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吴思 作品,吴思评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吴思 作品,吴思评价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吴思 作品,吴思评价

《自然的诗》

本文作者简介:吴思敬,诗歌评论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诗歌鉴赏心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心理诗学》《诗学沉思录》《走向哲学的诗》《吴思敬论新诗》、《中国当代诗人论》《中国新诗总系·理论卷》(主编)、《中国诗歌通史》(与赵敏俐共同主编)等。

我这是第二次来蓟州了,两次都是为了诗。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当下,在蓟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诗歌文化传承非常丰富的地方,研讨武自然先生的诗,实在是富有精神提升与疗救作用的一件文化盛事。

我以前没有见过武自然先生,真正让我认识他,是通过《自然的诗》这部诗集。刚才叶延滨老师在发言中,提出武自然的诗是“回家之诗、赤子之诗、自然之诗”,我很认同。

拿过武自然的诗集,一看到《自然的诗》这一书名,我便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同时也怀有一种深深的期待。在诗歌中描写自然的诗人很多,但有勇气把自然二字写在书名中,标举自己的诗是“自然的诗”,这样的诗人我还没见过。当然,他这个“自然的诗”可以做两层理解,一层是关于自然的诗或者说描述自然的诗,另一层是武自然的诗,因为这是诗人的名字嘛,这样两个意义上的“自然”,就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诗人确实给自己的诗集题了个非常好的名字:大气、鲜明、双关。

“自然的诗”,让我首先想到了启蒙时代。当时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然、社会与人,这既是人文学科所要思考、探究的对象,也是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自然、社会与人既各自有确定的内涵,又是三位一体的,对自然、社会、人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构成了诗人对世界的把握与诗歌书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我认为武自然对此是有深刻领悟的。他是记者出身的诗人,学的是新闻专业,从内蒙古《红山晚报》的编辑到天津做央媒《经济日报》记者站站长,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奖项。打开他的诗集前,我有一个想法,武自然会不会用新闻的笔法来写诗?结果这个担忧是多余的,武自然是有两套笔墨的。2016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收入了他到天津后所写的新闻作品,这些文章堪称出色的新闻写作的范本。而在《自然的诗》这本诗集当中,他把不适合在新闻中表现的个人心灵世界的东西写出来了。这点特别像晚年的邵燕祥。早期的邵燕祥把他的政治思考与诗人情思结合在一起,诗歌中饱含着汪洋恣肆的议论,滔滔不绝的政治抒怀。晚年的邵燕祥,则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应与批判的任务,更多地交给了杂文和随笔;而把对心灵世界的掘进、对母语的打磨、对技艺的精研更多地留给了诗。武自然也是,他把自己对政治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放在了他的新闻写作中,而把他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关注、对内心隐秘的揭示、对语言可能性的探寻放在了诗里面。

武自然把诗集命名为《自然的诗》,集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切。诗歌与小说都会描写自然,但小说要讲故事、要写人物,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或是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或是人物精神状态的烘托,所占篇幅有限。而诗歌却可以有大量的篇幅,甚至是全诗都在写自然。这是由于诗歌是抒写人的心灵世界的,而心灵世界很大程度又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礼记·乐记》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这里的“物”,即是种种自然风物的总称。大自然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资源,而且启迪了人类的智慧,开拓了人类的胸襟、熏陶了人类的情感。真正的诗人都是“自然”的儿子,他们都是怀着对自然的深情,用人的眼光、人的感情来看待自然。在诗人看来,人和自然之间有相通之处。自然能用其独特的语言同诗人交谈,那幽深的森林、寂静的山谷、卷起绒毛似的雪花的狂风、不停息地拍击礁石的海浪……诗人仿佛都能从中感到自然的脉搏,听到自然的声音。这种与自然的沟通,使诗人觉得自然界中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仿佛也有灵魂,有其内在的意义。自然一方面激发了诗人创作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是诗人永恒的描述对象。特别是中国的诗歌,诗人倾情地描写大自然,诗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像屈原的《离骚》是一首政治情结很深的诗,他却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更不用说像《春江花月夜》那样完全是用自然意象来抒写内心情绪与哲思的诗篇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书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素描或是给自然的摄影,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书写来展示诗人的心态,探求其生命的轨迹。我觉得武自然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他高度重视对自然的描述,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感情世界,完整呈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武自然在题为《艺术家或诗人》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任自然流入你无形的指挥棒/又随你流淌得自然而然。这可视为他对自己诗歌主张的概括。前一句指的是书写对象──自然;后一句指的是如何书写。他把自然作为自己的主要描写对象,他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风格,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大家之作”的风格:“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武自然在描写自然的时候,高度重视诗歌意象的采集。特别是他在内蒙古长大,大量的内蒙古元素像草原、敖包、毡房、云朵,等等,在他的笔下奔涌而出。不过他不是展览意象,而是以自然意象为触发点,实际揭示的是他自身的情感世界。

