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在放照片呢,我在哦播放照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在放照片呢,我在哦播放照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在放照片呢,我在哦播放照片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云南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生态,孕育出多彩的文化和人文之韵。寻找一个“开头”引入云南的故事是非常困难的,不论是从刷屏的热点中寻找入口,还是由大小事件串联线索,所能描绘的都只是一个侧影。

如何不辜负这丰富的素材,定格生动而精彩的瞬间?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奔赴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现场,在与受访对象短暂的交集里,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碰撞不可思议的连接,从他们的执着和热爱里,寻找我的答案。

奔赴现场,现场不再遥远

曾经,“震中”是一个遥远的词,对于记者,却是召唤。

2022年11月19日凌晨1时27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发生5.0级地震。当天我和同事在玉溪市通海县采访,接到分社总编室的指令,我们离震区最近,要立刻前往震中,于是,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左右,我和同事连夜出发。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突发事件报道,一路上少不了紧张,一边在手机上刷着地震的相关消息,一边设想到达之后的工作。凌晨5时许,我们到达红河县,看到了路边因担心余震还在楼下徘徊的居民。从县城到震中安品村又是一个半小时的山路,路上随处可见山上滚落的碎石。心一下子提起来——震中的情况如何?

↑这是2022年11月19日拍摄的红河县浪堤镇安品村。

7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震中。消防救援人员已经在夜里完成排查,暂无人员伤亡,但造成几十户民房受损,有墙体开裂脱落、瓦片掉落、窗户破碎等情况。采访中了解到,村里的房子在农房抗震改造中进行了加固,房屋抗震能力强了,避免了房屋整体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大家都平安就好。

↑2022年11月19日,在安品村,村民们在凉亭休息。

白天,震后救援工作有序展开,救援人员分头行动,清理道路、挨家挨户确认房屋受损情况、搭建救灾帐篷……我们跟着救援人员采访拍摄,记录下震后救援实况。

↑2022年11月19日,消防救援人员在清理道路。

↑2022年11月19日,护林员和志愿者在搬运救灾物资。

突发事件是使命的召唤,探峡谷幽深处人们的生活亦是职责所在。

位于滇西北边陲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曾经长期与世隔绝,犹如一块秘境。

↑这是2022年5月10日拍摄的独龙江乡一景。

我和同事前往独龙江乡采访,从贡山县城出发,一路山高弯急,景色辽阔。

独龙江乡是“直过民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独龙族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来到独龙族老人李文仕的家时,老人正和家人在院里织布,木梭在手中飞舞,多彩的棉线化为一匹彩虹毯。虽然语言不通,老人一见面就拉住我们的手,距离感一下子消失了。

↑2022年5月10日,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独龙族老人李文仕(左)和女儿在编织独龙毯。

↑2022年5月10日,独龙族老人李文仕在穿戴用独龙毯做成的民族服装。

女儿做翻译,李文仕老人给我们讲起过去的生活,一条翻越高黎贡山的人马驿道是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要花大半个月才能到贡山县城,一口气要背回几十斤生活用品。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三个小时就能到县城。独龙江乡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结束了,独龙族走出去的路不再遥远。

↑2022年5月10日,独龙族老人李文仕(中)和家人坐在火塘边聊天。

你的热爱,赋予镜头温度

这一年,我的镜头里留下不少专注的身影。他们守住一份热爱,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几个瞬间也许无法呈现岁月的全貌,坚守的时光却给予照片力量。

“吃了吗?”“准备去哪里?”“最近生意怎么样?”……很难相信,这是一位老外在西南边疆的小镇和当地人聊家常。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镇早市和小朋友打招呼。

美国人布莱恩·林登生活在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十几年前,林登携妻挈子来到中国,游历了两年,选择在喜洲落脚。将“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修旧如旧”,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驿站。现在,他已经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走在街上,他一路热情地和熟人问好,关心他们的生意生活近况。

↑这是2022年8月27日拍摄的云南省喜洲古镇,近处为喜林苑。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镇与游客合照。

采访中恰逢林登的60岁生日,当地的员工团队为他录制了生日惊喜视频。他有些哽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感到自己被深深地爱着。”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镇喜林苑观看团队录制的生日祝福视频。

↑2022年8月28日,林登的妻子瑾妮和喜林苑团队准备为他庆祝60岁生日。

↑2022年8月28日,林登和妻子瑾妮与喜林苑团队在云南省喜洲古镇喜林苑合影。

提起这十几年的生活,他说:“这里有风景、有文化、有人情,我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魅力和智慧。”2021年,喜林苑沙溪店在云南剑川县沙溪镇开门迎客,林登积极地参与到沙溪的本地生活中,继续向世界传播他眼中的中国故事。

↑这是位于云南省沙溪镇石龙村的喜林苑沙溪店(2022年8月31日摄)。

↑这是喜林苑沙溪店所在的石龙村(2022年8月31日摄)。

↑2022年8月31日,林登和妻子瑾妮在喜林苑沙溪店讨论工作。

林登跨越万里,把家留在云南。陈光会在家门口,守护每年如约而至的“家人”。

12月,滇东北已寒风凛冽。我们前往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坚守保护区19年的志愿护鹤员陈光会。海拔三千多米的保护区温度很低,我们冻得直跺脚。对陈光会而言,这就是日常。

↑2022年12月11日,陈光会离开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海子管护站准备前往黑颈鹤栖息地给黑颈鹤投食。

↑这是2022年12月11日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黑颈鹤。

担任护鹤员以来,到了黑颈鹤越冬的季节,陈光会一天的工作从清晨六点开始,清点黑颈鹤的数量、投食,必要时进行救治,劝阻闯入栖息地的游客……她的一天忙忙碌碌,一刻也停不下来。采访中一转眼就不见了身影,“陈姐呢?”“准备去拿苞谷呢。”“刚出门,要去另一个喂食点呢。”

↑2022年12月11日,陈光会准备进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栖息地给黑颈鹤投食。

↑2022年12月11日,陈光会准备给黑颈鹤投食。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陈光会都背着几十斤的苞谷行走在栖息地,吹着口哨声唤来黑颈鹤,告诉它们“来吃饭啦”。 曾经有一次下雪天路滑摔坏了腰,她让丈夫用轮椅推着她去给黑颈鹤喂食。“黑颈鹤怕人,用这个口哨声告诉它,别怕,有我在这里。”

↑2022年12月10日,陈光会给黑颈鹤投食。

冬天的大山包天寒地冻,陈光会十九年如一日守护黑颈鹤。我问她,会不会觉得辛苦?

她说:“黑颈鹤像是我的家人,和家人在一起不辛苦。”

↑2022年12月11日,陈光会给黑颈鹤投食。

摄影记录“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感人的故事化为动人的镜头。

这一年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到田间地头感受春耕秋收的喜悦,听94岁的乡村图书馆的历史,震撼于白鹤滩水电站的气势,见证救助象“龙龙”的成长……希望自己能够带着奔赴现场时内心的热情、期待、紧张和好奇,积攒更多的经验,用更深入的思考,贴近更多的现场,描绘正在发生的、动人的故事。

↑这是2022年6月28日拍摄的白鹤滩水电站一景。

↑2022年3月15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象爸爸”许云峰给救助象“龙龙”喂胡萝卜。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曹梦瑶2022年的其他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曹梦瑶

编辑:黄晓勇、徐嘉懿、周大庆、程婷婷

更多我在放照片呢,我在哦播放照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