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吴克群?,吴克群歌曲吴克群视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吴克群?,吴克群歌曲吴克群视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吴克群?,吴克群歌曲吴克群视频

整个世界都变薄了,万事万物的质感都在消退,感情浓度在降低,一切看起来都有姿态,但太光滑,其实空无一物。

——《十三邀》

1

和吴克群的碰面,算是几经波折。

今年6月初,同事发来吴克群团队的专访邀请,附带一个PPT,是他的新作品,与之前大不相同。

计划中,他们打算邀请一些媒体,在酒吧或轰趴馆,与吴克群一起聊聊天,顺带看作品。

得知能喝酒聊天,我立马来了兴致,火速同意。

但我人在长沙,偶有采访才去北京,时间不易对上。一个月过去,没成,我几乎以为这次采访要泡汤。

直到我上一次去北京,才终于见到了吴克群。

很巧,那时我对北京感到厌倦,几乎不想再去。也正是在那个唯一合适的空档里,我见到了他。

此后,我推了很多艺人的采访,很久没去北京。

2

吴克群的PPT里,暗藏玄机。

起初以为是新专辑企划,打开后会是冗长无趣的概念说辞。其实不是,没几页的内容,明确地展示,吴克群要做一档节目。对于这档节目,吴克群形容为是“社会影音小说”名为《你说我听着呢》。

虽说太阳底下没新鲜事,但歌手做节目,也是少见。节目内容大抵是,吴克群采访各行各业有趣的人,听故事,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歌。

拟邀名单相当猎奇,惠若琪、林书豪、RNG MLXG,还有娱乐圈和作家圈的代表人物。

整个节目企划,从内到外,都在彰显野心。坦白讲,我最初只觉得有趣,并不做节目内容上的期待,因为,有太多团队,包括我们,都想在【人和活着】上做更深的探索,但都失败了,最终花招大于内涵。

去见吴克群当天,他感冒了,在楼下吃药。

我在楼上等他,期间他的工作人员打开电脑,给我看了一期样片——某争议歌手。

不夸张地讲,我被彻头彻尾地震撼了。

一直到吴克群进来,我都还在哭。

于是他进来我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刚看片子,哭死了。

他有点不好意思,只说:那个是很感人。

3

起初吴克群有些害羞,毕竟我是陌生人,话匣子打开,也是因为节目。

有时你必须感慨巧合存在的惊人,在此之前,我在会火也在做类似吴克群节目的同款,相似程度几乎百分之九十,从节目名称,到重合的拟邀名单,到概念的设计。只不过,我没做成。

所以我们之间,有相当相当的共同话题。

我问他为什么要做节目。言外之意是,为什么要做本职之外的事,尤其是,这件事的实现难度相当之高。

他说五年前就想做了,源头是,在写歌时,经常有灵感乍现的瞬间,在那个瞬间,有太多难以名状的感动涌来。他想保留并传达那些火花。

但随着歌曲的录制,编曲的加入,最初的感动会一一消减,被成品的模式化抹杀,残存的部分,听众也未必感受得到。

这让他觉得遗憾。

他努力和我表述这个形而上的启发,我说我懂,我明白。

他想表述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悸动,来源于某一刻的有如神助,来源于那一瞬的顿悟,或者来源于一闪而过的思考。

这种悸动和思考并不容易展现,艺术作品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音乐作品展现不出的,就用更直观的视觉呈现。

于是他做了这个节目,等了五年之久。

原因是,唱片公司并不理解,一个好好的有国民度和代表作的歌手,为什么要去做节目。身边的人也不理解,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展现什么,或者说在抗争或拯救什么。

——所有创作者,或者讲故事的人,都必须不被理解,才做得出惊世之作。

做歌手时,吴克群是创作者,做节目时,吴克群是讲故事的人。这没什么好探讨。归根结底,这两者殊途同归,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表达。

