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第一章王立平及其影视声乐作品简介
第一节 作曲家王立平
王立平, 满族人, 现为国家一级作曲, 大学本科学历, 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国家一级作曲家, 享受 *** 特殊津贴, 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 现为中国文联委员, 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中国版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中国摄影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 国家一级作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民进中央原专职副主席,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 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 且词曲兼长。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优美动听、情深意切, 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 雅俗共赏, 广为流传, 经久不衰。
王立平也是二十世纪以来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代表作那更是数不胜数, 记录电影音乐: 《鹤子》、《海港之歌》、《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合作)》、(等。故事片音乐: 《少林寺》( 香港、《第三个被谋杀者》、《夕照街》、《苏鲁国王与中国皇帝》、《残月》、《黑太阳》( 香港) 等。电视片音乐: 《哈尔滨的夏天》、《太行丰碑》、《万里长城》、《中华文化之光》等。电视连续剧音乐: 《红楼梦》、《聊斋》、《徐悲鸿》、《李大剑》、《花木兰》、《火烧阿房宫》等。话剧、广播剧音乐: 《未来在招唤》、《红楼梦》、《绿色克隆马》等。歌曲: 《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驻铃》、《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行颂》、《飞吧, 鸿子》、《大连好》、《江河万古流》、《红叶情》、《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说聊斋》、《平潭之歌》等。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听、感情凄婉深沉、主题鲜明独特、浓厚的传统音乐色彩等等这些特点, 感染着世人, 《红楼梦》组曲中的每一首作品只要你用心感受,都会觉得“ 此曲只应天上有” 如之美妙, 经常陶醉其中; 《牧羊曲》是影片《少林寺》的插曲,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小调, 歌词朴素清雅、优美婉转, 这首作品无论何时去玲听都让我觉得这就是柔情的美, 这种美可以超越一切, 所谓“ 以柔克刚” 这首作品最能体现了。本文就是通过版电视剧《红楼梦》和故事片《少林寺》中的主题曲或插曲为基点, 分析其演唱特点, 从而折射出王立平影视声乐作品的演唱要求, 对于这种旋律优美、凄婉深沉、主题鲜明、浓厚的传统音乐色彩等特点的作品, 我们声乐学习者要怎么样去演唱。
第二节 王立平的影视声乐作品《红楼梦》《少林寺》概况
一、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王立平先生本身是非常喜欢《红楼梦》, 对于写《红楼梦》音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 。王立平先生的红楼梦情结真可谓是相当的深厚,说写《红楼梦》音乐的念头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 这种想法是在他心中好早就已经萌芽了的, 梦想最后终于得以实现。王扶林导演正在准备筹拍电视剧《红楼梦》, 王立平当然是不会错失这个机会的, 要想这也算是一种理想, 而且这颗理想的种子已经种在心里将近十多年了, 因为这个时候王立平已经岁了。其实很多时候王立平先生都说: “ 给《红楼梦》谱写音乐是毛遂自荐的” 。得此机会他兴奋没过多长时间, 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我很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 有什么样的人物, 说什么话, 讲什么样的故事, 曹雪序写得分明。唯独音乐, 翻遍《红楼梦》, 没有一个音符! 只有我要创作的音乐, 是真正的无中生有。” 这是王立平先生的原话。那么先生到底入梦有多深呢? 在定主题歌时, 就历时了一年零两个月, 主题歌是表现王立平先生对《红楼梦》主题的感悟, 在这过程中, 纠结了几番, 他设想用原著《红楼梦》的“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作为主题歌, 但这恰恰不能表现出艺术的美感, 显得很空洞几乎无法进入音乐,也想过用《好了歌》来作主题歌, 但是《好了歌》有种出世思想, 《好了歌》是一僧一道唱出来的, “ 好就是了, 了就是好” 这种思想跟《红楼梦》本身要揭示的初衷不相符。