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董海英(右二)和区科协主席杨金华(左一)在种植户蔬菜大棚了解辣椒生长和销售情况。
栉风沐雨田间成课堂
寒来暑往地头为农忙“姐,您在哪儿?有空没?不知道咋回事,这几天豆角长了可多虫,快急死我了。”“先别慌,我这就过去”。8月28日上午10时多,开封市祥符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董海英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突然接到村民董圆圆的求救电话。“33年来,类似这种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在去董圆圆蔬菜大棚的路上,董海英说。
董圆圆夫妻是董海英的技术帮扶对象,“搞的设施拱棚种植,由我来做技术服务,交往时间长了,我和圆圆就像亲姊妹俩儿。”董海英自豪地对记者说。
驱车半个多小时,董海英来到董园园的蔬菜大棚,下车没来得及喝口水,她就和董圆圆几个人进入蔬菜大棚察看情况。此时,外边温度为30℃以上,大棚内温度为40℃以上,记者热得受不了,可董海英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
董海英仔细察看豆角长势后说:“这是零星豇豆灰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要及时摘掉病叶放到塑料袋里,带到棚外,把病叶烧掉或深埋。然后喷药预防,可选用50%速可灵或50%扑海因等,7~10天喷一次,看天气情况、浇水情况,连喷2次,豆角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另外,遇到蓟马、豆荚螟、白粉虱等,棚内最好悬挂黄色、蓝 *** 虫板,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董海英又交代道。
“出校门进农门三十载,锻炼成永久牌农技人,栉风沐雨田间成课堂,寒来暑往地头为农忙,心定实干勤耕耘,情寄粮丰瓜果香。”这是董海英荣获“2017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对她把青春献给农业、把智慧献给农业技术推广的极大肯定和褒扬。多年来,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应用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谱写了一心为农、赤诚爱农、科技兴农的生动诗篇。
“七步走“快推模式
鼓起农民钱袋子农业生产需要啥董海英就推广啥,农民需要啥她就推广啥,并且还想办法“成套打捆”推广。为了让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并发挥作用,董海英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学习、借鉴、试验、示范、推广、跟进、配套”七步走快推模式,积极主动和科研院所、企业、农资经销商、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地能手等密切沟通联系,积极引进并克服各种困难去试验示范推广。
为了解决地膜大蒜杂草防除问题,她曾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公共汽车到百里之外购买新型除草剂。农民有疑虑不敢用,她便在婆婆家的蒜地里反复进行药效、药量试验,然后邀请蒜农去看,当年便推广100余亩,次年应用面积在2000余亩。
祥符区农业发展中心的焦焕立给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30多年来,董海英累计引进推广推介新品种、新农药、新型肥料100余种,摸索创新推广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模式(技术)20余个,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000万亩次,产量、商品率、品质、效益明显提升。
董海英看到刘见明今年种的桃子长的喜欢人
当好农业科学生产的
“医生”和“保姆”为了解小麦生长态势,董海英在家里的小花坛里种植小麦,早上起床、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小麦变化。为了观察蜗牛对玉米的危害,她在三伏天里,从早到晚,连续几天蹲在玉米地里,观察蜗牛如何从地上爬到玉米秆上,看蜗牛如何刮食、如何休息……一观察就是几个小时。热得狠了,出来透透风,然后再回去,直到弄明白蜗牛对玉米的危害情况。为了观察大蒜地蛆的发生、发展、危害规律,从11月到次年大蒜收获,她经常到地里,将被危害的大蒜植株捏在手心里、放到眼前仔细观察。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她掌握了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成了一名合格的庄稼“医生”和“保姆”。
董海英常说:“农作物不能逆生长,农业生产无小事,农业生产不能复制。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要懂许多东西,必须到田间‘把脉问诊’,必须能及时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时刻把握农作物苗情、墒情、病虫草情,及时制定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应急性、警示性管理技术,并通过各种途径让农民知晓。有时甚至到了“傻”的地步,越是酷暑严寒,越是刮风下雨,她往地里跑得越起劲。
2015年冬季一天夜里,天降大雪,第二天一早董海英就深入祥符区日光温室集中产区调查指导,天黑了才踏上回家的路。乡间公路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一走一滑。有人问她怎么那么胆大,就不怕出事,她咧嘴笑笑,说当时就想着大棚里的蔬菜了。为了了解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节节麦等病虫草害对小麦的危害,她从秋到冬,从冬到春,连续多年进行系统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农民科学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农民的需要就是命令”,只要有农民打电话咨询问题,董海英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有时电话里说不清楚,她就在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面对面指导。为了方便乡亲们,快速释疑解难助推技术落地,她在技术指导中摸索出“互联网+远程把脉问诊开方+调查+田间面对面释疑解难+短信平台、微信 *** 流+信息共享”技术指导方式,把信息与生产指导有机融合,效果明显。以前不爱手机的她也“玩”起了微信,一句句温馨的提示、建议,温暖了乡亲们的心。仅此每年累计挽回自然灾害、病虫害损失1亿元以上,实现增收1.6亿元以上。在今年春季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她的线上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董海英仔细查看豆角长势和病虫害
善学善为
成为农民贴心人董海英毕业参加工作的33年里,每天都坚持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学中干、干中学。她原本说话轻声细语,但为了方便在村里、田间地头的培训,便使劲儿地提高音量,起初说话声音经常嘶哑,慢慢嗓门“亮”了起来。为了让培训直观、生动,乡亲们易于接受,她专门学习PPT制作,白天工作,晚上回家挑灯学习。
2002年“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伊始,董海英负责主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累计编写地方标准、实施细则18个,实现全区零的突破。为了帮助农民架起优质优价的桥梁,她自己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帮乡亲们联系客户卖辣椒、韭菜、西瓜、番茄、桃……乡亲们夸奖她“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营销技巧,真是农民的贴心人”。
记者跟随董海英来到万隆乡金箔杨村脱贫户刘见明的志气桃园里,只见桃树上挂满了用袋子包好的桃子。刘见明告诉记者:“俺这4亩桃子长得好,多亏董技术员指导得好。俺按她说的把牛粪做肥料,长的桃子又大又甜,不愁卖。你看,树上这桃子准备到中秋节前采摘,估计能卖个好价钱。”
不负韶华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祥符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建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1987年6月底,董海英从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专业毕业,柔柔弱弱、说话轻声细语,在众人‘能行么’的质疑声中走进了我们局的大门。从那起,祥符区农业战线多了一名‘永久牌’农技员。她把农技推广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倾情而为,工作日程里没有上班和下班、白天和黑夜、工作日和休息日、家里和单位之分。她用33年的勤奋、执着、担当、奉献,一步一步将自己磨炼成众人眼中‘真行’的专技三级岗位农技员。33年如一日,传播农业知识,宣传三农政策,助力产业发展,被农民称为‘庄稼好医生’‘农民贴心人’‘生产难题灭火器’‘脱贫致富助跑人’‘科技蒲公英’,为祥符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扛起粮食安全重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各方认可、好评,她是我们局的功臣,也是我们局的光荣和骄傲!”
“田间地头就是我的主战场。只要农民需要我,我愿意永远干下去。”董海英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传胜 王四典 文/图)
编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河南省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积极投身创新发展主战场,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实干实绩彰显了崭新形象。
为了贯彻落实 *** 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在全省科技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河南省科协在河南科技报推出《决胜全面小康的河南科技工作者》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省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顽强拼搏、集智攻关、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和宝贵精神。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