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曹操、孙权等各方势力粉墨登场,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稍有头脑的诸侯都想把人才揽到自己麾下。而这段时间局势的混乱不明,也让很多有才之士待价而沽,不肯轻易出山。
求贤若渴的诸侯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刘备“三顾茅庐”屈尊三请诸葛亮,后世传为佳话,也赚得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备谋取天下,成了忠臣的典范。而对于同样不肯轻易出山的司马懿,曹操则采取了逼迫的方式,终使得司马懿成了他手下的重要谋士。
司马懿 雕像
要说,曹操的手段虽然有点不太光明正大,但他的选择却是对的。自司马懿加入他的团队后,实在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司马懿一直尽力辅佐了曹魏四代,成为两代皇帝顾命大臣,但却为什么被后世视为奸臣呢?
大多数喜欢三国的朋友印象中的司马懿,是那个中了诸葛亮“空城计”的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我们都知道的。魏蜀争战中,司马懿受命挂帅进攻街亭,诸葛亮派出的守将马谡,不按诸葛亮的安排驻守,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得以顺利攻打到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此时诸葛亮已无兵可守,就利用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大开城门,自己在城上弹琴,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多疑的司马懿果然中计,率兵离开。
“空城计”的故事通过《三国演义》传得是家喻户晓,但其实这并不是真的。真实的情况是,此时的司马懿正在千里之外的洛阳,与诸葛亮在街亭对战的其实是曹魏大将张郃,并且也没有空城计这回事。
诸葛亮 (实景影像话剧《草庐 诸葛亮》剧照)
罗贯中为了让诸葛亮智慧的形象更突出,虚构了这个情节。而曹魏一方被贬为汉贼,司马懿的后代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都是为传统的忠君观念所不容的,所以司马懿自然成了故事中的反派了。
历史上的司马懿与诸葛亮主要的交锋是在诸葛亮北伐时的两次战斗。公元231年,诸葛亮伐魏,在隃麋这个地方被司马懿指挥的魏军大败,上万士兵被斩获。
帝(司马懿,后被追尊为晋宣皇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 宣帝纪》
(关于这次战役,《汉晋春秋》等书籍又记载为司马懿败,此处用《晋书》说法)
另一次就是诸葛亮去世前的五丈原战斗。司马懿通过了解诸葛亮的饮食判断诸葛亮将要不久于人世,于是采取拖延不战的策略,等到诸葛亮死后,蜀军主动退兵。这次交锋应该说是司马懿胜了,因为司马懿准确的判断而达到了不战而退兵的效果。从司马懿回答他弟弟关于他为什么不出战的回答可以看出,司马懿是胸有成竹的。他认为,诸葛亮有大志但是却不会见机行事,谋略多可是少决断,用兵却无权,虽然有十万之众,但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中,蜀军必定会为我所破。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 宣帝纪》
不过,诸葛亮也没有司马懿说的那么差,他在死后还是设计了司马懿一道,让杨仪摆出要进攻的架势,使得司马懿错过了追击机会,等到知道诸葛亮死的确切消息时,蜀军已退到安全的地方了。当时百姓就编了个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意思是死了的诸葛亮把活着的司马懿给吓住了。司马懿听了后,只好尴尬地说:我能很好地算到活人的事,却无法预测到死人的事啊。
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 宣帝纪》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上面的文字并非要贬低诸葛亮,我只是想以两人的对比,来看到司马懿其实也是很有才华的智慧之人。并且,对于曹魏来说,他也是忠诚无二的。辅佐曹魏四代,得两代皇帝(曹丕、曹叡)交待后事,任为顾命大臣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在面对皇帝无能,奸臣当道时,他选择了反击,但最终都未取魏而代之(宣皇帝是他孙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的)。
曹操以死相逼,司马懿被迫出山任职司马懿出生于乱世的东汉末年,从小就很有才华,“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曹操的谋士崔琰就非常推崇司马懿。曹操听说后,就想让他到自己的府中做官。司马懿认为曹操是宦官之后,名声不好,就借口得了风痹症推托不去。