无数次反复琛磨思量之后, 王立平先生决定用《枉凝眉》这首作品作为其主题歌, 因为这首词既揭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 同时也揭示了最后的悲情结局, 加上歌词的绝妙绝伦、优美典雅, 真的可以说是既可以悲苦又可以感叹的绝佳歌词。自然的, 这个决定最后得到了剧组甚至广大观众的认可。《葬花吟》的创作, 比《枉凝眉》的耗时更久, 它整整用了一年零九个月,是王立平先生写得最为用情最为心痛的一首曲子。曹雪芹写这么大一段词, 这么倾情, 《葬花吟》可谓是林黛玉的悲鸣呐喊。在王立平先生了解的《红楼梦》中, 林黛玉在这所有女子中, 她是集聪明、孤傲、美丽、清醒于一身的一位女子,正因为这种孤傲的性格造就了独特的美丽, 这种美丽是冷的, 正因为这份聪明使得她清醒, 所以给带来的自然是比别人多的痛苦。因此表面上是看着黛玉埋头葬花, 实际上分明就是黛玉在昂首寻问苍天, 尤其是“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 这一句最能表达了, 因此王立平先生把它谱写成疑似“ 天问” 。这还只是《红楼梦》中的两首曲子, 全部的《红楼梦》组曲总共有十三首, 每一首他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记得艺术人生主持人曾经问起王立平先生: “ 听说, 你在音乐创作的那个过程当中, 经常会肌在钢琴上哭? ” 王立平先生坦诚的承认了, 他说其实他在心里不知道哭了多少回了, 机在钢琴上哭。那是最后快哭完的时候, 才跳在钢琴上哭, 这让我想到了《分骨肉》这首曲子, 这是最后一首, 探春远嫁的主题, 先生的回答说的就是这首《分骨肉》。类似还有很多这种音乐主调都是很贴近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如《红豆曲》, 是借宝玉的口, 字字句句吟唱黛玉的, 表现了宝玉对黨玉的真情, 表现了黛玉和宝玉各自的个性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必将倒台的历史命运。
二、故事片音乐《少林寺》
说起《少林寺》的音乐, 我想会让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牧羊曲》。这是一首“优雅柔美韵悠悠, 清新细腻情脉脉” 的曲子。是中国流行乐坛的经典之作。这首作品既描写了牧羊女眼中那家乡的美丽也描写了她那种性格, 胸怀大志。据说少林寺的山门右拐处有两块新立的石碑, 上面携刻的是两首歌曲, 其中一首就是《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由此可见, 《牧羊曲》的影响是如此深厚。本人很喜欢《牧羊曲》, 除了它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清晰质朴的歌词以外, 还有一点就是整个电影画面和《牧羊曲》可以说是绝配, 音乐和当时牧羊女出现的那个画面结合的非常好。直到现在, 都还没有几部作品能把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的如此完美, 那么王立平先生创作《牧羊曲》肯定也是付诸了很多的心和血, 艰辛和汗水, 这才成了永恒的经典。
原唱郑绪岚曾经和王立平先生一起去少林寺, 可以理解去了外景的拍摄地探班, 事实上郑绪風是用此机会深刻的去感受《牧羊曲》在《少林寺》中所传递的内在的思想感情, 这在今天真的是很难说为了一首作品而这样的。其实《牧羊曲》这首作品前后创作了两次, 年王立平郑州谈创作谈起《牧羊曲》创作的时候, 他说:“ 我一开始写的是河南味, 写完后导演问河南的同志怎么样, 河南的同志说行。过了一天, 我找导演说《牧羊曲》我想改改, 导演问为什么? 我想,中国的戏剧形成也就多年, 而《少林寺》的故事是多年前唐朝的, 那时豫剧还没有呢。创作必须符合剧情, 让人们看到历史是那么回事, 同时又得符合现在, 让今天的人能接受, 所以我又重写了《牧羊曲》。我想尽可能几个方面都照顾到, 同时使它有一种质朴的感觉, 后来我写了新的《牧羊曲》。” 这就是一位作曲家的人生, 他的人生带着音乐而走, 也可以说他的音乐就是他的人生, 这样的精益求精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要有一种勇气, 更要有一种远见。
三、《红楼梦》《少林寺》插曲音乐特征
王立平先生创作时所花的心血足以让这些作品打动人们的灵魂, 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听过《红楼梦》或《少林寺》插曲的人不难看出其典型特征, 这些作品从歌词上讲大多都是短小精致, 篇幅不长, 但却内涵颇深诗情画意; 从音乐上讲它们的音域也不是很宽, 节奏节拍比较缓慢, 旋律走向起伏也不大, 简单明了, 要么上行, 要么下行, 但却不失优美动听的效果; 整个音乐作品的情感都是细腻的也是清晰的, 听完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作品犹如精致可口的小菜, 内容不复杂, 很单纯, 但却体现出了一种文化。可是, 一位好的作曲家的作品还得要二度创作者也就是演唱者淋漓尽致的表达, 才能传递出作品的精髓。这也就要求演唱者理解作品表达作品, 还要有这个能力去表达, 那么除了高超的演唱技巧外,我想心的体会肯定不可或缺, 这也就是对演唱者提出了心灵上修养的更高要求。
特别像《红楼梦》这一类名著的音乐作品, 对演唱者的修养要求颇髙。针对作品的特征笔者认为只有一种声音可以表达出来, 那就是"文化的声音”,用文化的声音去演绎才能符合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深厚文化背景, 那么至于什么叫做文化的声音, 怎样唱出文化的声音这两点在后面一章中我们会加以详细阐述。把这一概念引入到声乐唱法当中去,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章王立平影视声乐作品的演唱特点
第一节几位歌唱家的演唱分析
