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题图:李樯 油画作品《故园图》 布面油画 120×90cm
文 冯志莲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歌海中的一湾流水,黄土高原那纵横起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到处回荡着信天游,宛若一簇簇、一朵朵盛开的山丹丹花,挺拔多姿,绚丽夺目,构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色彩。脍炙人口的《兰花花》,一唱就是上百年。更有特色的是以《兰花花》为代表的众多以女性为核心的歌曲,形成了陕北民歌中一个女性世界的歌圈。在这个歌圈中,充分描绘、抒表、揭示了陕北女性的人生。一位叫刘经庵的作家曾著一本书,名叫《歌谣与妇女》,其中说道:“民歌是女人的文学与女人的问题”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世界,也正是阐述了这一观点。
一、女性与爱情
自古以来,爱情生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主题的核心是女性。女性总是把爱情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将自己的幸福与真诚的爱情连系一处。可是,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系统治占主要地位。旧时代的女性与男性,从幼小生命哇哇落地开始,就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说孩童时的女性还可以和男孩子一同玩耍,而到了七、八岁以后,就被严加管教起来。她们不能和男孩子接触;到了青春少女的时候,爱情对她们来说,只能被认为是一种“非分之想”。但是,陕北民歌就完全站在女性一边,把爱情作为重要的题材内容,把女性们对爱情的所谓“非分之想”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与旧社会的社会现实形成一个极大的反差现象。
从陕北民歌的歌例中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类形态。
1、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抒表爱情
这类歌曲,大多都产生在山野风格的高腔山歌《信天游》里。如《两把扇子》:
“一把扇子二面花,小郎爱我我爱他。
小郎爱我好劳动,我爱小郎做庄稼……”
如:《赶牲灵》
“白脖子的那哈巴,朝南的那个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
以上二例,都是在山野中演唱的上、下两句体的信天游。从歌曲词句的内容上看,二位女性都是勤劳、善良、纯朴的山村劳动妇女形象。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泼辣,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唱,即“小郎爱我我爱他”;爱什么就唱什么,即“爱好劳动,做庄稼”;内心执着,期盼赶牲灵的哥哥早日回来;对爱情爱的如火如痴,等等。随着《信天游》那简单而粗犷的音乐旋律,表现出陕北劳动女性对爱情的质朴追求与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
2、比较细腻、委婉的叙述爱情
小调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体裁,它同《信天游》有着不同的风格。一些典型的叙述性比较强的小调,如《走西口》《五哥放羊》,都是表现女性对心上人的细腻爱情。
如:《走西口》
“哥哥走西口,妹妹犯了愁,
提起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
哥哥走西口,妹妹送你走,
手把手儿送出大门口;
送出大门口,妹妹不丢手,
有两句知心话,哥哥你要记心头”。
《走西口》是陕北民歌中著名的小调。在旧时代,由于生活所迫,一些年青的男性,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谋生,或者当脚夫,一去就是二、三年。这就造成了许多夫妻的离别。年轻的女性们一想到分别几年的相思和苦衷,更加难舍难分心上人,因此《走西口》也就被唱出来了。在《走西口》中,女性把内心的情感,层层递进的表现出来,从“不丢手”唱到“哥哥你走路走大路”、“坐船你要坐船后”等等细腻的话语,千叮咛,万嘱咐,把陕北女性那种温柔、体贴和对爱情的忠贞情感完全叙述出来。
如:《五哥放羊》
“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挂在大门外,单等我五哥上工来。
九月里,秋风凉,五哥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小袄袄,改一改领袖你里边穿上。
十二月里一年满,五哥他放羊回了家园,
有朝一日天睁眼,我与我五哥把婚完”。
《五哥放羊》中的女性,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为歌词内容的穿针引线,委婉地唱出了自己对五哥的爱情。善良的女性,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相依为命的爱情;她关心五哥的一举一动,关怀五哥的生活,时时惦记五哥的冷与暖,盼望有一天能与五哥结成伴侣。通过这首民歌,揭示了陕北女性纯洁的爱情心理和善良的思想品德,这也正是陕北女性对爱情追求的真谛。
二、女性与社会环境
常言道: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传统的陕北民歌所表现的女性(在红军进入陕北之前)一般都是旧社会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妇女形象。这是因为,旧中国是一个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劳动阶层的妇女,在封建礼教及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既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又没有文化学习的权利,她们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统治,地位处在最底层。女性被歧视和欺虐,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些民歌中的作者的自身经历,就是民歌作品中的歌词内容,它包含着这一时期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事件。
