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4年,四川省乐山夹江县顺河乡邮局里收到一封特别的信,信封上写着“四川省乐山夹江县房修公社顺河大队”。
然而邮递员根本找不到这个地址,也找不到收件人“杨远清”。
负责送信的这名邮递员从事邮政工作已经很多年,对附近的地形已经相当熟悉,但却从来没听过房修公社顺河大队这个地方。
在追寻多日无果后,邮递员只能将信件退回处理。
一个前辈邮递员告诉他,夹江县邮局已经出现多次相同的事情了,好像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往这个地方给一个叫“杨远清”的人寄信。
然而,谁也不知道,房修公社顺河大队到底在哪,又是谁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往这里寄来信件?
神秘的信件
顺河乡不大,这封无人认领的邮件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庄,大家纷纷猜测这封信的来历。
有人猜想收信人应当已经不再人世,寄信的人并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才会锲而不舍地往这里寄信;有人说,寄信人写错了地址,才会导致邮递员根本无法将它准确送达;还有的人认为,这封信是某人的恶作剧……
一时间,关于这封神秘邮件的传言越来越多,人们都无法确定这封信的真实来历。
负责送信的邮递员决定将顺河乡收到神秘信件的事情报告给乡 *** 的工作人员,他们希望能从乡 *** 那里获得帮助。
当地 *** 部门非常重视邮递员反应的情况,他们立即联系了夹江县的记者刘佳,希望能通过媒体的力量解开这封神秘邮件背后的秘密。
刘佳在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决定从寄件人开始寻找。
他看到信封上提供的地址:云南省临沧市茅孔镇半个山头村,于是决定联系云南省的同行,让当地的记者帮忙寻找寄件人的下落。
云南方面的记者根据刘佳提供的信息来到了临沧市茅孔镇的半个山头村,很快就找到了寄件人杨友富,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了。
记者将四川发生的事情讲给杨友富听。
杨友富在听完后立即承认了自己就是寄件人,并且告诉了记者自己和这封信的故事。
那是七十多年前,抗日战争期间,家住乐山夹江县的杨友富积极投身部队,保家卫国。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身上还留下了伤疤。
1942年,杨友富抛下妻子和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跟随部队辗转到云南耿马和日军作战。他本来以为出去两三年就会回家,没想到战况危急,他一走就是七十多年,与老家的妻儿再没见过一次面。
在战争年代,信息不发达,生离死别成为常态,杨友富不确定老家的妻儿是否能活下来,他就在云南生活了下去,几年后在当地又重新结婚生子。
虽然已经重新组织家庭,但杨友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乐山的亲人。
战争胜利后,他开始按照记忆中的地址联系妻儿。
终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杨友富如愿以偿地和自己的儿子杨远清取得了联系,他在信中得知,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女,做了父亲。
杨友富听说自己已经当爷爷了,十分高兴,就立即给远在四川的孙女寄去了一双婴儿鞋,儿子杨远清也将当地特产的镰刀寄给了云南的杨友富当做回礼。
重新联系上的杨友富父子就这样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杨友富非常希望能够与自己的儿子见上一面,但杨远清却对此持保留态度,不愿见面。
在杨远清看来,杨友富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他当年抛下不满一岁的自己出去,这么多年音信全无,等到再联系上的时候,却已经在异乡组建了新的家庭。
虽然他能理解杨友富当时的无奈,但他无法原谅父亲对自己的母亲所造成的伤害。
在知道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后,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杨远清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无法原谅父亲给自己母亲带来的伤害。
杨远清唯一能想到的“报复”就是不与父亲见面。
七十年代,杨远清的家乡更改了名字,杨远清并没有将此事告诉远在云南的杨友富,两人就此失去了联系。
不知情的杨友富继续按照记忆中的地址给儿子写信,一直写了几十年,也因此让夹江县顺和乡出现了送不到的邮件的传说。
漫漫寻亲路
杨友富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虽然他自七十年代后就再也无法收到杨远清的消息,但还是坚持给原地址写信。
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自己能和杨远清见上一面。
杨友富在云南的家人很理解他的心情,他们对杨友富寻亲的做法表示了支持。
由于一直联系不到杨远清,杨友富一家决定向当地的寻亲志愿者求助。
志愿者在了解到杨友富的诉求后,决定用互联网帮助他寻亲。
2014年,云南志愿者武思琪将抗日战争老兵杨友富寻找失散七十二年儿子的故事发布到微博上,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为杨友富寻亲。
此事发布后,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人们纷纷致敬抗日老兵,并积极主动地在互联网上为杨友富提供线索。
几乎在云南志愿者出动的同一时间,乐山夹江县的记者们也展开了调查那封神秘邮件的行动。
他们与云南的志愿者取得了联系,两队人马在交换信息后认为四川省乐山夹江镇顺河乡龙兴村就是杨友富老人所写的那个“房修公社顺河大队”。
“房修公社”这个名字应该是特殊年代所取的,等那个年代过去了,那里就改了新的名字。
志愿者、记者和杨友富的孙子等人马不停蹄奔赴乐山顺河乡龙兴村。
龙兴村并不大,人们本以为能很快找到杨远清,但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龙兴村的村民却表示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叫杨远清的人。
线索难道就此断了吗?