而一切表达的前提,要么因为不满,要么因为反思。

吴克群是后者。

他和我说,我们的社会太嘈杂了,很急躁,每个人压力很大,心存很多压抑的东西。每个人都在疯狂输出,又在疯狂接收。但接收不代表吸收,一定有很多心里话没有途径说出口。

所以他想挖掘人们心中被压抑住的东西,听心里话。

这一点我十分理解,就和我做专访一样,深刻认为每个人都是宝藏,拆解了都能获得故事和哲思。

以前我管自己叫“偷窃者”,专门偷别人的故事和活着的习性。不过本意不坏,只是想做分享。

毕竟,像吴克群所说,现代社会太嘈杂了,每个人都需要安慰。

4

几个月前,吴克群和团队准备开始第一次拍摄采访。

主角是某超大争议歌手。

在这之前,所有人都在经历怀疑。

吴克群看过他的很多视频,认为其值得探索。同事们则认为被访者负面信息过多,并不是绝佳人选。

最后还是去了,抱着就试一试的想法,最差,大不了,效果不好拍出来不用。但也要尝试。

吴克群说,这位歌手被伤害过,无论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恶意,还是误解,都让其满心创伤。同时又被城市的真实、不公,被想象和落差击溃过。所以他身上有一套难以攻破的防御系统。

面对大多数采访,那位歌手可以按照程式化的说辞应对,就像艺人面对采访时的套话。

吴克群自认不是专业主持人或记者,所以很紧张。于是开始前狂喝白酒,几乎把自己喝多。

——想让别人打开内心世界前,要先打开自己。

他这么和我讲。这一点我认同,就像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每次采访前都宿醉,当然是因为我爱喝酒——这是一部分原因。

更多的是,我只有迷糊的状态,才能敞开心扉与人对谈。

吴克群也一样。起初被访者看到采访者吴克群,防备心更强,后来他与吴克群都打开了。

吴克群去了他家中,看他的歌词本,看他笔下那些始终如一的意象。

看他在自己家里无所顾忌的笑。

那也是吴克群第一次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庞大的、生生不息的、让人忍不住痛哭的力量。

我也感受到了,所以哭了。

5

渐入佳境。

后面的拍摄顺利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吴克群的所有采访对象,起初都不熟识。

他在很多场合见到想要的人,主动加微信,请对方吃饭,写信。讲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

有的懂,有的不懂。懂的人自然都成为了这档节目的一部分。

很疯狂。

客观来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功成名就后,换条路继续走。他四十岁了,虽然长相和状态和二十年前没差。

他的疯狂也构成了,我对他的认知崩塌。

我对吴克群的印象,其实是对那个时代,千禧年前后出道艺人的群体印象。包裹在唱片时代下,光滑的、没受过伤害的、流水线化的,甚至难听些,是略显肤浅的那么一群人。

我之前并没构想过吴克群身上有那么旺盛的表达欲望,以及那么强烈的追求价值、意义、真相的冲劲。他身上的人文属性太多了,多到我一度忘记他是个歌手。

他做节目,自己会想采访问题,策划团队也会想。但最后他都会一一改成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最明确的是,正式的问题绝不能要。