每一位歌唱家都有其独特的演唱特点演唱风格, 他们对同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理解然后进行个性的表达, 这些个性都通过音色、作品处理、人生阅历等各因素体现出来。通过王立平影视声乐代表作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音乐故事片《少林寺》中的声乐作品来详细阐述从而体现出了不同个性。对于《红楼梦》里面的主题曲或插曲, 时至今日, 除了原唱陈力还有许多歌
唱家都翻唱过, 最典型的就是郑绪兰和吴碧霞。三位歌唱家对整个《红楼梦》组曲的倾情演唱, 其各自的演唱风格, 算是演唱《红楼梦》作品的佼佼者, 把《红楼梦》组曲的一唱三叹表现的淋滴尽致, 同时也增加了几分啼噱和感慨, 但是,也有其各自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风格, 对于《红楼梦》组曲我们就从这三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来探讨。《牧羊曲》则是翻唱的歌唱家就很多了, 各种方式各种表现, 有时候都可以说是“ 五花八门” , 让我认真听过的就是雷佳和曹芙嘉, 雷佳的细腻委婉使得《牧羊曲》的柔得到了升华, 而曹芙嘉的版本, 纯粹的通俗唱法,则是让人们了解了一个内心刚强的牧羊少女, 她表现自己的演唱个性。
一、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演唱特点
各个歌唱家他们再怎么用其独特的个性去表达作品, 但是始终都脱离不了作品本身对演唱的一种要求, 就像你不可能把一首欢快的歌曲唱的忧伤的, 因此不管是原唱陈力还是翻唱的郑绪見和吴碧霞, 她们都会对歌曲本身有一定的把握。因此我们首先得把握歌曲本身对演唱的要求, 基于这个共同特点上, 才能在个性表现上淀放独特的美丽。
一) 质朴内敛的演唱特点
质朴内敛就是陈力的演唱的标签, 这种朴实感也是笔者认为最符合《红楼梦》风格的, 我们可以在《红楼梦》很多的作品中找到根据, 我们可以一一来进行分析。凄婉幽怨《枉凝眉》这是《红楼梦》的主题曲, 《枉凝眉》揭示了宝黨爱情的悲剧。在电视剧八七版《红楼梦》里, 就是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在桃花树下读《西厢记》的画面时就出现了《枉凝眉》, 宝玉身边的小厮为了给宝玉解闷, 便找来一些野史、杂记、散文之类的书籍, 一日, 宝玉闲得无聊便拿着一本《西厢记》来到大观园里的一座桥边一桃树底下游玩, 而此时的林黨玉则是感到桃花到处飘零, 怕被污泥所污染, 便拿着她那小锄头去葬花, 这也是黛玉的第一次葬花, 于是他们俩个便碰到了, 黛玉对宝玉手上的书非常好奇, 开始宝玉骗他说不过是《中庸》《大学》之类的, 后来还是被黛玉逼迫, 不得不拿出来, 黛玉见到这本书后很是惊喜, 便坐在石板上开始翻阅, 不到一会儿的功夫, 两人便沉浸在这戏曲的艺术境界当中。宝玉和黛玉一起读阅《西厢记》被认为是《红楼梦》的标志性章节, 这实际上也算是他们的爱情到了一个明朗化的阶段, 此时共读西厢则更丰富了内容也深刻了诗意, 在宝黨这个时代读, 《西厢记》是极不寻常的一件事, 这也便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爱好特点和审美情趣。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背景下, 《枉凝眉》的音乐响起,真的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浪漫又唯美的情境当中。
曲名《枉凝眉》, 意思是悲伤忧愁有什么用, 也就是曲中所说的“ 枉自嗟呀” 。演唱全曲时要用一种无限感慨的情怀去深叹, 在第一句第二句中的最后一个字“ 跑” 和“ 瑕” , 两个字的音都拖的较长, 而且曲调由高到低, 这就要求我们声音不要往下塌, 要在高位置上哼唱, 声音不能太硬太强, 娓妮道来的这种感觉,表现出的声音应该是纯净、飘嫩、悠远、仙境般的那种空灵, 在“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 这一句中, 要突出“ 没” 和“ 偏” 字, 这两字正好体现出了“ 满腹感慨何从寄” 的感情。第二段同样的要在高位置上唱, 感觉气息要顺着后咽壁往下唱, 字不要咬的太死, 字头要突出, 在 *** 部分“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要爆发出来, 就是多用腹部的力量去推, 结束句的“ 啊” 要用弱声收, 这就是要气息的控制, 而且声音位置要求特高, 要有一个空间感, 要让人意犹未尽,空灵幽远, 这就是表达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欲言又止却又割舍不断的惆怅之情。
看过《红搂梦》的人应该都觉得, 每一集一开篇的那段音乐《引子》和《序曲》的感觉差不多, 也就是音乐元素用的很像, 这首曲子是一个复乐段, 4/4拍子的, 音乐风格非常的扦情且哀婉, 是一个升羽民族调式。开始是由两小节的引子, 两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中间有个连接段四小节, 此连接段是最能体现《枉凝眉》的内涵的, 它婉转、流动、自发的抒情。加上一开始古琴的引入让人进入了那个幽远空间去龄听那段悲情的故事。
