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英语自学中的格林定律是怎么回事#
估计题主是问印欧语系中语言演变的格林定律。如果题主完全没有接触过语言学,要说清楚这个定律,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
一切还得从英语的谱系、基础的语音学、历史语言学最基本的知识慢慢讲起。那么这篇文章,就一点一点讲清楚格林定律。
先说原始印欧语。
原始印欧语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凯尔特语、亚美尼亚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塔吉克语、古代的梵文、吐火罗语、粟特语、赫梯语等等几百种语言共同的祖先。大概六千年前,在东欧平原,就是伏尔加河和顿河那一片,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他们的家园附近有桦树、这些人也许会养蜂,还会用蜂蜜酿酒,这支人就是印欧人。他们说一种喉音很重的屈折语,这种语言就是原始印欧语。四千年前,这支民族开始扩张,然后各部落之间距离越来越远,语言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慢慢就形成了今天的印欧语系。
格林定律发现者是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他还有个弟弟叫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两人都是语言学家、文学家,也是德国历史语言学奠基人。他俩说起来还算半个民俗学家,俩人深入群众,搜集了大量德意志民族的民间童话,然后编辑成两卷本《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出版,这就是后来传世的《格林童话》。
因为格林的德文是Grimm,所以格林定律有时候也翻译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因为题主是在说自学英语的时候碰到格林定律,所以我预设题主没有系统接触过语音学,先简要讲一下语音学的知识。
我们先说发音。发音这一过程,是指气流从肺部,通过喉部,然后声带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咽,在口腔或者鼻腔里共鸣、最后从嘴唇或者鼻孔传出。那么声波在从喉部到嘴唇这一过程,舌头、咽、会厌等等器官会对声音传播产生一系列阻碍,声波在不同的阻碍方式下,产生不同的振动形态,最后就形成了不同的音色。语言,就是组合这些不同的音色从而实现对信息编码。
我们说的话由一个个音节组成,单个音节又由元音和辅音组成,元音就是让声音不受阻碍,直接冲出口腔的音;辅音就是成阻的音。辅音对元音进行一系列修饰或者说是调制,就构成了音节。
辅音成阻方式有很多,有的是完全堵塞,这种音叫塞音,阻塞部位不同有b、g、k等。有的辅音不怎么阻塞,只是让气流强烈摩擦,形成摩擦声,这种叫擦音,比如f、s等等。有的辅音成阻成一半,相当于舌头把气流挡一下,这种叫近音,比如汉语的卷舌音r就是近音。舌头顶住口腔上部,像一根立柱立在口腔正中间,气流只能从两边跑,这种叫边音,比如l。还有辅音气流不过口腔,只在鼻腔 *** 振,这种叫鼻音,比如n、m。还有些辅音,舌头在口腔中不停颤动着阻碍声音通过,这种叫颤音,最常见就是大舌音。
我们描述一个辅音,光成阻方式和成阻部位描述其实是不够的。辅音有很多可以描述的东西,这决定于我们需要多精确,有些语言可能区分非常精细,那就需要多加些特征描述精确一点,有些语言不怎么区分,我们就不描述相应特征。但是,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绝大多数语言都要涉及,就是辅音的清浊和送气。
先说清浊问题,清音就是发音时声带振动,浊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汉语普通话塞音不分清浊,所以讲清浊非常麻烦,因为大家没有直观感受,很多时候大家所听到的浊音概念都是错的。比如很多英语博主将词首s后接清辅音失爆问题,大部分都是说浊化,这就是错的。受普通话影响,绝大多数国人是完全听不出浊塞音的,像我自己都经过了十多年断断续续训练,也只能部分听出。浊塞音存在于大量语言之中,像古汉语、古藏语、梵文、古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 *** 语、俄语、日语、土耳其语、 *** 尔语等等等等很多很多很多语言中,包括今天要讲的格林定律所涉及的原始印欧语和原始日耳曼语,所以还不得不讲。说吴语的小伙伴可能一点就通,吴语中“赌”和“杜”这两个字的声母d是不一样的,发“杜”字的时候,明显感觉喉头振得凶,像包着个什么东西。“杜”字的辅音就叫浊音,发音的时候,喉头要振动。而发“赌”字的时候,这个字的声母和普通话的d一样,喉头不振动,这就是清音。后面的记音中,我就按照语音学中的习惯注音严格一点。不加说明时,b、d、g、z、v表示浊音,p、t、k、s、f表示清音。
