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汉冮师范学校,汉师是哪个学校的简称,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汉冮师范学校,汉师是哪个学校的简称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汉冮师范学校,汉师是哪个学校的简称

2022年7月8号,汉江师范学院文旅学院在何春晖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拥有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向坝。

准备出发

历经5小时左右终于抵达向坝乡。经过短暂休整,由当地对接人员带领小队前往传承人杨福凤老师家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寻访相关问题。了解传承人杨福凤老师的基本情况,从杨老师口中得知民歌目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传承人的年纪普遍较大,出现断层现象;其次民歌内容与现代脱轨,不受年轻人的喜欢;再次当地对于民歌宣传方式单一,以组织文艺表演为主。

向坝民歌舞台

9日上午,在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小分队带着何春晖老师嘱托,前往杨福凤老师的老家进行深度采访。小分队的成员,个个大显身手,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做饭的做饭,一边做事一边与老师进行交谈,通过交流了解了杨老师的外公与母亲都十分喜爱民歌,是非常了不起的民歌演唱家,杨老师也自幼受其影响,对民歌十分喜爱,即使是在物质条件严重匮乏的时候,杨老师也未曾放弃过民歌,依然潜心学唱,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再加上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杨老师也开始收徒弟,教徒弟们学词、曲、调,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向坝民歌,另外杨老师也会自己作词作曲,创作了一批新的作品,例如《幸福不忘党的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及当地 *** 的作为,杨老师在2014年9月被评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幸福不忘党恩·词

期间,我们也对杨老师的丈夫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杨老师的丈夫对老伴的工作十分支持,如,当老伴外出演出时,自己在家又当妈是又当爹,还要下地干活,即使很累,也从未抱怨,还不忘给老伴嘱咐几句,好好唱,不要担心家里,有我在,几句简单的话语,铿锵有力,足以看出丈夫对老伴的支持,有时自己也会陪同老伴一起外出进行演出。

老家合影留念

9日下午,从杨老师老家返回途中,又先后拜访了几位传承人。跟他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对民歌的相似看法。就是作为传承人,作为竹溪坝人,有责任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让它走得更远。现在,向坝民歌已经唱出大山,但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倾听、了解,决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砸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也会尽我们绵薄之力来宣传向坝民歌,助力向坝民歌飞出大山,走向全国。

传承人余昌美老师

和蔼可亲的爷爷

后记:小队成员的心得

冯婉妮说:

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书面知识的地方,还需要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实践理论知识。这个假期,我作为向坝民歌传承人口述志研究小队的一员,赴竹溪县向坝村考察向坝民歌发源地的实际情况,采访向坝民歌传承人继承和发扬过程,我看到了传承人对向坝民歌的热爱和想把当地民歌发扬出去的愿望。

八号上午,我们朝着向坝前进,当地人对我们表示热情欢迎,也打消了我对采访的顾虑。在看到这些朴实和蔼的乡亲们后,我又增长了几分采访和调研的信心。果不其然,在采访过程中,传承人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尽可能告知了我们相关的情况,还会在情绪到位时,给我们展示一下她们的歌喉。乡亲们也会带着我们走访分散在村里的传承人,炎炎夏日,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清凉。

无论是乡亲们还是传承人都对我们此行表示欢迎,对他们本地的民歌文化感到自豪,我也希望在这次走访后,向坝民歌可以被更多的人了解。向坝民歌需要继承,保持原汁原味,同样也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怎样去保护和创新,正是需要考虑的事情。走进传承人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似乎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研究小队与传承人的距离在一次次的相处下也逐渐贴近。

罗艳说:

通过本次“向坝民歌传承人口述志”研究考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从中受益匪浅,也发挥了自己的价值,让自己不虚此行。

在本次考察与采访中,我们的团队成员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在与传承者们的交流接触中,我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不少共同点,他们从小在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的熏陶下,学习了民歌,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会荆棘丛生,风雨交加,但他们始终从未放弃,他们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民歌,他们想要把向坝民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守正创新,面对传唱民歌路上的挫折困难,他们不惧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凭着一腔热血,闯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正如“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所言,只要心中有目标,有热血,不惧前途艰难,我们可以坚持一路走到底。