陕北民歌中有一首名叫《媳妇受折磨》,歌词内容如下:
“太阳出来照山坡,有一个媳妇受折磨;
不怨哥来不怨嫂,只怨二老事做错;
三十两银子卖了我,不卖平川卖山坡;
早起担水二十担,夜晚纺线三更天;
青石板炕来冷被子盖,冻的妹妹睡不着;
公公过来踢两脚,婆婆过来扭耳朵;
这一个媳妇受折磨,宁愿死来不愿活”。
歌中,一个好端端的女孩,被当做商品卖到了夫家,到了夫家,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生活中的衣食温暖;在这种精神折磨的环境中,还要受公公、婆婆的虐待;她无法再生活下去,唱出了“宁愿死来不愿活”的呼喊声。
通过这首陕北民歌,深深地揭露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群体,是在一种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尽管她们挣扎自己命运中的不幸,但她们还是冲不出封建社会的苦难牢笼。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了陕北,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的开展,陕北女性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参加了革命,学文化,搞生产,参加抗日,在后方做支前工作。就在这一时期,陕北女性把爱情、革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很多激奋人心的革命民歌来。
如:《哥哥扛钢枪》
“上河里浮鹅下河里鸭,哥哥打仗妹在家,
你当了红军我劳动,革命成功再回家。”
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你当红军我劳动,
咱二人一心一意闹革命”。
以上二例,可以说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妇女被解放出来,当了家,做了主人,女性再不受欺压。她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了真正的爱情生活,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受。应该说,社会环境的改变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陕北民歌中的女性,歌与现实生活是一致的。
三、道德观念与女性
道德观念与人类进步和文明息息相关,一个社会就会产生、形成服从这个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道德观念。它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受到约束。我国封建制度下的旧的道德观念,完全是站在封建主义立场上对女性实行着以封建政权、族权、神权的统治,还要受男尊女卑的夫权支配。要求女性要恪守贞操,忠于丈夫,忍受生命中的一切不幸。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稍有偏离那些封建的道德观念,就要招来非议。
有一首陕北民歌名叫《打伙计》,描绘了年轻貌美的主人公贵姐,14岁结婚,15岁守寡,由于生活所迫,她选择了“打伙计”的生活,歌中唱道:
“头一个打伙计……打了三年整。
二一个打伙计……打了四年整。
三一个打伙计,打的李德才,
半年打的好人情,一走再没回……”
由于贵姐“打伙计”,歌中另一人物小舆郎插唱道:“你二人打伙计,做事不正经”。提到“不正经”,实质是对贵姐行为的一种指责。但此歌的立场是鲜明的,它赞扬贵姐能够冲破封建的道德观念,摆脱为丈夫终身守寡的不合理现象,大胆地去寻找男人,追求幸福婚姻。为了生活,她曾一个一个地去爱,然而男人又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她。虽然谈不上是对她的抛弃,但那些男人毕竟都一个一个地走了。贵姐渴望她爱的人能留下来,能与她白头偕老,成为终身伴侣,可是她的婚姻是失败的。这首民歌中的女性,敢于打破封建的道德观念,敢于去“打伙计”,不怕别人说三道四的行为正是陕北民歌中女性对旧式道德观念的冲破。这种新的道德观念的建立,有着进步的意义。
例如:还有一位陕北女性的自身经历,也是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她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其母先后嫁过三次,在她三岁时,她的第三个父亲将其作为赌金输了出去;十三、四岁时,赢家来娶了她。十六七岁时,她常常在做饭或纺线时编唱“信天游”来自己唱,或者与同村妇女一同编唱。她是这样要求婚姻自由的:
“杜梨树开白花,至死还要说离婚的话。
老麻子开花结疙瘩,改朝换世寻好汉”。
由于当时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使歌者无法摆脱买卖婚姻的魔掌。把女人作为物品, *** 于 *** ,给女性带来一生的不幸。她不甘心于这种命运,要寻找真正的婚姻幸福,想摆脱黑暗的封建道德观念,所以唱出了“改朝换世寻好汉”的渴望,也表现了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恨。
四、女性与叛逆
陕北民歌《兰花花》,原是一首信天游,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音乐改编,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佳作。人们对《兰花花》百听不厌,百听不烦。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首民歌,它是经过时代考验的一颗明珠。《兰花花》歌词如下:
“青线线兰线线,兰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常在一搭”。
