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字节跳动历任总裁,字节跳动历任高层领导,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字节跳动历任总裁,字节跳动历任高层领导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字节跳动历任总裁,字节跳动历任高层领导

2012 年底,加入字节跳动的 Samuel 仍在使用非智能手机。他没用过公司早期开发的任何一款 App,却决心辞去大厂工作,加入这家创立于民宅的团队。

原因并不复杂,他认同这家公司的初心:希望把人和信息连接在一起,提高信息分发的效率。

随着产品和用户规模扩大,这份初心承载了更多意义和责任,几经讨论,最终被提炼为字节跳动的使命,“激发创造,丰富生活”。回顾十年间我们所做的很多产品和业务决策,都没有偏离这个航向。

在公司十周年之际,我们找到了一些创立初期的“老照片”,希望可以提供一些线索,试图还原当初我们从哪里出发,以及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出发。

|消除“早知道就好了”的遗憾

2012 年,互联网处于从 PC 端加速转向移动端的阶段。

初创团队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并意识到在移动端获取信息将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在这样的场景下,做好信息分发将可能提升社会的效率,创造价值。所以大家常说:“希望可以消除‘早知道就好了’的遗憾。”这也是我们创业的初心。

具体怎么做?团队进行了一次讨论:信息可以抽象出“体裁”和“主题”两大维度,体裁包括图片、长文、短文、视频等,而主题又可以覆盖学习、娱乐、生活等。最后,团队决定以图片作为切入点并上线了第一款App“搞笑囧图”,没想到一个月内注册用户就达到了 100 万。

一鸣写下对信息分发的理解

|为什么是 ByteDance?

公司的中文名“字节跳动”和英文名 “ByteDance” 几乎是同时有的。

为什么是 ByteDance?团队最初要做信息分发,本质也跟信息流动有关,而信息的最小单位就是字节。起名字时,大家闭上眼睛想,感觉有很多字节在跳动、流动、舞动。当时还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叫 ByteJump,汝波当时觉得 ByteJump 不是特别有感觉,在他的提议下,ByteDance 这个名字诞生。

中文名也有很多备选:字节跳动、字节舞动、字节跳跃......虽然“字节舞动”最接近 ByteDance 的直译,但团队觉得“舞动”会让人联想到舞蹈机构,最终选了“字节跳动”。

汝波在锦秋家园的其中一间卧室办公

|好好吃饭,好好工作

第一间办公室锦秋家园是一间三居室。选 *** 宅当办公地,主要为了方便大家都住在附近,而且不担心晚上空调被关掉,还能给大家做饭提供三餐。

早上来上班去厨房取早点,厨师会笑 *** 地跟同学们聊这一天的伙食安排,坐在工位上就能够闻到厨房里正在烹饪的菜肴。为什么要配厨师?因为当时招聘亮点之一就是拒绝地沟油、提供健康的一日三餐。

公司早期的大厨

|空间有形,梦想无限

锦秋家园的办公环境简朴,工程师挤在客厅的几张长桌前办公。不太敢伸腿,否则容易踢到对面的同学。但这小小的空间没有阻碍大家的想象力,每次定产品目标,都会有同学觉得“这是不是太激进了”,但回过头看基本每次都能达成。

今日头条的 DAU 从 100 万到 1000 万,仅用了 1 年多时间。

随着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团队也数次讨论公司目的和意义。我们打造平台,让用户分享自己的创意和表达,最重要的是,让用户看到更大的世界。

经过多轮思考和讨论,“激发创造,丰富生活”的使命最终成为大家的共识。

大家围在桌子前 coding

|站在阳台上讨论业务方向

锦秋家园的阳台也承载了不少回忆:大家常常在这里聊骑行,聊最近用户有什么吐槽,或是讨论业务战略方向。

比如是不是要用推荐的方式做信息分发,初创团队也站在这里讨论过。相比传统门户网站依靠人工编辑推荐,有没有更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但创业团队的技术条件不好,为什么要做?做了会成功吗?