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再次派人去让司马懿做文学掾的官。不过,曹操可没有刘备的耐心,而是直接对使者说,你去看,如果他还是不来,你就把他给我绑来。司马懿听说了后,不敢再装病了,只好去曹操手下做了官。
司马懿就职后,很快就展露出了自己的能力。当初,司马懿曾建议曹操更换手下驻守边防的两个将领,理由是荆州刺史胡修为人粗暴,而南乡太守傅方又骄奢,但曹操未采信。果然,在关羽进攻樊城时,这两个人都投降了蜀国。
曹操 (雕像)
因为樊城被围,刚好此时,汉献帝就被曹操挟持在许昌,于是,曹操就想带着汉献帝迁都到黄河以北去。司马懿等人对曹操说,如果此时迁都,无疑于示弱,会使得人心不稳,好的办法是,把关羽占领荆州的事告诉孙权,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来牵制关羽,眼前的困难就解除了。曹操这次采用了司马懿等人的办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孙权果然让吕蒙袭击关羽,关羽战败被杀,让蜀国的实力大减。
司马懿得曹氏信用,成为两代皇帝顾命大臣公元219年起,司马懿开始辅佐太子曹丕。每次帮太子曹丕出谋画策,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曹丕做皇帝后,对司马懿极其信任。
公元225年,曹丕亲自出征东吴,让司马懿留守后方,这就等于把大本营交给了司马懿,显然是极为信任他的表现。曹丕还对司马懿说,行军打仗,我最担心的就是后方的安稳,现在让你留守,这样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你就相当于我的萧何啊。司马懿也不负所望,很好的完成了后勤保障工作。
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指司马懿)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 宣帝纪》
其后一年,曹丕病重。将死之时,任命司马懿、曹真、陈群等人为辅政大臣。并告诉太子曹叡,这三位重臣,都是值得信赖的,不用怀疑。
及天子疾笃,(指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 宣帝纪》
得皇帝临死时嘱以重任,这是莫大的荣耀,没有做出重大的功劳,为皇帝鞠躬尽瘁,是无法得到如此的信任的。我们知道,诸葛亮也得到刘备死时如此嘱托,在《出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那种感动的心情。这也是后来即使刘禅无能,诸葛亮也尽心尽力辅佐,以致拖着病躯依然北伐,“报先帝”的重要原因。我想,在“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司马懿也会有同样的心情吧。
只是司马懿与诸葛亮不同的是,司马懿遇到两次如此的临终托付。
曹叡做皇帝后,像他父亲一样继续委司马懿以重任,改封为舞阳侯。同年十二月,司马懿击退了想趁曹丕新死,曹魏政权过渡的机会攻打魏的孙权军队,升任为骠骑将军。其后,司马懿率军队与北伐的诸葛亮征战,与东吴作战,可谓是南征北战,为曹魏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明帝曹叡只做了三年皇帝,公元239年病逝于洛阳。将死之时,三天之内下了五道诏书让在外征战的司马懿回去。等到司马懿昼夜奔跑400多里,回到京都洛阳时,魏明帝曹叡拉着他手,并看着太子曹芳说:我忍死等你回来,就是要把辅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给你。在死前能见到你,我就心满意足了。
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晋书 宣帝纪》
到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大臣,能得到三代主上信任,两代帝王临终托以后事,你说,这样的大臣忠也不忠?
当然,很多人对司马懿的评价并不高,这和《三国演义》是分不开的。正如我前面所说,后世多以刘备为汉室正统,曹操为窃国奸臣。连主上都被视为奸臣,那么为曹魏尽忠的司马懿自然也就是奸佞之徒了。
魏明帝死后,曹爽专权,曹芳不明。司马懿受曹爽打压而反击,被后世指为专权弄政。再加上,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事实上夺了曹魏的政权,并追尊其为“宣皇帝”,似乎更坐实了司马懿专权乱政,犯上作乱的罪名,于是,后人就都看不到司马懿辅佐曹魏四代的忠心耿耿了。
司马懿像
最后,引用三国时文学家吴质及当代作家柏杨的话来结束本文,以证我的观点并非一家之言。
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吴质)
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柏杨)
各位朋友,对于司马懿的评价,你赞同吗?欢迎在下面留言交流。
挚守静笃原创。主要参考史料为《晋书 宣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