《兰花花》这首民歌,它虽然产生在旧时代,但它的立场完全站在以“兰花花”为代表的劳动女性一边,热情地塑造了她们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勇敢地冲破封建牢笼,不怕牺牲,敢于反叛的进步女性的高大形象。
兰花花的遭遇,也正是旧时代中国千百万女性的遭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千百万个兰花花送进了火坑。甚至有的小女孩,六、七岁上就被卖掉去做童养媳。中国妇女,在黑暗的封建势力统治下,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但就在这暗无天日的时代《兰花花》却唱了出来,这是陕北女性共同的呼喊声,也是中国广大女性的呼喊声。正如歌中唱的:“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冒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兰花花,她要造反,要反抗,为了争取自由的婚姻,冒着性命的危险,哪怕是死是活。兰花花是一位具有理想、忠实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卓越女性。她将自己的情哥哥视为理想的化身;她将没有感情的婚姻视为爱情的毁灭;她对封建社会造成的悲剧深恶痛绝;她所憧憬的幸福生活令其抛弃理智与道义而勇敢地追求,这正是平凡女性的不凡之处。这首民歌之所以流传广泛,经久不衰,其中除对女性的赞美是其缘由之一外,也是对封建社会成千上万个女性的社会悲剧的缩影。
说到此,可看出,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是女性被压迫的历史。我庆幸封建社会的制度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再不是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而传统的陕北民歌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就象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不得不思考它的价值,由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因而鲜明的突出了可感性和动人性;由于它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揭露了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意识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冯志莲,198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同时就读音乐学与民族声乐演唱双专业研究生课程。2001年在北京和沈阳举办了两场以“传统经典声乐曲目”为主题的独唱音乐会。讲授的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学文献与写作》《民歌、曲艺、戏曲》《民间风格演唱》等。主要成果有:《民歌新论》(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演唱专辑《唱秧歌——民歌教学范唱与伴奏》(200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产品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东北民歌巡礼》(2004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撰写“东北小调的艺术特征”,并演唱部分小调曲目)。发表的论文有《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腔词解析》《陕北民歌与女性》《评剧与北方民歌》《关东“民香”的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民歌课的教学与方法》等。
▲题图:李樯 油画作品《故园图》 布面油画 120×90cm
文 冯志莲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歌海中的一湾流水,黄土高原那纵横起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到处回荡着信天游,宛若一簇簇、一朵朵盛开的山丹丹花,挺拔多姿,绚丽夺目,构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色彩。脍炙人口的《兰花花》,一唱就是上百年。更有特色的是以《兰花花》为代表的众多以女性为核心的歌曲,形成了陕北民歌中一个女性世界的歌圈。在这个歌圈中,充分描绘、抒表、揭示了陕北女性的人生。一位叫刘经庵的作家曾著一本书,名叫《歌谣与妇女》,其中说道:“民歌是女人的文学与女人的问题”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世界,也正是阐述了这一观点。
一、女性与爱情
自古以来,爱情生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主题的核心是女性。女性总是把爱情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将自己的幸福与真诚的爱情连系一处。可是,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系统治占主要地位。旧时代的女性与男性,从幼小生命哇哇落地开始,就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说孩童时的女性还可以和男孩子一同玩耍,而到了七、八岁以后,就被严加管教起来。她们不能和男孩子接触;到了青春少女的时候,爱情对她们来说,只能被认为是一种“非分之想”。但是,陕北民歌就完全站在女性一边,把爱情作为重要的题材内容,把女性们对爱情的所谓“非分之想”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与旧社会的社会现实形成一个极大的反差现象。
从陕北民歌的歌例中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类形态。
