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迁西长城景区都有哪些(迁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迁西长城景区都有哪些(迁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迁西长城景区都有哪些(迁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长城历史中国·迁西

是横亘东西、守卫故土的城墙,

是风云褪去、依然温情的故乡。

是雄奇壮美、文化灿烂的历史,

是独具风华、气势磅礴的中国。

迁西长城,“最”中国。

迁西长城位于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上

迁西县是地球原始陆核的诞生地,在早、中太古代,迁西县域内发生过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运动。在此形成了最古老的地层——太古界迁西群,该地层,境内南起滦河北岸、沙岭子、吴庄、至山庄,北至栗树湾子、喜峰口、董家口,向西南伸入遵化境内,向东延入迁安境内。分布面积约800平方公里,迁西长城建筑体系大部分建于其上。

在太平寨出露有最古老的地层,隆起为峰,名曰南太平山。此山海拔175米,其岩龄达36.7亿年,为世界古岩之一,可称中华大地群山之祖。迁西长城建筑体系中的太平寨古城即建于南太平山脚之下。

在董家口关与游乡口之间的东贾庄子村所辖龙凤沟自然村南山被国际科学界确认为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大洋地壳遗迹,其岩龄在25亿年以上。专家称,大洋地壳遗迹往往消失在大陆碰撞之中,能够残留至今,实属罕见。

此外,在长城沿线的龙井关、栗树湾子、铁门关、董家口一带还出露有中元古代长城系地层(岩龄14-18亿年),其底部与太古界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在榆木岭—擦崖子一带出露有中元古代蓟县系地层(岩龄10-14亿年);在擦崖子东出露有新元古代青白口系地层(岩龄8-10亿年);在擦崖子北东及大岭寨等地出露中生代侏罗系地层(岩龄1.46-2亿年)。

摄影:董文祥

迁西长城建筑体系所在地因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遗迹,包括各种断层、褶皱、阶步、摩擦镜面及大型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且发育完整,具有典型性。可以说,迁西长城建筑体系之下的地层可谓世界地层宝库,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国长城最独特之景——水下长城

滦河,古称濡水,为迁西县内最大的过境河流。在迁西县内长67.5公里。为了开发滦河,20世纪50年代初,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就开始了滦河踏勘工作,并提出了外沟门子、李家沟门、老虎沟门、黄花川、潘家口等10个坝址的开发初步意见及开发程序,建议优先开发潘家口坝址。1958年9月,水利电力部完成了《滦河流域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报告提出:潘家口坝址水库除发电蓄水外,尚可根本解决干流的防洪问题,综合效益较大。1959年2月,编制完成了《滦河潘家口电站初步设计工程地质报告》。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河流域水资源日益紧缺,京津唐地区迫切要求解决供水问题,尤其是天津市,因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严重沉降,致使海水入侵倒灌进入地下水层。群众生活用水量不仅少,且又苦又咸,故有“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之说;70多万人不得不长期饮用高氟水,致许多人患上氟斑牙和骨质松脆而丧失劳动力;许多耗水量大的行业,不得不停产,工业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其于此,为解决天津和唐山两地生活生产用水,国家决定兴建引滦工程。1973年4月,水利电力部向国家计委上报《关于推迟张坊水库,加快进行引滦工程和统一规划京津供水的报告》(〔73〕水电水字27号),提出“修建潘家口水库的工程效益,除减轻滦河下游洪涝灾害,增加下游灌溉用水外,可从滦河向南调水约10亿立方米,另供给天津市3亿余立方米和唐山用水”。

其后,国务院批准,加快滦河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完成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滦河至天津的输水工程。当年6月,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勘测设计院编制《潘家口水库初步设计要点》。8月,由水利电力部组织审查讨论,鉴于潘家口坝址地质条件复杂,审查意见指出:除应继续查明存在问题,对坝型进一步比较外,还应对其下游6千米处的杨查子坝址进行比较研究。9月,建立潘家口水库设计会战指挥部。12月,《潘家口水库坝址坝型比较报告》完成,从地质构造简单、施工比较便利以及增加库容等有利条件考虑,弃原潘家口坝址,推荐杨查子坝址。其后,坝址下移至滦阳杨查子村,但因潘家口水库已规划设计多年,仍保留了原设计名称。