比如他的这首《云》:飘来飘去的那朵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悄然与我相见/我的眼睛瞬间灿烂//你就是我追寻的那一朵/你也惊讶地发现/你是为我而来/再不躲闪//……只那么瞬间你就悄悄地离去/连个影子我也没看见。

诗人透过“云”这一意象,在飘来飘去的瞬间所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暗示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在捉摸不定的爱情追求中的怅然若失。情感之流附着在“云”上,波澜起伏,含蓄有味。

另外一首诗《云朵》:不管怎么灿烂/也都是瞬间//不管如何恐怖/也都会消散。这是一首四行的小诗,写的也是云,却与写爱情的上一首大异其趣。他写的是云朵的变幻:天上有彩云,不过是瞬间;天上有乌云,最终可以消散。他实际上用云朵暗示了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也好,灾难事物也罢,终究都会过去的。借助小小的“云朵”,诗人寄托了富有深刻哲理内涵的人生体验,给读者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一个高远的视野。

值得特别提出的一首诗是《陶爱格》。这首诗是武自然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独特发现和极为深情的诗意表达。在蒙古族生活的地方,常常有母羊和母骆驼在羊羔或者是骆驼羔刚出生后,没有尽母亲责任就走了。我们蒙古族的牧人该怎么办?而就在这时,额吉──蒙古族的母亲出场了,她反复地唱只有三个字歌词的“陶爱格”。谁都不知道“陶爱格”是什么意思,但额吉唱出来,传到远方,母羊和母驼听到了额吉的歌声受到感动便回来了,哺育它的下一代,羊羔或者驼羔跪下来,流着泪嘬奶,这是多么感人的形象啊!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离开驼羔的母骆驼,在额吉“陶爱格”的歌声中回来了,哺乳它的驼羔。这一画面,如果配上武自然诗歌中的呼唤:“陶爱格陶爱格/额吉的爱/能唤来天空的彩虹//陶爱格陶爱格/额吉的爱/能孕育大地的江河,”让画面与诗歌互相映照,那不就更加感人了吗!武自然把这样一种宝贵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的交流,用诗的语言人性化地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给诗人武自然点赞。

以上所谈是《自然的诗》这一书名的第一层含义,即是关于自然的诗或者说描述自然的诗。《自然的诗》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自然的诗”也可以看成是武自然的诗。这就涉及到武自然诗歌的独特个性与风格了。

《自然的诗》是在2017年出版的,但细读一下他的文本,却与新世纪涌现的青年诗人的作品有明显的不同。武自然的诗与上世纪80年代有密切的联系,读他的诗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回80年代,让我们感受到80年代诗歌的内在精神与80年代诗人的充满理想主义的心态。尤其我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我觉得特别亲切,也特别容易进入他诗歌的境界。

武自然上大学时,正是朦胧诗兴起并风靡大学校园的时候。武自然的诗歌写作也就开始于这一时期。在他的诗集中能强烈感受到他受到朦胧诗的影响,他承袭了朦胧诗人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叶延滨老师也提到:武自然这种干净和纯洁的诗风,有些地方特别像当年顾城写的诗。读《自然的诗》,我觉得武自然十分喜欢顾城,而他的个性和顾城确有某些相近之处。当然,武自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顾城,而是借鉴顾城观察世界的角度和传达方式,又融入了自己的体验。

顾城给自己构造了一个天国花园,称自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武自然实际上也给自己营建了一个诗的家园,比如他的这首《妈妈,我的小木屋不见了》:几块木板/一扇窗棂/一席揉碎的梦/我那用小草和野花/编织的童年/编织的风景呢/我那安徒生一样/善于指挥幻想/让孩子们心儿摇荡/天真地手舞足蹈地/讲天真故事的外婆呢。

真诚的诗歌往往来自童年记忆。武自然小时候也有自己的童话世界,是那样鲜活,是那样富有童真、童趣。然而,这一童话世界后来在现实面前被毁掉了,所以他才流着泪,大声地喊:“妈妈,/我的小木屋/──不见了!”