1、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抒表爱情
这类歌曲,大多都产生在山野风格的高腔山歌《信天游》里。如《两把扇子》:
“一把扇子二面花,小郎爱我我爱他。
小郎爱我好劳动,我爱小郎做庄稼……”
如:《赶牲灵》
“白脖子的那哈巴,朝南的那个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
▲
白秉权:《赶牲灵》
以上二例,都是在山野中演唱的上、下两句体的信天游。从歌曲词句的内容上看,二位女性都是勤劳、善良、纯朴的山村劳动妇女形象。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泼辣,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唱,即“小郎爱我我爱他”;爱什么就唱什么,即“爱好劳动,做庄稼”;内心执着,期盼赶牲灵的哥哥早日回来;对爱情爱的如火如痴,等等。随着《信天游》那简单而粗犷的音乐旋律,表现出陕北劳动女性对爱情的质朴追求与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
2、比较细腻、委婉的叙述爱情
小调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体裁,它同《信天游》有着不同的风格。一些典型的叙述性比较强的小调,如《走西口》《五哥放羊》,都是表现女性对心上人的细腻爱情。
如:《走西口》
“哥哥走西口,妹妹犯了愁,
提起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
哥哥走西口,妹妹送你走,
手把手儿送出大门口;
送出大门口,妹妹不丢手,
有两句知心话,哥哥你要记心头”。
《走西口》是陕北民歌中著名的小调。在旧时代,由于生活所迫,一些年青的男性,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谋生,或者当脚夫,一去就是二、三年。这就造成了许多夫妻的离别。年轻的女性们一想到分别几年的相思和苦衷,更加难舍难分心上人,因此《走西口》也就被唱出来了。在《走西口》中,女性把内心的情感,层层递进的表现出来,从“不丢手”唱到“哥哥你走路走大路”、“坐船你要坐船后”等等细腻的话语,千叮咛,万嘱咐,把陕北女性那种温柔、体贴和对爱情的忠贞情感完全叙述出来。
如:《五哥放羊》
“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挂在大门外,单等我五哥上工来。
九月里,秋风凉,五哥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小袄袄,改一改领袖你里边穿上。
十二月里一年满,五哥他放羊回了家园,
有朝一日天睁眼,我与我五哥把婚完”。
《五哥放羊》中的女性,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为歌词内容的穿针引线,委婉地唱出了自己对五哥的爱情。善良的女性,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相依为命的爱情;她关心五哥的一举一动,关怀五哥的生活,时时惦记五哥的冷与暖,盼望有一天能与五哥结成伴侣。通过这首民歌,揭示了陕北女性纯洁的爱情心理和善良的思想品德,这也正是陕北女性对爱情追求的真谛。
二、女性与社会环境
常言道: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传统的陕北民歌所表现的女性(在红军进入陕北之前)一般都是旧社会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妇女形象。这是因为,旧中国是一个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劳动阶层的妇女,在封建礼教及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既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又没有文化学习的权利,她们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统治,地位处在最底层。女性被歧视和欺虐,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些民歌中的作者的自身经历,就是民歌作品中的歌词内容,它包含着这一时期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事件。
陕北民歌中有一首名叫《媳妇受折磨》,歌词内容如下:
“太阳出来照山坡,有一个媳妇受折磨;
不怨哥来不怨嫂,只怨二老事做错;
三十两银子卖了我,不卖平川卖山坡;
早起担水二十担,夜晚纺线三更天;
青石板炕来冷被子盖,冻的妹妹睡不着;
公公过来踢两脚,婆婆过来扭耳朵;
这一个媳妇受折磨,宁愿死来不愿活”。
歌中,一个好端端的女孩,被当做商品卖到了夫家,到了夫家,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生活中的衣食温暖;在这种精神折磨的环境中,还要受公公、婆婆的虐待;她无法再生活下去,唱出了“宁愿死来不愿活”的呼喊声。
通过这首陕北民歌,深深地揭露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群体,是在一种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尽管她们挣扎自己命运中的不幸,但她们还是冲不出封建社会的苦难牢笼。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了陕北,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的开展,陕北女性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参加了革命,学文化,搞生产,参加抗日,在后方做支前工作。就在这一时期,陕北女性把爱情、革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很多激奋人心的革命民歌来。
如:《哥哥扛钢枪》
“上河里浮鹅下河里鸭,哥哥打仗妹在家,
你当了红军我劳动,革命成功再回家。”
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你当红军我劳动,