陈力所演唱的《枉凝眉》让人总觉得她就像是《红楼梦》中人一样, 唱的荡气回肠也与众不同, 她的这种特性其实也归功于很多因素。首先, 她一定对原著《红楼梦》有着深刻正确的理解, 对歌词的哀怨叹息, 对曲子准确把握, 使得此曲结合的几近完美,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无人忘我的艺术境界。据说陈力当时演唱《红楼梦》所有曲子时, 丈夫才去世了没多久, 她把自己与丈夫的这种天人永隔的悲痛付诸了在林黨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当中, 看似在唱歌, 事实上是她自己在诉说衷肠, 把自己的那份如痴如醉与故事中的人物的心声融为一体。《枉凝眉》是以凄婉为主基调, 陈力演唱时的行情、缓慢、忧郁、温柔的情绪表现的淋滴尽致, 叹息的感觉要多一些, 她内心还有追悔、痛苦、遗憾… … 真情实感的表现,这是一个关键。其次, 陈力有一副得天独厚的优美动听的歌喉。陈力是当年王立平先生亲自挑选的业余歌手, 因为王立平先生不希望陈力身上有太多别人雕刻过的痕迹, 所以说陈力的唱腔是质朴的, 王立平先生亲自教陈力怎么唱, 怎样分配感情怎么处理都有王立平先生的心血。用陈力清亮婉转的嗓子再加上王立平先生的指导, 使得荡气回肠的《枉凝眉》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悲可叹《葬花吟》,这首作品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葬花吟》可说是林黛玉生命的呐喊, 林黛玉灵魂的控诉。假如林黛玉没有《葬花吟》的修饰, 她将显得特别的没生机。黛玉有两次葬花, 第一次葬花我们前面也说了, 是在宝玉在那偷读《西厢记》, 林黛玉怕潤零的鲜花被泥土污染, 便拿着小働和花帚, 将花装在囊里, 准备去埋掉, 却碰到了宝玉, 接下来就发生了共读西厢的一幕。第二次是那天贾政把宝玉叫去了一天, 黛玉替他担心, 便去怡红院找宝玉, 不料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黛玉却又听见宝钦在里面讲话, 她便觉得委屈生气, 回到溝湘馆一夜睡不安稳第二天便在气愤和伤心之下偷偷的去葬花此时便出现了《葬花吟》。
《葬花吟》是采用变奏的发展方式而发展的多部结构的乐曲, 前三个部分为并列的后面三部分为再现三部结构, 是个羽调式, 在演唱方式上也算是《红楼梦》组曲当中变换最多的一首, 采用了女声齐唱、女声独唱、男女生混合交替唱, 男声合唱的方式来演绎此作品, 再加上二胡齐奏, 民乐队配合,将气氛衬托的更加哀怨和悲凉, 还有那代表着黛玉出了一口闷气的闷鼓, 鼓声越来越强, 全曲便达到 *** 。此曲在节奏上多采用了附点, 正如黛玉哽咽的在低声吟唱, 配器上用的琵琶和二胡就是体现了悲凉和哀怨。
演唱《葬花吟》时要首先了解其中的主题, 体会林黛玉感慨世态炎凉的心情和控诉无情的现实, 不愿低头的孤傲性格, 以及王立平的主题思想“ 昂首问天”的思想, 声音上要注意情感的似断非断, 声断情不断, 声断气不断的控制, 要以情带声。在结束句“ 花落人亡两不知” 要突出“ 亡” 和“ 知” 字的情, 尤其是最后那个“ 知” 字, 它有倚音, 要唱出来, 才能体现出黛玉的无奈且更加哀怨。
陈力的《葬花吟》让人听后, 仿佛真的是看到了主人公林黛玉“ 昂首问天” ,这也正是王立平先生谱写此曲的用意, 听着陈力的《葬花吟》似乎感觉到陈力和黛玉同泣同诉。整首歌曲是通过女声合唱、女声独唱、男女混声合唱交错、男声合唱的演绎形式把歌曲表达出来的。歌曲最开始出来的人声是一个女声合唱, 女声轻声合唱, 声音位置很统一, 其实这里的女生合唱让人听起来音色、换气口等都感觉是非常的和谐非常的统一,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都是陈力的声音, 是她一个人录了七遍最后融在了一起, 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音色的统一和声效的立体感, 她一个人这样录制, 可想而知, 不能出一点的时差, 稍微有一点点的失误就又得重新来过再录制, 如此高超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真的是让人佩服。她的演唱能让她自己与剧中人物上有情和心的交融。叹息式的诉说运用恰到好处, 其实陈力的演唱, 在声音技巧并不很高, 但是她得天独厚的音色和她所有情感的注入, 真让人听的肝肠寸断, 可谓是来自天赖的悲音。
三 清激纯净的演唱特点
吴碧霞, 享誉中外的歌唱家, 她能驾驳中外的很多作品, 她的演唱本身就是具有清澈纯净的特征, 当然在演唱《红楼梦》时也不例外, 都透漏着她这种特点,她通过自己对《红楼梦》的独特理解个性的连释了《红楼梦》。吴碧霞演唱的《枉凝眉》显得歌唱技巧非常的成熟, 吴碧霞的演唱技巧和声音的表现力都不弱于前两位歌唱家, 她的声音属于那种收放自如, 伸缩有度的,从声音上来说她完成的最好, 她是集美声与民族特色的演唱者将一种新的、同时也是极具个人特色的感觉带入了《枉凝眉》中, 使得声音线条拉的很长, 音色上也很有穿透力。但是《枉凝眉》作为《红楼梦》的主题, 似乎在情感上是“ 不解其中味” , 她唱的太过于精细孫磨了, 没有那种如水的质朴, 这就是缺乏了一种生活历练的沉淀, 吴碧霞演唱《枉凝眉》, 没有那种忘我的境界, 没有那种诉说和控诉命运悲苦的情怀, 感觉她的《枉凝眉》给我们展示了更多的是一首艺术歌曲对歌唱技巧的要求, 她的人生没有陈力或郑绪歲那么悲苦, 因此体会不到那种更深层次的感情, 因此总觉得她的声音里缺乏美的感受和深度, 真的是需要修养阅历的沉淀。
吴碧霞的《葬花吟》演唱的清澈纯净, 能洗涤人的心灵。相对原版来说, 演唱的速度要慢了很多, 也许是吴碧霞表达感情所需要的。吴碧霞的演唱技巧是最高的, 其实她唱的声音位置比陈力的还高些, 在歌唱功底上要深厚的多, 她的声音饱满圆润听起来却不是浑然天成, 吴碧霞依然是缺了点韵味, 似乎也只能做到形似但神不似, 吴碧霞有感情但却不像陈力的真情流露, 她确实是少了些岁月和人世的沧桑。其实听吴碧霞的演唱她的处理在我看来就像是处理一般的艺术歌曲一样, 虽然她也刻意的用了京剧的唱腔, 但把处理艺术歌曲的框架安置上去得痕迹依然存在。但是《红楼梦》组曲不仅仅单纯的属于艺术歌曲一类的。