前来寻亲的人没有气馁,他们将杨友富和杨远清的故事讲给村民们听,问他们是否知道和故事中的杨远清有相似经历的人。
等他们讲完故事,马上就有人反应了过来,他们告诉记者,村子里的确是有这么一个人,但他的名字不叫杨远清,而应该叫杨云清。
“杨远清”?“杨云清”?
就在大家对这个线索感到犹豫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杨友富老人离家已经七十多年了,他对儿子的记忆还停留在七十年前,这么长的时间,老人难免会有记忆偏差。
有了这个猜想,记者决定不纠结于“远”、“云”之差,他们决定去拜访一下杨云清老人。
等到见到杨云清,所有人的疑虑都打消了,因为杨云清和四川的杨友富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记者将杨友富的故事讲给杨远清听,很快就得到了老人的回应,说自己的确就是杨友富失散多年的儿子。
他的父亲离家已经七十多年,很多细节记不大清,的确是在信中把自己名字中的“云”写作“远”。
在了解到杨友富想和自己见上一面后,杨云清有些纠结。
他坦然,自己一方面对父亲当年抛下自己和母亲重新组建家庭心怀怨恨,另一方面又实在惦念父子亲情。
在他犹豫之时,杨友富的孙子上前劝说。
他称杨云清为“大伯”,给他讲述了杨友富对他的思念。
后辈满满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杨云清,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消弭了杨云清心中的仇恨。
在众人的劝说下,杨云清终于决定放下怨恨,前往云南去见自己的亲生父亲。
72年回家路
2014年5月,杨云清在自己儿子的陪同下动身前往云南。
经过几番周折,杨云清终于在13日凌晨到达杨友富的家中。
九十多岁的杨友富破例没有早睡,他想要在第一时间见到自己阔别72年的儿子。
凌晨两点,杨云清在众人的簇拥下出现了,望着来人那张和自己长得极其相似的脸,杨友富在第一时间就能确定哪一个是自己的儿子。
他激动地与杨云清相认。
杨友富在杨云清的左手中指上找到了一个小伤疤,他还记得这个小伤疤还是七十一年前被镰刀砍伤的。
当他提起这枚伤疤时,众人才知道,杨友富虽然只与杨云清相处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却将这些细节记了一辈子。
杨友富父子团聚的这一幕令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感动。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遗憾。
由于有七十二年的分别,父子两人谁都听不懂对方的口音。
他们一个说四川话,一个说云南话,谁都无法将自己的意思准确传达给对方。
两位老人就靠着打手势和半懂不懂的方言交流。
夜里,杨云清和父亲杨友富睡在一起,两人用带有隔阂的语言彻夜长谈。
杨友富的儿孙们非常欢迎杨云清这位远道而来的亲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好好招待杨云清。
杨友富在云南一共有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儿孙们加在一起一共有五十人之多。
五十多人聚在一起,将杨友富的家挤得满满当当,众人在家中大摆宴席,就为了招待杨云清。
杨云清一共在杨友富家中呆了三天,他就动身返回四川。
云南的亲人一再挽留杨云清,但他说自己无法放下家中的农活,还是要回去照看家业。
就这样,杨云清踏上了返乡的路。
杨友富虽然也舍不得,但他对儿子的决定表示了理解。
临走前,杨云清和云南的杨友富一家照了一张大合影,这张合影被杨友富珍藏,以后再想念大儿子,就会看这张照片。
这次见面了却了杨友富七十二年的心结,他以后再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了。
杨友富希望以后和杨云清保持联系,最好每年都能见上一面。
他已经九十六岁了,儿子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都不知道还能再见上几面。只能寄希望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能慰藉这对父子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