咱二人一心一意闹革命”。
以上二例,可以说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妇女被解放出来,当了家,做了主人,女性再不受欺压。她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了真正的爱情生活,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受。应该说,社会环境的改变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陕北民歌中的女性,歌与现实生活是一致的。
三、道德观念与女性
道德观念与人类进步和文明息息相关,一个社会就会产生、形成服从这个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道德观念。它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受到约束。我国封建制度下的旧的道德观念,完全是站在封建主义立场上对女性实行着以封建政权、族权、神权的统治,还要受男尊女卑的夫权支配。要求女性要恪守贞操,忠于丈夫,忍受生命中的一切不幸。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稍有偏离那些封建的道德观念,就要招来非议。
有一首陕北民歌名叫《打伙计》,描绘了年轻貌美的主人公贵姐,14岁结婚,15岁守寡,由于生活所迫,她选择了“打伙计”的生活,歌中唱道:
“头一个打伙计……打了三年整。
二一个打伙计……打了四年整。
三一个打伙计,打的李德才,
半年打的好人情,一走再没回……”
由于贵姐“打伙计”,歌中另一人物小舆郎插唱道:“你二人打伙计,做事不正经”。提到“不正经”,实质是对贵姐行为的一种指责。但此歌的立场是鲜明的,它赞扬贵姐能够冲破封建的道德观念,摆脱为丈夫终身守寡的不合理现象,大胆地去寻找男人,追求幸福婚姻。为了生活,她曾一个一个地去爱,然而男人又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她。虽然谈不上是对她的抛弃,但那些男人毕竟都一个一个地走了。贵姐渴望她爱的人能留下来,能与她白头偕老,成为终身伴侣,可是她的婚姻是失败的。这首民歌中的女性,敢于打破封建的道德观念,敢于去“打伙计”,不怕别人说三道四的行为正是陕北民歌中女性对旧式道德观念的冲破。这种新的道德观念的建立,有着进步的意义。
例如:还有一位陕北女性的自身经历,也是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她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其母先后嫁过三次,在她三岁时,她的第三个父亲将其作为赌金输了出去;十三、四岁时,赢家来娶了她。十六七岁时,她常常在做饭或纺线时编唱“信天游”来自己唱,或者与同村妇女一同编唱。她是这样要求婚姻自由的:
“杜梨树开白花,至死还要说离婚的话。
老麻子开花结疙瘩,改朝换世寻好汉”。
由于当时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使歌者无法摆脱买卖婚姻的魔掌。把女人作为物品, *** 于 *** ,给女性带来一生的不幸。她不甘心于这种命运,要寻找真正的婚姻幸福,想摆脱黑暗的封建道德观念,所以唱出了“改朝换世寻好汉”的渴望,也表现了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恨。
四、女性与叛逆
陕北民歌《兰花花》,原是一首信天游,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音乐改编,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佳作。人们对《兰花花》百听不厌,百听不烦。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首民歌,它是经过时代考验的一颗明珠。《兰花花》歌词如下:
“青线线兰线线,兰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常在一搭”。
《兰花花》这首民歌,它虽然产生在旧时代,但它的立场完全站在以“兰花花”为代表的劳动女性一边,热情地塑造了她们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勇敢地冲破封建牢笼,不怕牺牲,敢于反叛的进步女性的高大形象。
兰花花的遭遇,也正是旧时代中国千百万女性的遭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千百万个兰花花送进了火坑。甚至有的小女孩,六、七岁上就被卖掉去做童养媳。中国妇女,在黑暗的封建势力统治下,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但就在这暗无天日的时代《兰花花》却唱了出来,这是陕北女性共同的呼喊声,也是中国广大女性的呼喊声。正如歌中唱的:“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冒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兰花花,她要造反,要反抗,为了争取自由的婚姻,冒着性命的危险,哪怕是死是活。兰花花是一位具有理想、忠实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卓越女性。她将自己的情哥哥视为理想的化身;她将没有感情的婚姻视为爱情的毁灭;她对封建社会造成的悲剧深恶痛绝;她所憧憬的幸福生活令其抛弃理智与道义而勇敢地追求,这正是平凡女性的不凡之处。这首民歌之所以流传广泛,经久不衰,其中除对女性的赞美是其缘由之一外,也是对封建社会成千上万个女性的社会悲剧的缩影。
说到此,可看出,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是女性被压迫的历史。我庆幸封建社会的制度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再不是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而传统的陕北民歌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就象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不得不思考它的价值,由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因而鲜明的突出了可感性和动人性;由于它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揭露了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意识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