综合这些作品的分析, 三位歌唱家都有其各自的演唱风格和特点, 对于哪位唱的更好更心动, 那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是笔者更喜欢陈力的演唱, 她的歌唱更像《红楼梦》, 也是最能表达《红楼梦》的。她的演唱可谓是纯、深和朴。陈力和吴碧霞、郑绪嵐的演唱最大的区别在于她的情绪, 她的声音总是以一种柔弱的姿态呈现, 她没有学过专业的歌曲演唱, 但是小时候学过京剧, 在她的演唱当中, 就表现出了这些韵味, 也是古典的韵味, 比较符合《红楼梦》的美学思想, 再就是她的人生境遇, 在演唱《红楼梦》作品时她的丈夫刚刚去世, 她把这份情感全部注入到了作品当中, 因此她的情感和生活的境遇是别人不能比的。
陈力的声音较实, 真声相对来说用的多些, 声音位置高, 音色是非常的清澈、干净、也很朴实。郑绪岚的演唱则是表现出了一位大家闺秀的温柔婉转, 细腻动情,她多是用“ 气声” 的方法演唱, 结合了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 大部分釆用了民通的演唱方法来途释《红楼梦》的全部作品, 音色甜美, 委婉动听且又真挚感人,处理的也非常的华美, 光是歌曲本身则是让人欣赏独特的美丽, 但是要在《红楼梦》这个大背景下, 可能少了些许沧桑和古韵, 歌唱技巧太过明显。吴碧霞的演唱感人的感觉她是对曲子的理解十分的到位, 她唱的很真诚, 也用了很多真情,在音色的纯和亮不比陈力差, 在歌唱技巧方面陈力又怎么能及她? 她演唱的《红楼梦》作品听起来很是舒展自如, 看得出她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把握了其情感内涵,但是也似乎少了些生活的阅历和世事沧桑的体会。
二、故事片《少林寺》插曲演唱特点
每当《牧羊曲》的旋律一响起, 总让人有种回归的感觉, 到现在依然觉得音画效果是最好的, 声音上的这种田园清新的感觉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如捐渴细流涌上心头, 在歌曲的前面部分, 似唱似说, 用气声叹出来的, 也带着郑绪岚处理歌曲的风格, 那就是用通俗唱法的感觉, 在 *** 部分,声音的张力也表现出来了, 此时头腔共鸣用的多了, 全曲一直要求气息深且连贯。
《牧羊曲》全曲是由一个典型的由起、承、转、合的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是宫加变宫的民族六声调式。起句是采用句句方整的创作方法, 内部两个平行的两个小乐节, 承句, 继续使用起句的弱起小节的风格, 旋律发展上继续使用起句时的句句双结合的手法, 使乐句内部紧紧相扣, 首位呼应,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 在承句的旋律中两次出现“ 7” 这个变宫音, 时值很短, 在弱拍上, 却在全曲起到了一个修饰的作用, 谊染了那种柔婉的情绪。转句是全曲的 *** , 从前4/4面的拍变成了4/4拍和2/4拍的交替的变换拍子, 这个变换拍子的使用使得歌曲更加的舒展自如, 合句则运用了合头换尾的方法变化和重复转句, 结尾出的休止符给人以欲放还休的感觉, 这种意犹未尽的效果。
一) 优雅柔美的演唱特点
郑绪岚的作品印象最深的也是这首《牧羊曲》, 相对她演唱的《红楼梦》作品来说, 似乎前者的艺术造诣要超过于后者, 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被她表现的几乎完美。演唱牧羊曲时要求字正腔圆, 每一个字的字头要咬的精准, 再就是每一句的连贯性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我们的气息一定要是流动的且悠长的, 在 *** 以前, 主要是景物描写, 唱的要平和自然些, 一般的说话但是话要讲清楚, 很舒展的演唱, 这就要求我们的肌肉要适当的放松, 字随着气息流动起来, 再就是歌曲的 *** 部分不要一味的放出去, 把声音拉的很有张力的那种, 要求是在高声区要放出去但同时又要做到收, 声音位置高, 但是要懂得控制, 最后慢慢的结尾, 给人要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感觉声音慢慢的传的很幽远了, 这是要求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要在高处那一个点上, 这依然是要求气息的支撑, 可想而知, 气息在整个歌曲当中的重要性。《牧羊曲》的风格相对来说要轻松些, 且此曲又言志, 给人的感觉在轻松之余还有积极向上的味道, 感情的细腻更需要微小的体会, 郑绪歲是曾经一起到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外景地探班, 感受歌曲在影片中传递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 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出来的声音才是那样的自然柔和真挚。
二) 清亮细腻的演唱特点
翻唱《牧羊曲》的歌唱有很多, 我在这里先说雷佳演唱《牧羊曲》的演唱特点。雷佳演唱的《牧羊曲》就像吴碧霞演唱《红楼梦》组曲一样, 对音乐的理解把握的非常到位, 而且声音的技巧和通透更是没话说, 她唱出了细腻唱出了美丽,听着雷佳的《牧羊曲》似乎就像喝到了泉水一样, 甘甜清例。雷佳的歌唱技巧相对郑绪岚说更多了通道, 加了更多的美声气息, 且不失民族韵味, 是雷佳的表现就显得歌唱技巧的痕迹太过明显, 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是那么深刻, 雷佳的演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唱的“ 太学院派” 了。从这些歌唱家的演唱来看, 唱歌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术的高度, 而是情感的表达, 是技术都已经融入了感情当中让人察觉不
出。
三) 高尤療亮的演唱特点