讨论过后,大家认为推荐系统能够真正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后来,就有了一鸣自学写出第一版推荐系统的故事。这版系统经历了数轮迭代,在今日头条、抖音等产品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推荐也成为互联网信息分发的主流模式。

锦秋家园阳台上的景色

|第一版 A/B 测试系统

创业初期公司知名度低,为招聘增加了不少难度。

但当时我们有一个反常规的“套路”:请这些候选人来公司做分享。这建立了候选人跟团队交流的机会,也能帮助他们更直观感受到这家公司的文化氛围。2012 年底,Samuel 也是通过这样分享的形式被字节吸引。“大家很想把事情做成,”是他跟大家交流后的感受。

几个月后,他在这里开发出公司第一版 A/B 测试系统。时至今日,第一版测试系统已经升级为内部广泛使用的 Libra 平台,支撑产品命名、交互设计和广告优化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决策,每天同时进行的 A/B 测试达到上万场。

Samuel 在锦秋家园

|没有总部大楼

2013 年 5 月,字节跳动迎来了第一次搬家,搬入盈都大厦 10 层。

搬家前,公司内部还发起了一次集体决策。700 平米、带落地窗的盈都,给团队的第一感觉是“太奢侈了吧”。大家没想到的是,业务成长速度飞快让几十人的团队迅速扩张到几百人,这 700 平米的办公场地很快不够用了。

2016 年 2 月,我们又从盈都搬到了中航广场。

在《新办公室第一天》的全员信中,一鸣提示大家要警惕“大公司心态”,相比精致的办公环境,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用户、候选人上。这也是我们虽然有数百个办公室遍布全球,但依然没有总部大楼的原因。

盈都和中航的 Day 1

|把公司当成一个产品来打造

除了打磨产品服务外部用户,我们一直有一个理念:“把公司当成一个产品来打造。”而公司这个产品最重要的用户就是员工。提供好用的工具,帮助大家更便携地表达和交流,也是打造公司这个产品重要的要素之一。

2013 年,团队内部就提出有没有可能自己做一个即时通讯工具(IM),但自研 IM 工程师至少要一百人,而当时全公司的工程师加起来也只有五十多个。不过,在使用过多款市面上的 IM 后,大家还是觉得不符合预期。

2015 年,公司决定加大对内部工具的投入,因此建立“效率工程”部门,由汝波作为负责人。飞书、People、字节圈等管理工具就是最初由这个团队孵化出来的。

效率工程部门双月会讨论 OKR 系统的 OKR

|用户边炒菜边配合测试

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是公司延续下来的做事风格:2012 年人员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公司就专门招了一位同事做用户反馈,每天发全员邮件同步用户的真实感受。

2013 年国庆假期前,广东地区很多用户反馈头条刷不了,刚准备下班的秋良直接回到工位前开始查问题。团队迅速联系到几个用户,想办法知道用户拿到的数据是怎样的,并做了测试包发给用户。

当时有一位用户一边炒着菜,一边跟他通话帮忙测试。“很多用户是愿意配合的,因为产品能给他带来价值。”这也令秋良倍受触动。

秋良和汝波

|堵在门口的创作者

在产品孵化阶段,团队就明确了今日头条并不是一个新闻客户端,而是覆盖创作、分发、讨论等各种内容的信息平台。

2014 年 1 月,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作平台“头条号”上线。次年 9 月,公司举办了第一届头条号创作者大会。因为缺乏经验,前期没有规范的报名和筛选流程,并预估人数租了个场地。结果当天所有人都傻眼了,“没想到来了这么多创作者堵在门口,进不去了”。

也是在那个时刻,大家意识到这个初心已经阶段性地达成——头条号让越来越多人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价值。回过头看,这也标志着我们从信息分发进入创作,是“激发创造,丰富生活”的重要尝试之一。

|三次讨论是否要做短视频

2015 年 1 月,日本冲绳团建。结束白天的游玩,晚上一二百号人挤在餐厅里参加年会,这一年的年会主题是“巨变的时代”。目标很远大,但过去每年的目标又恰好都能达成,所以大家都深信不疑。

同样是在冲绳,一鸣和汝波等十几个同事在居酒屋进行了第二次讨论。2014 年讨论过一次,当时大家精力顾不过来,但短视频的机遇已经悄悄涌现,当时很多人会觉得“是不是已经晚了”。

2016 年底,公司第三次讨论觉得还是不能放弃,要大力尝试。不仅要做,还要做两款(抖音和火山),不仅在中国做,还要在全球做。于是,2016 年我们先尝试直播,后来又做短视频。这也成了我们让数亿用户在平台上分享和创造的起点。

冲绳年会

十年过去,少有人能想到那支小小的创业团队能走出这么远。即便很多时候资源和条件还不够完善,但大家有更高的目标,基于使命驱动,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做难的事情。

现在,十几万名优秀的 ByteDancer 共同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打造了更多产品和服务,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让更多的人和组织享受创造的过程并实现个人价值。放到更大的时间维度去看,这也将是一段精彩、有意义的旅程。

更多字节跳动历任总裁,字节跳动历任高层领导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