顾城诗歌当中许多意象与表情方式,在武自然的诗歌当中也都出现了。比如顾城有一首诗《小巷》:小巷/又深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武自然也有一首诗《门,没有钥匙》:门,突然全部打开/阳光,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走进来/锈着的锁依然闭着嘴/没有钥匙/只有透明的色彩。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顾城的《小巷》表现的是一种黑暗中的追求、一种彷徨中的寻找,但是又看不到前景。武自然的《门,没有钥匙》则出现了阳光,出现了透明的色彩。这是两个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中的诗人。顾城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武自然是60年代出生。他们中间隔着“文革”,武自然长大的时候已进入历史的新时期,所以他对世界的看法与感受不同于顾城。

顾城说“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彩色的时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是时代给一个幼小的纯洁的心灵的创伤。武自然也写到了“蜡笔”:墙,墙/挡住了早春的阳光/你用蜡笔/画着一个巨大的翅膀/刚画完/就看到了飞翔(《墙与翅膀》)。

在武自然的诗里面,把顾城的灰暗、绝望的那种成分淡化了。在新时期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可以展翅飞翔的机会。像这类意象,受到了顾城的启示,但是和顾城表现得又很不一样。顾城的诗总带有一种幽暗的色彩,而武自然的诗要比顾城明亮得多。

武自然不同于顾城的,还在于顾城总把自己看成长不大的孩子,他的诗重感觉,重意象的鲜明,重想象的奇特。武自然则由于记者的生涯,阅人阅事丰富,他的诗更带有一定的知性色彩,重哲理,重思辨,富有历史的内涵。

比如,武自然有一首诗《门》:在关闭别人的同时/也关闭了自己。全诗就两行,表面写的是门,实际上探讨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关的,还有一首《天地之间》:由于幻想/你到了天上/我很现实/固守在地上/你看我隔着云/我看你/模糊得摇摇晃晃//还是回到能让幻想/开花的大地吧/让云当手绢/擦 *** 的泪水/我的忧伤。这首诗写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隔膜,但也表达了打破这种隔膜,让人与人心灵相互沟通之愿望。

写哲理的诗,由于重在说理,有时难免直白与枯燥。武自然的哲理诗,却可以把哲理的阐述与情感的抒发巧妙地结合起来,如这首《我和你》:左手一招/右手一伸//有门/无门//飘来的云/散去的云//红纱巾是你/我是你系紧的红纱巾。

这里面写了四种意象:手、门、云、红纱巾,暗示的是一种爱的哲学。他用手的动作、门的有无、云的飘来飘去,写出了爱情追求中的迷离、犹疑、痛苦、无奈,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不懈的追求,最终诗人还是系上了作为爱情信物的红纱巾。

武自然的精彩诗篇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了。我觉得在武自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80年代诗人的那种向上的精神状态、那种对新诗思维方式变革的追寻。当然,就诗歌的精神高度与艺术思维的独特性而言,武自然的有些诗作也还是可以做些讨论的。比如说《故乡》这首诗:走遍海角天涯/我都让我的体温/暖着你/你是母亲为我/留下的胎记//走过人生风雨/我都用我的心灵/守着你/你是母亲喂我/成长的谣曲。这首诗中最厉害的一句,就是故乡“是母亲为我留下的胎记”,太好了,这绝对是作者独特的发现。母亲给我们留下的胎记不能被去除,我们的一生就永远伴随着对故乡的思念。这第一节本身就构成很完美的诗了。但作者又添上了第二节,第二节的中心落在“你是母亲喂我/成长的谣曲”,这一表达就太一般化了。而且整个第二节,从结构上、文字上都力求与第一节两两相对,这是一种歌词的写法,而不是新诗的思维。新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精华,只要把你独特发现写出来,如果一句就够了,就不必添第二句,如果不够,还可以就这一点再展开。

我之所以举出《故乡》这首诗做简要点评,是因为武自然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是类似的写法,诗中本来有诗性的核心,却为了形式上的整齐,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反而把诗的韵味冲淡了,这是很可惜的。

(此文系作者在“武自然诗集《自然的诗》研讨会”上所作的发言)

武自然

武自然,著名诗人、记者。祖籍山东,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1983年毕业于赤峰学院中文系,后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新闻系。教学8年,在内蒙古《红山晚报》工作11年,从编辑、记者,到周末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到常务副总编辑,在此期间连续8年获得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还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特等奖,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2003年调入《经济日报》,2003年至2006年5月任《经济日报》驻内蒙古东部记者站副站长(主持工作),2006年6月至今,在《经济日报》驻天津记者站任站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草原》、《黄河》、《山西文学》、《文艺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诗歌五百余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诗集《流泪的红樱桃》。2016年6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新闻作品集《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

更多吴思 作品,吴思评价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