而曹芙嘉演唱的《牧羊曲》则是全部的用通俗唱法在演绎, 这的确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一版的《牧羊曲》一改原唱的柔美风格, 运用了摇滚的风味, 配器上都改了, 运用了现代电声乐队的感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体现出了牧羊女坚强刚劲的一面, 柔弱的外表有一颗刚劲的心, *** 部分连释出了内心的呐喊,曹芙嘉演唱的《牧羊曲》的确像是改变了牧羊女的家乡背景一样, 高允嘹亮的风格没有找到牧羊女温柔的影子, 也没有看到牧羊女牧羊时所表现出来的温馨, 只表现了我单一的一面。脱离了《少林寺》这个背景, 这种唱法可以欣赏。个人依然是最喜欢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 最真挚的表现了《牧羊曲》所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演唱王立平的这些作品时, 对演唱时的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科学发声、音色甜美、字声相融以及真情流露。科学的发声是每位歌者最基础的素质,陈力演唱《红楼梦》组曲时用了很多京剧的唱腔, 她虽然没有系统的学过声乐,但是小时候京剧的学习对她的演唱有很大的影响;郑绪岚演唱就非常突出了气声的感觉, 把抒情、优雅表现的淋濟尽致, 这种气声的唱法使得她的演唱当中有很多通俗唱法的感觉; 而像吴碧霞、雷佳她们的演唱则是结合了西洋美声的唱法,中西贯通, 使得这种声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演唱王立平的影视声乐作品音色甜美是必须的, 音色甜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陈力的朴实和干净, 郑绪歲的优雅和温婉, 吴碧霞的清澈和纯净, 都体现在了《红楼梦》组曲中。字声相融是真情流露的基础在字声相融这点上, 其实歌唱家们也都算是做到了,可是在情感上就有些许差别, 比如陈力在声音空灵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沉淀和内敛的感情; 郑绪则是用民通唱法表现出了妩媚和典雅; 而吴碧霞则是在艺术表现力极强的基础上把作品把握的更精准些。在我看来, 陈力的演唱风格是最符合《红楼梦》基调的, 她真正的做到了用心在歌唱, 能把人带入到《红楼梦》这个的意境当中。
第二节演唱风格差异
一、歌唱家们演唱风格的共同点
我们论述了这么多作品, 大多的风格都是优雅低缓、凄婉惆怅, 特别是为《红楼梦》所谱写的音乐, 被公认是最精彩的《红楼梦》音乐。作品大都突出了传统的民族音乐特点, 主题也非常的鲜明, 非常贴近影视画面中的情境, 如泣如诉,可歌可泣, 优美动听。但是在演唱这些作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每首作品的独特风格。听了这些歌唱家的演唱, 分析了这些歌唱家的演唱, 我们可以适当的总结—下王立平先生的这些影视作品的演唱风格。
一) 采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
在演唱王立平的影视声乐作品时, 除了曹芙嘉那种突显自己歌唱个性釆用通俗唱法外其实其他每位歌唱家都做到了基于作品本身的特点采用声音干净、音色甜美清亮的中国民族唱法来演绎,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一部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经典文学瑰宝, 塑造了很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王立平先生所谱写的音乐, 则真正的算的上是为电视剧《红楼梦》增添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在这样的一个也具有历史意义的背景下, 我们所演唱的声音肯定也是我们的民族唱法, 民族唱腔, 符合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角度。当然《少林寺》插曲《牧羊曲》也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 那清新动人的歌词正是体现出了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含蓄是美、内在是美、委婉是美的特点, 那优雅柔美的旋律当然是需要甜美的音色来表达, 自然的得用民族唱法来演绎, 既然作品本身的要求都是要我们中国的民族唱法来演绎, 演唱时肯定不能缺乏民族唱法的深情并茂和字正腔圆两个典型特征, 在王立平影视声乐作品中非常明显的体会到每位歌唱家到在做这两点,他们在传情递意, 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做到了把声也融合在一起, 真正做到字声相融,传情递意。
王立平先生《枉凝眉》《葬花吟》《分骨肉》《牧羊曲》这些代表作, 我们不难看出演唱的特点大多都是情感的分量居多, 如果说这些作品没了感情的诠释,那我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没有了生命力, 如《红楼梦》组曲, 他在《红楼梦》这个大背景下面, 几乎每首作品都是为了当时情感的表达, 为了情感的需要。在这几位歌唱家的演唱中, 她们都是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这些作品大多都很具有行情性, 因此在她们的演唱中也不难看出她们很注重音乐的行情性。陈力在演唱《红楼梦》时, 她以优美、行情的表现为基础, 在这基础上更多的是加入了内在、含蓄、深沉当然也有妩媚的歌唱表演。而像郑绪見、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和雷
