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27年,暂时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中正前往日本访问前在上海龙华机场会见新闻界,右为其随行亲信张群,赴日进行外交工作的蒋中正,穿上笔挺的西装。 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主流的服饰风格,不仅体现该时期的民族特色,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或开放、或保守、或奔放、或拘谨,整体上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1930年,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摄于南京。张学良热爱生活,穿着颇有品味。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穿着打扮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沿袭自清代的服饰仍居主导的特色,女士一身旗袍,秀丽典雅,男士则长袍马褂,温文儒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大量西洋事物被引进了中国,包括了西方人的穿着风格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尚观念,这些对中国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1935年,梅兰芳博士访问欧洲返回上海,以浅色西装打扮现身,姿态优雅。 女士们开始穿起西式洋装、外套、大衣、头饰、露出小腿;男士们则打起领带、穿起西装、戴上礼帽,尤其在大型的社交场合,越来越多的中国男女舍传统就现代,以符合国际礼仪的标准。“民国时尚”系列图文展现民国时代时尚的几种主要面貌,不仅显示了人们丰富的审美观,也再现了一个大时代的风华。
1935年,上海市长吴铁城主持餐会欢迎载誉归国的梅兰芳博士,餐会中的梅兰芳换上庄重的深色西装。 本章节的人物为民国政商界的代表性人物,对于在公众场合的穿着造型,包括衣、裤、鞋子、发型均十分讲究。民国时代,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充分交流,人们的穿着呈现丰富多采的特色,有西方的礼服洋装,也有中国的马褂旗袍。
1934年,上海高层政商人员,左至右为杜月笙、外商鲍氏、外交家蒋廷黻、上海市长吴铁城、上海市保安处长杨虎。众人皆着西服,唯独杜月笙一身马褂,显得抢眼。 大抵而言,包含了传统服饰与现代礼服两种形态。政商名流站在时代的尖端,由于经常主持或参与公众活动,他们的穿着打扮不仅代表了个人,也是民国时尚的极致表现。
193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博士,结领花,表现了胡适浪漫的一面。
19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浅色西装,潇洒大方。
1936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左一)与戏剧家熊式一(右二)合影。四人穿着都是当时西方最时髦的大衣,洋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