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为母校歌唱(母校的歌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为母校歌唱(母校的歌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为母校歌唱(母校的歌词)

【热点观察】

作者:钱勇生( *** 交通大学教授)

“您还会唱母校校歌吗?”“会啊!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便一成三户’即使只剩下我们三所学校,我们也会抗争到底!”

这是我国翻译界泰斗、西南联大1938级校友许渊冲生前接受采访时的一段对话。当时他已经百岁,但是提起母校校歌仍然张口即来。回顾许渊冲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直到百岁时还牢记着校歌贡献余热。从许渊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校歌影响之深,而校歌影响的不止他一人。西南联大前后存在不到九年,就读学生不过8000余人,却涌现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位“两弹一星”功臣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走出了160余位两院院士。“中兴业,须人杰”,他们唱着校歌一步步成长为国家栋梁。

近期,毕业季悄然闭幕,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齐唱校歌后,相继开启了新的征程。“您还会唱母校校歌吗?”如果把同样的问题抛给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合唱《西南联大校歌》,带给无数人力量和感动。资料图片

校歌铭刻党史、国史,传承伟大精神

歌声是时代的号角,波澜壮阔的历史总能在经典词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前进,前进,前进进!”就铭刻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中国 ***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的光辉党史。虽然经历了“是否改词”的激烈争论,《义勇军进行曲》最终被确定为国歌得以传唱,一直警醒着国人不忘国史、党史,居安思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校歌同样记录着党和国家的伟大征程,同时又承载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一所学校师生众望所归的灵魂家园。校歌中承载的伟大精神,也在传唱中得以传承。“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大学被迫进行“文化长征”的临时产物,见证了国家的危亡时刻,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校歌却流传甚广。校歌《满江红》中记录了“九州遍洒黎元血”的惨痛记忆,又以悲壮的口吻喊出了国家对人才的渴求。直到数十年后,西南联大校友每次聚在一起还会齐唱校歌。而今天的青年学子仍在一批一批地走进西南联大旧址,高唱《满江红》,学习西南联大精神,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除了西南联大,众多百年名校的早期校歌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歌《警醒歌》:“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焚屋漏舟乐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从警到醒,铿锵激昂、振聋发聩,告诫国人国家面临着被殖民灭种的危机,不能把冰山当靠山,唯有自我觉醒。《警醒歌》是中国屈辱近代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时代强音。此外,河南大学校歌“四郊多垒,国仇难忘”,天津大学校歌“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等都是历史记录者,将爱国救亡的伟大精神传唱至今。

校歌诠释校史、校训,赓续红色血脉

我国很多老牌学校都经历过战火,经历过涅槃重生,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不少学校的校歌虽然几经更易,最终又转回到早期校歌,原因就在于很多校歌是与学校同时或相继诞生的,它与学校的建校初心、校史校训等密不可分。

2004年,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学校根据广大师生的倡议决定停用1988年的新校歌,重新恢复使用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的老校歌。在复旦大学老校歌中,“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一句被反复高唱。这句词即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复旦大学校名的出处,意为自强不息,寄寓着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无独有偶,201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陕北公学校歌》重新在校园中传唱。“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的学习。努力!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为培养更多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在 *** 中央的领导下,陕北公学就此诞生,一群群有志青年为了民族的命运,发出“努力!努力!”的誓言。80多年来,从延安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血脉得以延续。当一批批新生入学,唱响《陕北公学校歌》,从战火中走来的校史,“实事求是”的校训也将随之入脑入心,代代传承。

歌声本身就具备了易传唱的特质,音乐旋律往往成为不同代际之间的共同记忆。当入校新生对话耄耋校友,共同哼起校歌,或许所有的感情都可以在不言中传递。在中国 *** 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掀起唱红歌、礼赞党的活动,一些学校也组织老校友唱红歌、唱校歌,在久唱不衰的旋律中为党庆生。其实,很多学校的校歌本身就是红歌,其中的红色基因也在代代传承。如果一所学校的校歌能像西南联大校歌那样,在其学子的一生中持续产生激励鼓舞作用,始终将学子与母校、与党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既是一个学校的幸事,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

唱校歌既是仪式感,也应是必修课

学校歌,唱校歌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校歌是大多数学校的标配,就连中学、小学,甚至一些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校歌。当前校歌中,一些是沿用了早期校歌,如天津大学沿用北洋大学校歌;一部分是直接借用现成的经典词曲,或改编经典音乐,如沈阳音乐学院的校歌用的是经典音乐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而汕头大学的校歌《大学问》则改编自《光辉岁月》;还有一些学校邀请名家大家创作新校歌,我国著名词曲作家吕远就曾为多所中小学创作校歌。

但是在如此众多的校歌中,真正能够走进学子内心、在校友中传唱的还相对有限。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训、校史等共同构成学校的精神气质,它是集体荣誉感、归属感、自豪感的重要依托,是育人的法宝,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校庆等重要节点奏唱校歌是必要仪式,但这还远远不够。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校歌是其了解校史甚至党史、国史的重要途径,理应作为必修课学好校歌,入脑入心。

学校的重视尤为重要。不能把校歌仅仅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将其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在一些老牌名校的历史中,校歌的更替时有发生,不乏以“顺应时代发展”之名更换校歌的学校,这样的行为历来褒贬不一。笔者认为,盲目废旧立新并非文化时尚。老校歌在新时代的确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文言文歌词晦涩难懂,旧词不合时宜,曲子、MV过时等。但这些问题并非更换校歌的必要条件,校歌不是流行歌,其本身的历史价值、纽带作用、育人功能等更为重要。更换校歌要慎之又慎,而传唱校歌则应有所创新。比如开展唱校歌比赛,在校园歌手比赛中鼓励人气校园歌手进行改编尝试,制作新版MV等,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校歌的传唱,使其真正成为学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激励和陪伴他们一生。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4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更多为母校歌唱(母校的歌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