马田子:《女孩担水》
▎冯志莲,198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同时就读音乐学与民族声乐演唱双专业研究生课程。2001年在北京和沈阳举办了两场以“传统经典声乐曲目”为主题的独唱音乐会。讲授的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学文献与写作》《民歌、曲艺、戏曲》《民间风格演唱》等。主要成果有:《民歌新论》(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演唱专辑《唱秧歌——民歌教学范唱与伴奏》(200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产品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东北民歌巡礼》(2004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撰写“东北小调的艺术特征”,并演唱部分小调曲目)。发表的论文有《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腔词解析》《陕北民歌与女性》《评剧与北方民歌》《关东“民香”的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民歌课的教学与方法》等。
▲题图:李樯 油画作品《故园图》 布面油画 120×90cm
文 冯志莲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歌海中的一湾流水,黄土高原那纵横起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到处回荡着信天游,宛若一簇簇、一朵朵盛开的山丹丹花,挺拔多姿,绚丽夺目,构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色彩。脍炙人口的《兰花花》,一唱就是上百年。更有特色的是以《兰花花》为代表的众多以女性为核心的歌曲,形成了陕北民歌中一个女性世界的歌圈。在这个歌圈中,充分描绘、抒表、揭示了陕北女性的人生。一位叫刘经庵的作家曾著一本书,名叫《歌谣与妇女》,其中说道:“民歌是女人的文学与女人的问题”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世界,也正是阐述了这一观点。
一、女性与爱情
自古以来,爱情生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主题的核心是女性。女性总是把爱情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将自己的幸福与真诚的爱情连系一处。可是,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系统治占主要地位。旧时代的女性与男性,从幼小生命哇哇落地开始,就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说孩童时的女性还可以和男孩子一同玩耍,而到了七、八岁以后,就被严加管教起来。她们不能和男孩子接触;到了青春少女的时候,爱情对她们来说,只能被认为是一种“非分之想”。但是,陕北民歌就完全站在女性一边,把爱情作为重要的题材内容,把女性们对爱情的所谓“非分之想”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与旧社会的社会现实形成一个极大的反差现象。
从陕北民歌的歌例中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类形态。
1、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抒表爱情
这类歌曲,大多都产生在山野风格的高腔山歌《信天游》里。如《两把扇子》:
“一把扇子二面花,小郎爱我我爱他。
小郎爱我好劳动,我爱小郎做庄稼……”
如:《赶牲灵》
“白脖子的那哈巴,朝南的那个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
▲
白秉权:《赶牲灵》
以上二例,都是在山野中演唱的上、下两句体的信天游。从歌曲词句的内容上看,二位女性都是勤劳、善良、纯朴的山村劳动妇女形象。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泼辣,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唱,即“小郎爱我我爱他”;爱什么就唱什么,即“爱好劳动,做庄稼”;内心执着,期盼赶牲灵的哥哥早日回来;对爱情爱的如火如痴,等等。随着《信天游》那简单而粗犷的音乐旋律,表现出陕北劳动女性对爱情的质朴追求与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
2、比较细腻、委婉的叙述爱情
小调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体裁,它同《信天游》有着不同的风格。一些典型的叙述性比较强的小调,如《走西口》《五哥放羊》,都是表现女性对心上人的细腻爱情。
如:《走西口》
“哥哥走西口,妹妹犯了愁,
提起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
哥哥走西口,妹妹送你走,
手把手儿送出大门口;
送出大门口,妹妹不丢手,
有两句知心话,哥哥你要记心头”。
《走西口》是陕北民歌中著名的小调。在旧时代,由于生活所迫,一些年青的男性,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谋生,或者当脚夫,一去就是二、三年。这就造成了许多夫妻的离别。年轻的女性们一想到分别几年的相思和苦衷,更加难舍难分心上人,因此《走西口》也就被唱出来了。在《走西口》中,女性把内心的情感,层层递进的表现出来,从“不丢手”唱到“哥哥你走路走大路”、“坐船你要坐船后”等等细腻的话语,千叮咛,万嘱咐,把陕北女性那种温柔、体贴和对爱情的忠贞情感完全叙述出来。