潘家口水库为引滦工程的“龙头”,是滦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库。该库于1975年10月开工建设,197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9年12月开始蓄水,1980年12月发电,1984年底全部竣工。控制流域面积3.37万平方公里,占滦河流域面积的75%。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7.5米,坝顶高程230.5米,坝顶长1039米,最大底宽90米。库区水面向上游延伸60公里,面积达67平方公里,其中迁西境内近15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29.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调节水量19.5亿立方米,其中向天津输水10亿立方米,向唐山输水3亿立方米,另输水6.5亿立方米供唐山地区农田使用。

潘家口水库建设期间,杨尚昆、万里、 *** 、胡 *** 、 *** 等中央、国务院领导曾先后到水库工地视察,胡 *** 、 *** 等题词题字。为建潘家口水库有31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引滦工程在迁西境内除潘家口水库枢纽工程外,还有大黑汀水库枢纽工程、引滦入津输水工程、引滦入唐输水工程和潘家口抽水蓄能电站(下池)。

为了支援引滦工程建设,迁西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有2.8万人离开了世代繁衍的故居或必须重新安置生产生活;献出了7.68万亩土地,其中非耕地4.02万亩;毁掉了114.78万棵干鲜果树,309.1万棵柴树;每年少收1500多万公斤粮食,200多万公斤板栗。

引滦工程通水后,给天津、唐山两地带动了生机和活动,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原任天津市长 *** 曾说过:“如果没有引滦入津,就没有天津的今天”。

望长城 第三部 千年干戈化玉帛 喜峰口水下长城

潘家口水库建成后,亦成就了一湾极美之景——潘家口水利风景区(第五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更造就了中国绝美之景——水下长城。两座历史名关潘家口关、喜峰口关以及小喜峰口关、东常峪关、喜峰口城、潘家口城、东常峪城均没于水下。

两岸奇峰突兀竞秀,一川碧水潋滟生辉,山环水绕,堪称“北国三峡,塞上漓江”。撑一叶扁舟,涟漪轻飏,抚云弄月,山水相随,尽情点染诗意画卷。乘一艘快艇,碧波疾犁,飞珠落玉,九曲萦回,奇峰,怪石,陡崖,绝壁,烽墩,长城,敌台,令人目不暇接。船行青山峰顶,鱼戏古塞雄关。美哉!壮哉!

摄影:王爱军

中国长城第一窑——“左三窑”

迁西境内长城沿线许多村庄曾发现过长城砖遗迹。1985年10月18日下午,大岭寨村民 *** 党员王井林(55岁)在自家后院挖窖,当挖至30厘米时,发现大量碎砖头,挖至55厘米深时,发现弧形砖墙及摆垛整齐的古长城砖。当即报告给村党支部委员、县长城保护员白奎,白奎赶到现场,看后采取保护措施。之后逐级上报乡文化站、县文管所。

10月19日上午,县文管所实地勘查,拍照、记录,并强调保护好现场。之后,电话报告给唐山市文管所。10月25日上午,市文管所两位人员至现场,经考查,认为确是古长城修建时遗留下的完整砖窑,很有保存价值,明确表示要保护好窑址,待逐级上报后再做处理,随后封口保存。1991年春,中央电视台《望长城》剧组至大岭寨村,要求拍摄这座明代长城砖窑。

县文管所随即进行了发掘,发现窑内完好地保存着403块长城砖,砖长41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经北京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所测试,其抗压强度仍达到237Kg,与20世纪90年代初生产的红色机砖抗压强度262Kg相差无几。在此窑的前室两侧挡风墙和窑墙上有7块砖上带有“左三”两字,此窑遂被命名为“左三”窑。后被考古界称为“长城第一窑”,在全国引起轰动。