佳演唱的《牧羊曲》则更多的是在演唱技巧上把握精准、艺术表现力强。个人喜欢陈力歌唱的那种感觉, 她的声音是用生命和心灵唱出来的, 直接深入人心也浑然天成, 好像从天边飘激古来的, 一下子就仿佛己经进入了红楼梦中, 让人体会了真性情, 每次听都不禁使人潸然泪下。清灵剔透如明月出海, 荡气回肠如飞雪弥天, 似真似幻之间, 种种颠倒痴缠在清歌叹惋中须臾变灭。这就是情感投入的力量, 也只有情能让作品永保生命力。
字声相融
如诗如歌的演唱, 要达到这个境界, 必须做到字( 歌词) 和声( 音乐) 高度的融合, 即所谓字声相融。每位歌唱家几乎都做到了精读品读“ 字” , 演唱《红楼梦》这样的作品, 如果没有精细品读《红楼梦》这部作品, 那么怎能理解“ 一把辛酸泪, 满纸尽荒唐” ? 怎样懂得谁是“ 阆苑仙跑” 谁是“ 美玉无瑕” ? 没有如此精准到每字每句上是无法了解这些的, 如果没有一种把字和声融在一起的处理, 那么怎样才知道音画效果的表现? 怎样体会《牧羊曲》的演唱风格是要符合牧羊少女的情怀? 我们都知道, 《红楼梦》组曲也好还是《少林寺》插曲《牧羊曲》也好, 它们的歌词都是很优美的, 事实上都是古诗词, 所以说诗情画意般歌词, 这就决定了演唱时诗意的表现, 既然是诗歌美, 那么其中的语气便也在其中,我们歌唱时强调的口语的诉说, 就是要像诵读诗歌般那样, 这种演唱方式才让人觉得是诉说是好情, 算是真正的诠释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诗歌性以及传统文化性。在字声相融这一点上确实是每个歌唱家都下了功夫的。
二) 音色甜美干净的演唱风格
王立平影视声乐作品的背景和特征决定了其演唱风格, 比如《红楼梦》组曲, 在《红楼梦》这样一个中国文学著作的背景下, 它体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族唱法里面也有不同的演唱风格, 有的纯朴、优婉、甜美、动听,有的则是高充、豪放、热情、大气, 也有点是通透、自然、松她、极富表现力等风格, 但是, 王立平先生的作品极度适合用纯朴、甜美、细腻、干净的演唱风格。在第一章当中也讲了他的作品特点, 从歌词上讲大多都是短小精致, 篇幅不长,但却内涵颇深诗情画意; 从音乐上讲它们的音域也不是很宽, 节奏节拍比较缓慢,旋律走向起伏也不大, 简单明了, 要么上行, 要么下行, 但却不失优美动听的效果; 整个音乐作品的情感都是细腻的也是清晰的, 听完让人回味无穷。正是这些特点, 使得演唱时要把握住那种接近生活语言、自然、甜美、细腻、生活韵味浓、吐字清晰的特点, 这也是王立平影视声乐作品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大家会喜爱这些作品的。
再回归到《红楼梦》组曲和《少林寺》的插曲, 演唱这些作品的歌唱家的风格她们的音色都是甜美细腻且干净这一类的。比如陈力的干净朴实内敛, 郑绪的真挚感人、优雅温婉, 吴碧霞的清澈纯净, 她们三个的这种音色演绎《红楼梦》是非常适合的。再看雷佳, 她的音色特点是柔和甜美、清澈如水的, 她演唱的《牧羊曲》也是很适合的。从音色上来讲, 这几位歌唱家都属于一类, 甜美细腻、清澈干净。
这是她们几位歌唱家的共同的演唱风格特点, 在传统的中国民族唱法基础上, 真正做到了传情递意、字声相融, 在音色上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无雕饰的感觉, 都是属于柔和的细线条美, 清亮不失厚度, 柔美不失穿透力, 传达出细腻的感情真挚的情义, 字和声结合的恰到好处。
二、歌唱家们演唱风格的不同点
在第一节当中清晰的论述了歌唱家们不同的演唱特点, 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演唱特点也就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在《红楼梦》组曲中笔者更倾向于没有专业学习过声乐的原唱陈力的演唱风格, 在《少林寺》插曲中则更欣赏郑绪岚的演唱风格。
风格的不同最主要体现在表达个性的情感不同和处理作品的方式不同。王立平的这两部影视声乐作品, 都是极富有内涵的, 不管是艺术上的还是文化上的,都是堪称经典, 真正的意境和旋律和谐统一, 都体现了王立平心血和艺术才华的结晶。他的音乐仿佛是从《红楼梦》中流出来的, 也仿佛是《牧羊曲》中荡樣起来的, 总能唤起人们内心的那份感动, 回味无穷。他把诗和乐结合成了一种朴素的美、含蓄的美、内在的美, 而这种美的音调当中无处不体现出它那较强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感 *** 彩。演唱这些作品, 没有一处不是让你思考的。听了这么多歌唱家的精心演唱, 每一位歌唱家演唱的风格和特征都是不一样的, 形成她们不同的演唱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演唱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我们可以从演唱者经历的不同、歌唱处理的不同来找到答案, 首先, 经历的不一样, 体会作品的情感也就不一样, 歌唱处理方式不一样, 那么直接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的不一样, 比如演绎作品时的共鸣运用、速度快慢的处理。
一 陈力的演唱风格
质朴内敛是陈力的演唱特点, 她跟别的歌唱家不同的是, 她在演唱《红楼梦》时的情绪, 是情真意切的, 她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用生命在歌唱, 她总是以一种比较像林黛玉似的病态美的感觉在歌唱, 这和《红楼梦》原著的思想内涵又是极其相符的, 这种柔弱的的美很符合《红楼梦》的基调, 也很符合这个拥有浓烈的文学背景的审美特征, 陈力就是有这种古典的韵味在其中, 这也是她没有那么多的技术支撑所导致的自然的韵味, 相反的其他的歌唱家唱起来就觉得是个强健体魄、气息荡樣的非常有力的感觉, 少了这种古色古香的自然, 少了《红楼梦》的味道, 最后形成了她的声音几乎能和王立平所创作出来的《红楼梦》所要求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