再说送气问题。比如汉语的声母b和p就是送气不送气的区别,发p的时候,明显有气流冲出,而发b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气流冲出来。汉语严格区分送气不送气,所以我们很轻松都能听出声母b和p的区别,但是像法国人、西班牙人,他们的母语不怎么区分是否塞音送不送气,他们就分不大清。在后面的记音中,h表示送气。所以,后面如果看到p,就表示汉语普通话的b,ph表示汉语普通话的p。在后文中,大家看到ph就不要受法语和英语影响,以为是f,如果是f我会直接写f。
把清浊和送气讲清楚之后,基本可以讲格林定律了。格林定律是说原始印欧语演化到原始日耳曼语的一系列塞音的音变,他最早描述的说原始印欧语到各种日耳曼语之间的音变,包括什么低地德语、古高低德语、现代德语,里面实际上还包含了日耳曼语自身的一次辅音大音变。这里不研究德语,我们主要讲英语,就讲原始印欧语到英语的演变。日耳曼语自身的辅音大音变主要针对高地德语,英语是低地德语,而且很早就和欧洲大陆的日耳曼语分离了,英语的塞音系统基本上和原始日耳曼语的塞音系统差不多。所以,我们就不这么精确,简化下直接用英语的辅音代替原始日耳曼语。
有时候还有语言学家加入俄语什么一起讨论那,这里又不是讲历史语言学,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采用英语国家最常见的一种对比形式:只涉及原始印欧语、梵文、古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五种语言。
格林定律有很多种表述,我这里采用一种比较好的表述方式,大家应该很快就能明白。
上表最左边Shift in Germanic“>”左边的音素,就是原始印欧语的塞音,右边的音素,是原始 日耳曼语的音素,“>”表示演化,“<>”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注意——“开叉这端是演化起点,箭头这端是演化终点”。原始印欧语有三套塞音:清音不送气、浊音不送气、浊音送气。我们先看不送气的两组——p、t、k和b、d、g。只要是不送气的塞音,梵文、古希腊文和拉丁语与原始印欧语一致,只有英语有变化。具体是不送气清音变擦音,不送气浊音变清音。
x就是汉语喝的声母,舌根擦音,也叫软腭擦音。汉语中h和x是自由变体,一般北方人可能倾向于发x,南方人倾向于发h。英语后来这个x变成了纯送气h。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点疑问,为什么ptk英语中是送气的,我们平时好像都是送气音。这是因为日耳曼语的清音送不送气算是个自由变体,只是习惯性地都念成了送气。
当原始印欧语是送气音时,演变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喉部气流的影响下,梵文浊送气保持不变,古希腊语全部变成了清送气音,拉丁语全部变成了擦音,甚至gh摩擦的变得非常小,变成了h,气流弱到了几乎是直接通过的程度了。而英语则是仅仅从有气流变成了没气流,送气音变成了不送气音。
当然,格林定律还比较粗略,塞音的演变在格林定律框架下还有不少例外,后来还有其他语言学家通过几十年研究,补上了格林定律的例外情况。这又是一个很长的故事,而且理解难度相对较大,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介绍了。
那么学习格林定律有什么用?
我最近是看到格林定律满天飞。估计题主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忍不住问了一下。
格林定律是研究印欧语系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才会涉及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专业。懂格林定律,并不是意味着马上就可以瞬间词汇量上万。这世界没有这么神奇的事情!!!
格林定律并不复杂,我倒是建议可以记住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之间塞音的变化。花一点时间理解之后,拆解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单词和词根时,会记得快一点,这倒是真的。
英语经常有表示同一个意义的词根或单词有多个来源的情况,比如:
比如foot、pod-、ped-都表示脚,picis、fish都表示鱼,horn-、corn-、ceras都表示角,tri-表示三,cardio-和heart都表示心脏。知道格林定律,这些词根一点就通,这些词根实际上都是印欧语的同源词。
然后记忆下面这些单词:
tripod“三脚架”,triceratops“三角龙”,piscatorial“渔业的”, cardiograph“心电图”,是不是感觉记忆负担要小一些。
最后,还补充一点,记忆不等于会应用。掌握一门外语,最终是要落实到应用一步,很多人学英语的时候只重视记忆而忽略应用,所以最后记了半天,感觉效果也不好。格林定律可以帮助大家记忆单词,但是要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还是离不开多听、多读、多写、多说,希望大家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