我们在此次活动中,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老师为我们保驾护航,让我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让我们更加积极努力地投入其中。同时在与当地人的相处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与热情,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助力。我希望向坝民歌能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将其的闪光之处不断照耀在人们的心上,让人们的耳朵中,脑海里有它明媚欢快的身影。

张娜娜说:

民歌,人民之歌,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真诚、最悠久的反映。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和谐的流动。而关于我国民歌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的《国风》便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今天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社会生活面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歌的传承目前正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冲击。向坝民歌也不例外。向坝民歌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向坝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向坝人,在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要学唱歌了。稍大一些就和同辈的小伙伴一起学一起唱,无论是掏鸟捉鱼还是砍柴栽秧,无论是走村串门还是结婚生子,大家一路唱下去。

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2009年,向坝民歌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这些年通过传承者的演出以及媒体的报道,使得向坝民歌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向坝民歌的独特魅力。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的向坝人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外出打工、经商、求学,使得参加演唱向坝民歌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正如当地人说:“许多著名的向坝民歌传承人的均已年过古稀,民歌会一年不如一年热闹……”。因此对于向坝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刻不容缓。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向坝民歌在保护中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我们需要更好地培植它生长的土壤,让那寄托了人类美好理想的旋律传之久远。

范芳荣说:

民歌作为向坝地区居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链接,生活的剪影,其有着漫长的文化积累。7月8日下午,经历接近6小时的长途奔波之后,团队在传承人杨富凤所居住安置房内展开对民歌的交流。杨老师及其伴侣邵老师为团队讲述了上世纪的艰苦生活以及民歌作为精神食粮如何激励自我和群众在贫苦条件下奋斗的故事。杨老师还说,正是党的重视和支持,民歌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歌进校园活动为传承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为此,他们专门创作了民歌《幸福不忘党的恩》并为团队表演。晚上,团队参观了向坝民歌展览馆,对民歌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

7月9日上午,团队前往杨老师老家继续交流。参观杨老师老家之后,同学们在帮助做家务的同时与杨老师开始更加生活化的交流。杨老师讲述了从小到大的经历,学习和传承民歌的心路历程,还同伴侣一起为同学们表演。邵老师讲述了民歌对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以前吃不饱的时候,就唱一唱民歌,唱着唱着,心里就饱了。”邵老师还讲述了创作民歌的方法和灵感,“内容可以变但是调不能改,生活里的事,各种故事都可以创作为民歌。”

下午,团队前往其他传承人住所进行采访。李明亮老师讲述了唱夜歌的经历,对民歌的创作和国家在生活上的补助;余昌美老师与时俱进,根据生活创作民歌,通过抖音传播民歌,还教授了无数徒弟和学生;袁连辉老师讲述了十堰文化局调研和搜集民歌之事,还指出各传承人各有特色,能够更加全面地传承向坝民歌。本次活动深入调研了向坝民歌文化,为保护、传承和推广民歌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余利说:

本次去向坝社会实践,民歌无处不在,在高高的山巅,在繁忙的田野,嘹亮的歌声随处可闻,男人们唱得高亢粗犷,女人们唱得婉转柔情,听到向坝民歌或震撼心灵,或追人开怀,或撩人遐想,闪耀着山民朴实的审美意识和聪明才智的光辉,彰显着他们的生活追求与道德规范。在新时代,向坝人以歌为伴,以歌为友,以歌为乐。他们用歌声送走了贫穷,迎来了富裕。今天,向坝民歌正以一种新的姿态融入到旅游项目之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添光彩。向坝民风淳朴,以接送我们出行的司机师父为代表,为人和善,邻里乡亲和睦友善,通过弘扬“正向”能量,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为乡村振兴增添氛围。希望向坝和民歌走出深山,拥抱新世界。

柯荣武说:

通过文化宣讲,让村民了解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通过拍摄纪录片,加强村民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认识到当地文化的特点,产生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发挥高校的智力、理论、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等资源,对接当地的需求,开展相关活动,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传承本地特色文化而努力。

更多汉冮师范学校,汉师是哪个学校的简称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