”。2022年,多家自媒体发布“位于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要进军成都”的消息。而后,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辟谣,作为国家布局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高水平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将始终扎根科技城沃土,把服务科技城建设和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如西南科技大学一样,我国很多高校,虽然无法享受省会带来的丰富资源,但正因为其在本地的地位不可代替,因而能得到所在地的重点支持,也能够更大程度地为地方发展赋能。如今年2月,温州市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建设“双一流”、温州大学创建侨特色“省部共建”高校、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温州理工学院建设理工类应用型大学;镇江市“十四五”规划表示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新乡市“十四五”规划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争创“双一流”建设;深圳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深圳大学创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2023年2月,陕西省出台17条措施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发展,其中包括按照现行比例及时划拨省级补助资金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个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动相关研究院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国家支持......以全方位的保障性措施成为学发展强有力的后盾。
而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扎根县城的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精神刻在基因里,虽不在省会,但肩扛我国强农兴农重任,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让我国小麦亩产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或是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又或是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一笔笔闪亮的头衔和功绩,是西农服务地方乃至全国的功劳簿,可谓扎根地方建大学的典范。
“大学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全力以赴做好什么。”2021年,在河北大学喜迎百年华诞之际,保定市在纪念大会上如此表态。而类似的发言不止出现在保定,这既是一座城市对本地高校的最高承诺,也彰显了高校在地方发展中的举足轻重。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
如今,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需求,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无疑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未来,高校如何服务城市,城市怎样留住高校,二者又如何在彼此交融和分离中找到自身发展最好的境遇,是城市和高校需长期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1]地方强校齐迁省会值得再审视
https://m.gmw.cn/baijia/2022-04/11/35648308.html[2]在地级市办学的高校,为何想搬到省会城市
https://m.gmw.cn/baijia/2022-02/21/35533281.html
[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06号(教育类051号)提案答复的函
htt
[4]河北省会变迁记
eshu.com/document/f4413e640aa446b9fe2dcb89b9842979318947a18e7f9386.html
[5]石家庄当省会,我保定第一个不服
https://mp.weixin.qq.com/s/czzfggQIpbnrLZJOSE1QUQ
[6]杜光强.世界城市推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7):64-69.
#大学#
#省会#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