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道德经里的圣人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圣人指的是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道德经里的圣人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圣人指的是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道德经里的圣人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圣人指的是谁)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②,故有功;不自矜(jīn)③,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式: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则。

②伐:夸耀。

③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

④莫:没有谁。

【译文】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老子的“曲则全”告诉世人,天地万物皆生而具足,我们每一个人本身都是生而具足的人,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将生而具足的完整人格活现出来,而有些人却不能活现出来呢?“曲则全”的宇宙法则告诉我们,人类要全然地活出自然自在,曲则全就是白天拥抱黑夜,善良拥抱丑恶,完美拥抱残缺。唯有拥抱对立面,我们才能回归全然的自在与快乐。一个有悟性的人应该善于用豁达、大度、微笑来拥抱委屈、冤枉、磨难,当积极迎接生活的磨练并能经受住这个历练,生命一定是光明的、自在的、流畅的。 从此章中我们悟道:对待事物不但要观照正面,同时还要观照反面,才是“正见”;观照了表象,还要观照本质,才是“觉知”;观照了有,还要观照无,才是“有道”。“直”的真正含义,是透过事物的表象能够看到其本质;透过事物都能够观照到无;透过一个人的行为能观照一个人的范畴;只有通过直,才能觉知“曲则全”的宇宙法则。

池深才能满盈;清空自己,才能让自己能够真正的盈满。想要多满,就要有多深;精深才能博大,博大才能精深。江海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江海擅于处下。江海处下,百川来归;领袖处下,天下英雄竞相追随。 种子破损、消逝,才有花朵的盛开。任何事物,走向破败、腐朽、死亡,才能重新创造、重新孕育,才能迎来新生。死是生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种子。在生活中,促使产生新事物的原因往往是旧事物的不合理性;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更有生命力,往往是在旧事物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少,并不见得是坏事!少,虽然表面上显得贫乏,实际上却充满生机。人往往是在感觉到缺乏的时候,才更加具有不断追求的动力;人往往是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去弥补和提高。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临有限的机会,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做出最佳的选择。 多,表面上显得很充实,但超过一个度,往往是山穷水尽之兆。一旦觉得什么都有了,甚至很多了,反而会被已有的东西桎梏住;桎梏住了,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失去了前进的目标,自然就会感到迷惑了。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所以能明白此篇所展现的宇宙法则,对一个人的发展和处事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网络

更多道德经里的圣人是什么意思(道德经中的圣人指的是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