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新光维医疗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光维医疗”或“公司”)近日披露了港交所上市招股说明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新光维医疗的核心产品为一次性使用电子内窥镜。公司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营收规模较小且尚未实现盈利。在2021年7月进行的B轮融资中,公司投后估值达到68.53亿元,在商业化能力尚未验证、下半年以来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首发股价表现不佳的背景下,公司能否持续维持高估值值得留意。
主营医用内窥镜 核心产品市场规模待扩容
新光维医疗专注于医用内窥镜及相关创新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核心产品为一次性使用电子内窥镜,包括3款已获批产品以及11款在研产品,适用于妇科、呼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等多个科室。此外,公司还有部分重复使用内窥镜、内窥镜设备产品获批商业化。
图1:新光维医疗已获批商业化内窥镜产品
医用内窥镜是一种医用成像器械,用于在内窥镜诊疗过程中提供通道、照明,并可以对体腔、中空器官和身体管道进行观察或操作。按照使用次数划分,医用内窥镜可分为可重复使用和一次性使用医用内窥镜。据招股书介绍,每台一次性使用内窥镜的价格约为240美元至2000美元,而可重复使用内窥镜的价格约为20000美元至120000美元。一般来说,一次性使用内窥镜的优势是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0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价值为231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1%,预计2030的市场价值将增至624亿元。从全球来看,2020年医用内窥镜市场的价值为203亿美元。
图2:2016年至2020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
目前,国内医用内窥镜市场主要由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主导,2020年国产品牌的市场规模约为13亿元,渗透率只有约5.6%。
图3:2016年至2020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国产品牌的市场规模及市占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次性使用内窥镜的市场规模仍较小,但增速相对较快。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0年全球一次性使用医用内窥镜的市场规模为528.3百万美元,市占率约2.6%,2016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8.6%。
国内作为新兴市场,一次性使用医用内窥镜更是刚刚起步,2020年市场规模仅为36.8百万元,市占率约0.2%,2016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4.6%。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内合计有12款一次性使用医用内窥镜获批商业化。除了Ambu和波士顿科学的产品,其余公司的产品获批年份均在2020年及以后。
商业化初起步 上半年亏损扩大
由于新光维医疗2018年才开始产品商业化,公司目前的营收规模相对较小,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产生收入3222.2万元和3196.9万元。不过,随着新产品陆续获批,公司收入增速较快,2020年全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210.2%和149.3%。
由于营收规模较小、费用刚性,公司目前尚未盈利,2021年上半年亏损2392万元,相比2020年同期的经营亏损230.6万元明显扩大,主要原因为行政开支大幅增加。
图4:2019年至2021上半年新光维医疗收入、经营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新光维医疗近几年的研发开支并不高。数据显示,公司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研发开支金额分别为7.7百万元、8.2百万元、6.9百万元。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在中国持有58项注册专利和70项待决专利申请,在海外拥有1项注册专利、7项PCT申请和13项待决专利申请。
高估值合理性待验证 下半年以来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投资热度普遍下降
新光维医疗成立于2016年10月,目前公司的控股股东为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的陈东。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陈东通过个人身份、新圆管理、瑞城香港控制行使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3.22%的投票权。
公司另一联合创始人张一合计持有公司约21.68%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张一也是另一港股上市公司沛嘉医疗(9996.HK)的创始人。
2021年4月和7月,新光维医疗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募集资金分别为3.6亿元和3.77亿元。此次B轮融资中,每股成本为18.52元,对应公司投后估值约68.53亿元,认购方包括Hudson Bay Master Fund Ltd、涌金资产、高瓴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经纬创投等机构。
由于新光维医疗处于商业化初期,产品销售和盈利能力尚待验证。同时,考虑到2021年下半年特别是8月以来投资者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热情下降,这些公司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普遍不佳。新光维医疗上市时能否获得更高估值值得关注。
图5:2021年下半年以来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首日表现
新光维医疗本次上市所募资金将用于开发及商业化旗下产品、开发其他涉及内窥镜技术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扩大产能、探索战略合作收购、作为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本文源自面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