如:《五哥放羊》
“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挂在大门外,单等我五哥上工来。
九月里,秋风凉,五哥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小袄袄,改一改领袖你里边穿上。
十二月里一年满,五哥他放羊回了家园,
有朝一日天睁眼,我与我五哥把婚完”。
《五哥放羊》中的女性,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为歌词内容的穿针引线,委婉地唱出了自己对五哥的爱情。善良的女性,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相依为命的爱情;她关心五哥的一举一动,关怀五哥的生活,时时惦记五哥的冷与暖,盼望有一天能与五哥结成伴侣。通过这首民歌,揭示了陕北女性纯洁的爱情心理和善良的思想品德,这也正是陕北女性对爱情追求的真谛。
二、女性与社会环境
常言道: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传统的陕北民歌所表现的女性(在红军进入陕北之前)一般都是旧社会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妇女形象。这是因为,旧中国是一个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劳动阶层的妇女,在封建礼教及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既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又没有文化学习的权利,她们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统治,地位处在最底层。女性被歧视和欺虐,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些民歌中的作者的自身经历,就是民歌作品中的歌词内容,它包含着这一时期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事件。
陕北民歌中有一首名叫《媳妇受折磨》,歌词内容如下:
“太阳出来照山坡,有一个媳妇受折磨;
不怨哥来不怨嫂,只怨二老事做错;
三十两银子卖了我,不卖平川卖山坡;
早起担水二十担,夜晚纺线三更天;
青石板炕来冷被子盖,冻的妹妹睡不着;
公公过来踢两脚,婆婆过来扭耳朵;
这一个媳妇受折磨,宁愿死来不愿活”。
歌中,一个好端端的女孩,被当做商品卖到了夫家,到了夫家,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生活中的衣食温暖;在这种精神折磨的环境中,还要受公公、婆婆的虐待;她无法再生活下去,唱出了“宁愿死来不愿活”的呼喊声。
通过这首陕北民歌,深深地揭露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群体,是在一种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尽管她们挣扎自己命运中的不幸,但她们还是冲不出封建社会的苦难牢笼。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了陕北,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的开展,陕北女性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参加了革命,学文化,搞生产,参加抗日,在后方做支前工作。就在这一时期,陕北女性把爱情、革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很多激奋人心的革命民歌来。
如:《哥哥扛钢枪》
“上河里浮鹅下河里鸭,哥哥打仗妹在家,
你当了红军我劳动,革命成功再回家。”
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你当红军我劳动,
咱二人一心一意闹革命”。
以上二例,可以说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妇女被解放出来,当了家,做了主人,女性再不受欺压。她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了真正的爱情生活,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受。应该说,社会环境的改变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陕北民歌中的女性,歌与现实生活是一致的。
三、道德观念与女性
道德观念与人类进步和文明息息相关,一个社会就会产生、形成服从这个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道德观念。它使人类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受到约束。我国封建制度下的旧的道德观念,完全是站在封建主义立场上对女性实行着以封建政权、族权、神权的统治,还要受男尊女卑的夫权支配。要求女性要恪守贞操,忠于丈夫,忍受生命中的一切不幸。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稍有偏离那些封建的道德观念,就要招来非议。
有一首陕北民歌名叫《打伙计》,描绘了年轻貌美的主人公贵姐,14岁结婚,15岁守寡,由于生活所迫,她选择了“打伙计”的生活,歌中唱道:
“头一个打伙计……打了三年整。
二一个打伙计……打了四年整。
三一个打伙计,打的李德才,
半年打的好人情,一走再没回……”
由于贵姐“打伙计”,歌中另一人物小舆郎插唱道:“你二人打伙计,做事不正经”。提到“不正经”,实质是对贵姐行为的一种指责。但此歌的立场是鲜明的,它赞扬贵姐能够冲破封建的道德观念,摆脱为丈夫终身守寡的不合理现象,大胆地去寻找男人,追求幸福婚姻。为了生活,她曾一个一个地去爱,然而男人又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她。虽然谈不上是对她的抛弃,但那些男人毕竟都一个一个地走了。贵姐渴望她爱的人能留下来,能与她白头偕老,成为终身伴侣,可是她的婚姻是失败的。这首民歌中的女性,敢于打破封建的道德观念,敢于去“打伙计”,不怕别人说三道四的行为正是陕北民歌中女性对旧式道德观念的冲破。这种新的道德观念的建立,有着进步的意义。
