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看到上面的歌词,相信每一位中国人的脑海都会泛起熟悉的旋律。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在坑道中唱起的这首《我的祖国》,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家乡风景的美好回忆,也唱出了新中国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也许每个听歌的人心目中的"一条大河"都不一样,而在写歌的人笔下,"一条大河"最初的创作素材又源自于哪里呢?今天,我们通过一名参加过上甘岭战斗的老兵的回忆录,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1.一名来自广西横县的志愿军卫生员
黄极润,广西省横县良圻乡泗英村人,广西解放前即参加了地下党组织,解放后作为武工队成员,配合 *** 开展了当地的剿匪、反霸斗争。1950年冬天,朝鲜战争爆发,黄极润响应党组织号召参加了志愿军,从广西乘火车到辽宁锦州,又从锦州上火车在夜间通过鸭绿江铁桥,在突击学了3个月的医务知识后,黄极润被分配至一线连队做卫生员,在朝鲜战场参加了多次血与火的战斗。
通过鸭绿江铁桥
1952年10月,黄极润所在连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此次战役他几次经历生死,有一次,他想趁美军高空侦察机还没到达就下山去打水,突然冒出一发烟幕弹,约两分钟后连续几十发炮弹就落在水井的周围。战友们都以为他已伤亡,但敌人第3轮炮击过后,他却突然跃起,跑回了坑道口内。《上甘岭》电影中有个镜头——"一个战士在山下挑水进洞时,水桶被打穿一个洞,水往外流,人却趴进洞口",实际上就取材于黄极润的涉险经历。
上甘岭战斗结束后,黄极润立了"三等功",当时立功授奖团政治处要派人核实情况,团政治处一名叫赵照的同志在找他谈话时,翻开地图让他指出家乡在何处。他说在广西永淳县峦城镇。不过,因为1952年他还在朝鲜时,永淳县就已并入横县,地图上找不到永淳县。但是,峦城镇有一条河叫"郁江",这条河从南宁流到六景镇向南转了一湾直到峦城,又从湾渡村再一湾到高村。郁江离他家有六里路,在地图上也只有一线之宽。在坑道中准备战斗的日日夜夜,他多次与战友们分享了故乡的河流与青山、鲜花与草木,祖国的壮美山河支撑着他们舍生忘死地去战斗。
黄极润家乡郁江地图
2.现实的提炼与艺术的升华
《上甘岭》电影片尾中,连队指导员身负重伤,弥留之际,他回想起了家乡的麦田和亲人,让卫生员王兰唱一首《我的祖国》,当音乐响起,战士们对祖国的思念和保家卫国的无畏精神交织升华,把全片推向了 *** 。
《我的祖国》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作词,其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当年《上甘岭》影片已经拍完,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全剧组每天的花销巨大。因此,导演沙蒙要乔羽快速创作,并要求这首歌能够经久不衰。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词作家、剧作家。
面对沙蒙的催稿,乔羽决定先深入了解当时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战士们所思所想。当时摄制组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性,寻访了许多参与过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老兵,收集了大量参战官兵的文字资料。乔羽从战士们的访谈录入手,反复阅读,结合对上甘岭志愿军老兵的访谈记录与自身经历,冥思苦想十几天终于找到了创作灵感。"一条大河波浪宽",导演沙蒙询问第一句为何不用万里长江或长江万里,乔羽认为战士们思念的每一条河每一条江都是祖国的河流,专指长江不具备普遍性。于是,一首如大江奔流, *** 澎湃、气势磅礴的歌词就这样诞生了。
3.老兵的回忆
老兵黄极润已于1997年11月17日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他去世前几年写了一份回忆录,简单叙述了他作为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
《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中女卫生员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哨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实际上就我的家乡的真实写照。我十多岁时确实常见船夫拉缆和船帆的情景。另一段"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通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也是如此。49、50年我在家酿酒到各村去卖,有一次在大洞村见到凌才贵,我知道他是武工队领导,他却不知道我已参加武工队,还用警惕眼光看了我很久。这是地下工作人员的心态和目光。因我卖过酒、打过土匪,所以歌词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也反映了我当时的真实情况。聪明的电影文学作者根据赵照同志对我的谈话材料,经过修饰编写出《我的祖国》这首既优美又动听又热爱祖国的歌。
谨以此文向在朝鲜战场为国奋战的老兵们致敬,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
老兵不死,人民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