不同的人生经历直接导致了她们对声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那么情感的体验也不一样, 这是决定了她们风格不一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第一章已经提到陈力的人生经历, 在演唱《红楼梦》组曲时她的丈夫刚刚过世, 她是带着这份悲情和无奈寄情于《红楼梦》组曲中。陈力的很多情感都已经沉淀在心中,这让她的声音变得更加的深沉也更加的蕴藉, 再加上她音色的的空灵, 因此极好的表达出了《红楼梦》作品的精髓, 这是别的歌唱家所做不到的。陈力的歌唱歌唱技术实质上并没有多少, 只是小时候学过一点京剧, 但是她和班《红楼梦》的演员一样都是经过了三年的精雕细孫, 她的演唱没有过多的修饰, 只有血液和
心里都流淌着《红楼梦》, 这便是她声音纯的来源。其实陈力的歌唱共鸣运用的并不多, 在她的歌声当中我们听不到一点颠音, 在高音和低音的转换间相对吴碧霞来说并不是那么圆润, 这就像低音在山的增峭里, 直上高音时却犹如冲破所以山谷, 一下子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她以中速完成了《红楼梦》组曲的演唱,也可以说是她自己的绝唱, 这恰恰形成了她独有的风格
二) 郑绪岚的演唱风格
郑绪岚优雅温婉的演唱特点也决定了她演唱风格的高贵华美, 她跟陈力不一样, 显得多了些雕饰, 她的演唱中, 气声用的多些, 民族唱法中结合了很多通俗唱法的感觉, 听起来是那般的抒情和优美, 在配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动, 这使得《红楼梦》组曲少了它很多原著所要求的沧桑和悲情。如果说陈力的声乐较实, 那么相对的来说郑绪風所唱出来的声音就比较虚, 陈力的真声用的多些。郑绪岚的演唱风格更多的体现在了她的《牧羊曲》上, 音色甜美, 吐字无比的亲切清晰。郑绪岚的演唱缺少了古典韵味, 但是赏心悦目, 用句最俗的话讲, 她唱的比陈力坚强些。
郑绪岚, 事实上她的人生经历也是悲情的, 从初恋的无奈分手到被“ 封杀”,从第一段婚姻到自己生病“ 起死回生” 到最后与最心爱的人天人永隔, 这种种经历使得她的感情如此的丰富, 似乎有时都觉得像是红楼梦中人一样了, 如果说陈力是用心在诠释《红楼梦》, 那么郑绪爲是真的用情在演唱, 再加上她那种优雅的韵味, 使得《红楼梦》组曲焕发了一种新的魅力。在共鸣运用方面, 她也跟其他歌唱家不一样, 郑绪岚的共鸣运用的通透度则介于吴碧霞和陈力之间, 她不像吴碧霞那般清澈通透, 也不像陈力那般“ 直上云霄” , 甚至说用滑音滑上去的成分也不多, 她是一种委婉的处理, 运用了共鸣腔体但是腔体开的比吴碧霞小。在速度的处理上郑绪演唱的则比原唱的还要快一些, 光从速度的这个角度上来说, 她处理的《红楼梦》就已经突显出她的个性了,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了属于她自己的风格。
三) 吴碧霞的演唱风格
吴碧霞的清澈纯净的演唱特点让《红楼梦》组曲以最新的形象重新出现,她的演唱明显的听的出都精心的设计过, 她的风格特点就是收放自如, 声音非常的有张力, 她能做到高位置发声, 却又能很好的控制气息, 她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共鸣位置, 很空旷的表达了《红楼梦》组曲中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她将高音处理成弱音且收音这种技术是原唱陈力所不能及的。可以说吴碧霞是技术在歌唱,也很动听, 可是放在了文学著作《红楼梦》的背景下却只能欣赏, 依然没有达到陈力那种如痴如醉的境界。
吴碧霞, 是一位新生代歌唱家, 她相对前两位歌唱家来说似乎演唱的就年轻了很多, 她是在民族和美声两个领域里都有成就, 她在声乐学习上的道路也是极其漫长的, 但是人生的经历没有像前两位歌唱家那么坎坷, 从声的角度来说,吴碧霞的演唱时最到位的, 也下了很多功夫去揣摩作品, 情感的体验就没有那么深刻。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组曲, 她的歌声听起来声音的技术含量很高, 很动听, 堪称完美的地步, 吴碧霞是用她真挚的热情在唱, 她的歌声听起来是非常的舒展自如, 因此要说共鸣腔体的运用, 吴碧霞的共鸣腔体比陈力和郑绪岚们两位歌唱家都要运用的好些, 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作品要通透舒展, 那是因为共鸣使得声音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更加的坚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她在演唱《分骨肉》的时候, 《分骨肉》这首歌本身就是由低声区到中声区再到高声区这样明显的旋律走向, 在低声区, 使用胸腔共鸣是主要的, 这样声音宽厚有力。发中音时以正确的口咽腔共鸣为主, 这样声音明亮清晰。发高音时, 以头腔共鸣为主, 这样高音就会明亮而丰满, 也就是常说的有光彩的金属感, 很明显的感觉到她的头腔、口咽腔、胸腔这三部分的共鸣腔体, 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从速度处理上来讲吴碧霞的演唱相对于原唱陈力来说, 她的速度就比原唱的还要慢,而且作品大部分都升了调, 这也是促成了吴碧霞歌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