所以他和作家探讨时间,和备受争议的行业大佬讨论伤口,和电竞选手聊公平。相当概念化,形而上,却又是真正有的聊、有价值聊、值得人们深思的内容。

你根本想不到唱《为你写诗》的温柔吴克群,对人、人性、对活着,有钻研欲。同时对价值和意义,有偏执的在乎。

这种偏执自然不被理解。

比如写歌,他直言,写歌不需要赚钱,已经成为他人生中的本能。

不硬写歌,很多人找他,问他要存歌,他说没有。

那些慕名而来的人,对他说:“我要一首《为你写诗》这样的歌”。

对于此,吴克群会说,要不要和歌手聊一聊,问问他想要什么。如果不是歌手真的想唱的,写到最后没有意义,那不是很无聊。

吴克群担心的是,如果不了解歌手真正想要什么,唱出来就没情感。

然而对方觉得,吴克群在推脱,就是不想帮忙。

比如做服装品牌,他告诉设计师们,每一件产品都要讨论为什么这么做,要有一个脉络,一个原因,一个故事。

设计师们和工作人员表示不理解,做衣服,不就是流行什么做什么。

但吴克群觉得,设计师是创作人,又不是工厂,应该用这些天赋讲一些话,传达些什么。

再比如,做节目,原本有品牌赞助。但品牌方不是内容产出者,所在立场不同,要换掉节目的制作班底,要做各种新的参与。

吴克群就直接拒绝赞助,不想被外在干扰,从而更自在。

虽然成本很高,一旁的工作人员呜呼哀哉,对支出痛心疾首。

像是一场冒险,砸钱进去,预料不到成果。

他对我说,人生在世,就是应该投资在自己喜欢的事上,当然也可能会失去一切。

此时我不合时宜地问他:比如拍电影《为你写诗》吗?

他听我说这个,一副被戳中的表情,然后说:真的,赔了我很多钱,真的不像你想象中那样,我回了很久的气。

所以说到底,没谁能真的那么刀枪不入不顾一切。

但吴克群,即便是经历了电影的失败,财富的流失,仍然马不停蹄地做了这档节目。又是一个新的冒险。

他还是得做自己喜欢的事。骨子里的执拗。

6

吴克群来北京很久了。

北京是一座让人没有归属感的城市,庞杂的信息源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奔跑,企图追上时代脚步。而安全感和归属感就淹没在时代洪流中。

有句话这么说:江湖之所以让人盲目,是因为你急于在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创作者必须保持高度清醒,需得站在战场外看战场。

和吴克群聊天,我惊讶于他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之强大,这构成了清醒的一部分。

做节目,他在茫茫的同类型节目中找到两个参照对象。

易立竞和陈晓楠。

巧合的是,这两位是我最喜欢的记者。

吴克群两个也都喜欢,他认为两者代表了两种风格的极致。

陈晓楠用尽一切去感同身受,去理解。

易立竞冷酷无情地在探讨事物发展本质。

两者用不同的方式走进人。这让他深受启发。

然后更加确认,人是最好玩的。其他东西都是虚拟的,也许人也是虚拟的,但其他东西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吴克群原话。

当然他也没忘记自己是个歌手。

市面上的音乐综艺他都在看,《乐队的夏天》、《这就是原创》、《中国新说唱》。

他最喜欢痛仰乐队,也喜欢面孔。仍然认为这是两种流派和风格。

看《这就是原创》,惊讶于内地有这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应该被看见。

当然也感慨于当下红一首歌很困难,但有时候又不难,比如抖音。他点到为止,但所有人都明白。

他说你根本说不清很多东西哪个更有意义,赚一屋子金矿有意义?还是做自己有意义,说不清的。

和他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他总能找到一些事情的对立面,然后分析,选择,哪个更好,哪个更有意义。

比如易立竞和陈晓楠的对比,比如当下抖音歌曲大行其道与优质作品鲜为人知的对比。

所谓思考,大抵就是这么回事儿。

7

聊到后半程时,我觉得吴克群很像念书时期会碰到的,那种很爱琢磨事儿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他脑子里每天在想什么。