例如:还有一位陕北女性的自身经历,也是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她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其母先后嫁过三次,在她三岁时,她的第三个父亲将其作为赌金输了出去;十三、四岁时,赢家来娶了她。十六七岁时,她常常在做饭或纺线时编唱“信天游”来自己唱,或者与同村妇女一同编唱。她是这样要求婚姻自由的:
“杜梨树开白花,至死还要说离婚的话。
老麻子开花结疙瘩,改朝换世寻好汉”。
由于当时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使歌者无法摆脱买卖婚姻的魔掌。把女人作为物品, *** 于 *** ,给女性带来一生的不幸。她不甘心于这种命运,要寻找真正的婚姻幸福,想摆脱黑暗的封建道德观念,所以唱出了“改朝换世寻好汉”的渴望,也表现了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恨。
四、女性与叛逆
陕北民歌《兰花花》,原是一首信天游,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音乐改编,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佳作。人们对《兰花花》百听不厌,百听不烦。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首民歌,它是经过时代考验的一颗明珠。《兰花花》歌词如下:
“青线线兰线线,兰个英英的采,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常在一搭”。
《兰花花》这首民歌,它虽然产生在旧时代,但它的立场完全站在以“兰花花”为代表的劳动女性一边,热情地塑造了她们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勇敢地冲破封建牢笼,不怕牺牲,敢于反叛的进步女性的高大形象。
兰花花的遭遇,也正是旧时代中国千百万女性的遭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千百万个兰花花送进了火坑。甚至有的小女孩,六、七岁上就被卖掉去做童养媳。中国妇女,在黑暗的封建势力统治下,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但就在这暗无天日的时代《兰花花》却唱了出来,这是陕北女性共同的呼喊声,也是中国广大女性的呼喊声。正如歌中唱的:“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冒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兰花花,她要造反,要反抗,为了争取自由的婚姻,冒着性命的危险,哪怕是死是活。兰花花是一位具有理想、忠实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卓越女性。她将自己的情哥哥视为理想的化身;她将没有感情的婚姻视为爱情的毁灭;她对封建社会造成的悲剧深恶痛绝;她所憧憬的幸福生活令其抛弃理智与道义而勇敢地追求,这正是平凡女性的不凡之处。这首民歌之所以流传广泛,经久不衰,其中除对女性的赞美是其缘由之一外,也是对封建社会成千上万个女性的社会悲剧的缩影。
说到此,可看出,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是女性被压迫的历史。我庆幸封建社会的制度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再不是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而传统的陕北民歌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就象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不得不思考它的价值,由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因而鲜明的突出了可感性和动人性;由于它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揭露了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意识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
马田子:《女孩担水》
▎冯志莲,198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同时就读音乐学与民族声乐演唱双专业研究生课程。2001年在北京和沈阳举办了两场以“传统经典声乐曲目”为主题的独唱音乐会。讲授的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学文献与写作》《民歌、曲艺、戏曲》《民间风格演唱》等。主要成果有:《民歌新论》(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演唱专辑《唱秧歌——民歌教学范唱与伴奏》(200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产品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东北民歌巡礼》(2004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撰写“东北小调的艺术特征”,并演唱部分小调曲目)。发表的论文有《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腔词解析》《陕北民歌与女性》《评剧与北方民歌》《关东“民香”的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民歌课的教学与方法》等。
看更多【陕北民歌-往期内容】
随时免费看更新,请点击下方“订阅”,订阅↓↓↓陕北民歌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