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半月谈丨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半月谈丨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半月谈丨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

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

半月谈记者 蔡馨逸

“背靠那黄河呦面朝着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山曲儿好比那没梁子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在湛蓝的天空下,高高的山峁上,一曲陕北民歌划破天际,嘹亮而悠长。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核心,沟壑纵横、水土贫瘠,当地人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心中的苦乐和爱憎。随着时间推移,陕北民歌成为当地群众的生活写照和时间史诗,也是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段段高亢婉转的唱腔,一句句质朴热情的唱词,陕北民歌这一诞生于黄土地上的天籁之音,不断迸发新活力,唱出新情感。

自由的歌声,精神的写照

民歌流传非常久远,作为一种口头文化,甚至远早于文字,而有文字的记载也可以上溯至周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豳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间歌乐。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陕北人用高昂婉转的曲调叙述生活、抒 *** 感、描摹精神世界。号子、信天游、酸曲和小调等陕北民歌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

“小时候,陕北民歌就飘荡在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长辈们干农活唱、洗衣做饭也唱,把挖菜、打工、拉船一类的劳动场景,拉羊敬神、打麦子蒸馍等地方风俗,甚至冰河开化、桃红柳绿,都唱在歌里。”延安市安塞区第一小学音乐教师张玉龙说,“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了唱民歌。”

歌手胡俊成在陕北民歌博物馆为观众表演陕北民歌。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在陕西关中地区长大的王园园看来,陕北民歌的魅力在于浓烈质朴的情感。7年前,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王园园刚一接触陕北民歌,便立刻爱上了。

“细听民歌,就仿佛走进了陕北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其中的情歌,赤诚、奔放、感人。”说着,王园园唱了起来,“想你想你真想你,三天没吃半碗米,半碗黑豆半碗米,端起个碗来就想起你……”

延安市民协常务副主席殷宇鹏说,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铸就了陕北人粗犷淳朴的性格,因而陕北民歌曲调高亢嘹亮,歌词质朴直白,演唱随心随性,是音乐、方言和陕北人性情的和谐统一。

流淌的音符,音乐的史诗

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多视角、多方位展现陕北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真正把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研究,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当时,延安鲁艺的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延安、榆林等地,系统收集整理了大量当地民歌,诞生了一大批传唱至今的经典作品。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1943年,“鲁艺秧歌队”在陕北佳县巡回演出时,偶然听到这动人的曲调,立刻被吸引。它的演唱者,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农民——李有源。

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忽见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是最好不过的。”有了这个想法,李有源随即套用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并重新填词后哼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

据安塞当地文化学者考证,《骑白马》的前歌是《麻油灯》,唱的是“麻油灯、亮晶晶,芝麻油、白菜心。红豆角角双抽筋,谁也不能卖良心”;到了民族危亡之际,陕北人奋起抗日,改编成《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就顾不上”;再到李有源唱出了边区群众对中国 *** 的深情,后经过鲁艺人不断地整理、完善和提升,成为人们现在熟悉的《东方红》。

相同的曲调,唱词随时事而变,讲述不同的故事,陕北民歌是音符流淌的历史。进入新时代,《再唱山丹丹》《爱陕北》等新编曲目歌颂着陕北人的新生活。“过去陕北民歌里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而如今我们唱‘我的家乡变了样,美滋滋的光景, *** 辣地唱’。歌词由悲苦到欢欣,展现的是时代的变化。”殷宇鹏说。

青春的脉动,时代的新声

过去当地人在黄土高原上引吭高歌,现在随着经典流传和新生代歌手在电视上亮相,陕北民歌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吸引众多年轻歌手加入。

陕北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宁唱着民歌登上了国内多个省市的舞台,并走出国门,为多国观众带去来自黄土地的歌声。据他观察,如今的陕北民歌歌手“年轻且专业”。“老一辈陕北民歌歌手多是原生态唱法,而年轻歌手大多数经过专业发声和表演训练,唱腔更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喜好。”

2022年,王园园如愿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班。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不断深入黄土高原,收集、整理曲谱,录制民间艺人的歌声。同时,学校连续多年招收陕北民歌演唱专业本科生,为地方特色音乐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作为黄土地上的文化名片,陕北民歌如今有了多元广泛的运用。在话剧《平凡的世界》中,百转千回的陕北民歌将观众思绪带到苍茫的黄土高原;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黄河歌谣》用原汁原味的歌谣讲述黄土地上的故事;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传统演唱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方式,让观众感受陕北民歌的新魅力…… 在被国家授予“民歌之乡”的延安市安塞区,自2002年起,就把陕北民歌课程开进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戴上了那个铃子哟,哇哇儿得的那个声……”在安塞区第一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学生们在张玉龙的引导下学唱陕北民歌《赶牲灵》。稚嫩的童声飘出窗外,飞向未来。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2期)

更多半月谈丨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