他最近几年,越发高频率地思考人生。

拍电影时,某一刻意识到,电影工作中的每一个工种,给他提供了更多对人生的认识。

——做声音的用耳朵听电影,做视觉的用眼睛看电影,做剪辑的用脑子分割电影。合起来,会得到一个新的能力。即,学会拆解人与事,也就是在拆解人生。

最近在疯狂读书。他告诉我,以前不怎么看书。但最近,越发觉得自己被手机绑架,需要静下心来。

于是看书,录节目的间隙,所有人都在玩手机,两个多小时,就吴克群拿着书在看,还用笔随时记感想。

飞机上,空闲时,看书。看到他的工作人员都不好意思玩手机。

喜欢让人给他看书单,最近在看鲁迅。

除此之外在看《21世纪的21堂课》,也看诗集,还有逻辑思维的书。

并且很跳脱,他说他看书很慢,看逻辑思维的书,看着看着就开始写歌词。看严肃文学,看着看着就在想,这是什么逻辑思维。

越看越痛苦,因为知道书永远看不完。

在这一点上,我与他产生了分歧。

我当然也认为书越看越痛苦,但我的理由是,看越来越多的书,就会越自我怀疑,怀疑对错、好坏等等。

他说他理解,但不会怀疑。

我问他,你自信多一些,还是自卑多一些。

他说一半一半吧,可能老了以后没那么自卑,然后哈哈大笑。说在过去,觉得自己不够好,什么都不够,现在依然觉得不够,不过又能怎样呢,不够就不够吧。

没什么不能承认的,既然永远都不够,何必自卑呢。

我做不到。

8

做不到合理而恰当地审视自己,对我来说,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向吴克群传达了这个问题。

他说,可能我年纪没到。

很多事情原本没有答案。

坦然承认自己不够好,也许永远都不够好,然后努力去一点点变好,应该是解决之道。

可是我终究没有达到他那种自我和解的地步。

他说看《21世纪的21堂课》,最后结尾处,作者写到:人有灵魂吗?

但是,这个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冥想吧。

我笑说这个作者烂尾,吴克群也笑,但他觉得也有道理,就思考吧。

提到冥想,他对我说最近自己在尝试冥想,因为要静心。我听了差点原地弹跳,因为我也在尝试冥想。

所以你不得不承认巧合。

但我始终进不去冥想状态,吴克群说他可以,但是前提必须要听音乐。

戴上耳机,心无旁骛,闭上眼睛,会看到一片光晕,附着在眼皮上。你看着光晕,顺着它,一遍一遍地看。就进去了。

但拿掉耳机,他瞬间又被迫回到浮躁的现实中。

9

采访到冥想处几近尾声,事后我看手机录音,才知道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从未和一个艺人聊这么久。

后来我发朋友圈,说与吴克群相见恨晚。聊读书、聊冥想、聊做节目、聊同理心和人生价值。

很多相似之处,后来想想,相似是因为,我们都在或多或少地在努力创作和讲故事而已。

我清楚地记得,在采访结束后,录音已关,吴克群送我们到门口,还在和我分享他从某位被访者那里听到的有意思的话。

那位被访者说,活着对她最大的意义是,追求体验感。

我记忆犹新。

一直到今天凌晨四五点,我睡不着,还在想吴克群的专访内容。我找不到一个意象来描述他,他太广袤了,虽然有很多地方我完全感同身受,但仍然找不到一个东西来描绘他。

后来本文的标题,我打算用胡波写过的话,他写:好的作品,都是基于作者的献祭。

所以标题构想是:《吴克群:献祭一点,再献祭一点》。

合适,恰当,我觉得吴克群必然有很大的牺牲,才构成了今日之局。

今天早上,我睡眼惺忪听采访录音,听他讲对所爱之事的坚持,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状的思考,对自我的诘问,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执拗追寻,以及对阅读的痴迷及反思。

以上种种,构成了他人生的一些图景,——即便失去一切,也应当做到对自己、对真实、对热爱的坚持。

而那些失去的部分,一定会以更好的形式保存下来。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感谢大家的阅读,因为真的有点长。我每写完一篇专访都觉得受了一道洗礼,希望今天的吴克群也能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吴克群这档社会影音小说节目会一直持续下去,他想把每个人的喜欢、难过、心事都写成歌,他们在微博做了一个专辑同名#你说我听着呢#话题,每个人都可以去讲自己的故事,够真实够触动,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你说我听着呢#的主角,他觉得,音乐要写大家的故事,因为音乐原本就是大家的,推荐大家去瞅瞅。(偷说一句,已知节目嘉宾很精彩,碍于剧透我不能说,但大家绝对感兴趣)

更多吴克群?,吴克群歌曲吴克群视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