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今的流行歌曲显然无法流行开来。
碎片化的时代,所谓的热歌金曲其实都是一些“片段叙事”和“局部 *** ”,许多人可能会因为抖音上的某些十几秒的歌曲片段而形成记忆,但这种记忆不但很容易被冲淡,并且愿意去搜索全曲并收藏循环播放的人也似乎不多。
如果没有视频画面的辅助而产生联想效果,这些歌曲片段便很难在听者心中驻留。
因为,它们其实并没有完整而动人的旋律,歌曲本身也没有故事感。
因而,它们并不能与大众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与引发共鸣。
至于当下的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失去传统意义上流行功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这里面当然会有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传播媒介的更新,传播方式的更迭,以及娱乐“多元化”时代人们选择娱乐方式的多样性,碎片化时代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的焦虑情绪、不安全感、浮躁心理等。
但最主要的其实还是当下的流行歌曲制造者自身的原因,当然不能过分的指摘歌手本身,对于内地流行乐坛而言,从词曲制作到歌曲的推出与宣传,产业链已经足够成熟,但问题在于,形成产业链的底层基础似乎并不“牢靠”。
从技术层面上而言,大多数非流量歌手本身的演唱技巧足够纯熟,比之前代歌手有过之而无不及。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支撑起例如《中国好声音》、《我们的歌》这样的能够掀起国民热潮的音乐综艺节目。
这样的歌手在当下其实也并不稀有,比如周深与单依纯,但是,即使他们出歌的速度和数量都不低和不少,却基本上没有能够真正的“人人传唱”的代表作。
这里面的问题当然不在歌手自身,词曲甚至编曲作者要承当相当大的责任。
同样,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些歌曲的创造者大多是技艺高超的,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吸收外来音乐的养分之多不一定会弱于他们的前辈。
但问题在于,他们与这个时代的许多普通人一样,时时刻刻充斥着不安全感、焦虑情绪,这必然导致他们对作品的急功近利态度。
当然,“金钱”驱动在商业运作模式下的娱乐产业下,从内在逻辑上而言,并非不自洽。
但问题在于,前代的歌曲创作者,大多数扎根于底层,因此与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他们也吸收外来比如西方音乐的技巧与模式,但在底子里与气质上,他们仍然属于东方这块土地上的普罗大众。
但这种音乐上的“中体西用”,已经渐渐被当下的流行音乐人所不自觉的抛弃。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远离大众,而过分的凸显个性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所以,在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上,他们往往过于借助西方音乐的技巧而失去了自身的内心情愫,而同样,在缺乏“群众基础”的同时,他们又喜欢彰显自己的音乐人“性能”,过度阐释与所谓创新类型音乐的模式。
这在目前许多音乐人喜欢搞中西结合的“中国风”歌曲中尤其明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曲风都适合走“中国风”路线。
失掉了“中国味道”,又怎能称作“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