窑墙上的“左三”文字砖(截自《望长城》)

“左三”窑形制及遗迹与遗物

砖窑形制

这座砖窑坐西向东,方向度,由前室、窑门、风道、火膛、窑床及窑墙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保存较好。

前室:平面长方形,长1.5米、宽0.65米,两侧为对称的两道挡风墙,墙长1米、宽0.42米、高1.3米。均用城砖采用平放上下压缝的方法砌成。

窑门:顶部为半圆形的“丁”字形拱券,两侧门墙各砌砖5层,采用平放上下压缝的方法砌成,通高0.86米、宽0.45米。门内采用单层砖横式平放法砌出入柴孔和望火孔。入柴孔、望火孔和风道置于一条垂直线上,入柴孔与上部的望火孔和下部的风道各用1块城砖隔开。入柴孔高0.44米、宽0.14米,望火孔呈不等腰梯形,孔高0.11米。

风道:位于前室及窑门的下部,用砖坯竖式平放砌成,长1.50米、宽0.24米、深0.75米。

火膛:置于窑门与窑床之间,平面呈橄榄形,左右长3.32米,前后长1.36米,底面略低于风道底面,为厚约0.15米的红色烧土。

窑床:置于火膛之后,呈新月形。床面高出火膛底面0.94米,靠近火膛一侧为一道弧形墙,墙长3.6米,由7层砖坯横式平放上下压缝砌成。床内为自然床面。

窑墙:与窑门连为一体,平面呈椭圆形,将火膛、窑床围在其内,左右直径3.76米,前后直径3.18米,墙高2.30米,全部用砖坯砌成。底数第11层采用横式竖放的方法砌成,其余15层均为横式平放上下压缝的方法砌成,整个窑墙内壁平整光滑。

“左三”窑平面、剖面示意图

遗迹与遗物

大岭寨村出土的这座明长城砖窑的遗迹主要是窑体砖面上戳印的“左三”两字。带有“左三”两字的砖块共发现7处,其形式可分三种:一种是阴刻小字带有边框,戳印在砖的竖面上;第二种为阴刻大字无边框,戳印在砖的平面上;第三种为阳文大字无边框,戳印在砖的平面上。个别砖的竖面上和平面上均戳印有文字。

“左三”窑(由东向西)

遗物主要是窑床上烧好后尚未动用的长城城砖。从清理的情况看,这座砖窑窑床上共放砖7层,各层采用不同的摆放方法。第1层(底层)从左至右放射状竖式平放11行,形成左右12条前后方向的沿路,中间3行最长,每行放砖4块,两侧各行逐渐递减,布局基本上是对称的(此层38块)。第2、3层摆放方法完全一致,采用竖式竖放的方法,两侧近围墙处采用横式或竖式立放的方法,在底层平放的每块砖面上放2块砖,形成11对砖行,12条烟路(此两层共152块)。第4层则采用竖式竖放横八字形方法摆放,靠近火膛处的弧形砖行八字形摆放得异常紧凑,两砖夹角近于直角,里侧的摆放则比较松散,八字的夹角也较小(此层79块)。第5层的近火膛处的弧形砖行采用竖式竖放,砖与砖紧贴排列的方法摆成,里侧则采用斜式竖放的方法摆成松散的正八字形(此层85块)。第6层的右下角及左上角均已残缺,从遗存情况看,此层摆放方法与第4层基本相同(此层41块)。顶层仅存砖8块,且严重风化。保存砖共403块,无文字。

望长城 第三部 千年干戈化玉帛 大岭寨“左三窑”

注:“左三”窑形制及遗迹与遗物内容摘自《大岭寨明长城左三窑的发现及其研究》顾铁山,载于《文物春秋》(1996年第1期)。

来源 | 迁西长城文化公园

更多迁西长城景区都有哪些(迁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