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每当红歌响起的时候,记忆似乎就被带回革命年代,脑海中浮现陕北民歌中描绘的生动场景。提起陕北民歌,印象中的它是歌唱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军民的鱼水情深;印象中的它是行走在沟壑之间吟唱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象中的它是抒发内心质朴通俗、豪爽直接的不拘一格;印象中的它是陕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是基于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瑰宝。
视频 *** ...
好歌是从人的心里流出来的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民歌前辈们也留给听众数不胜数的经典之作。如《走西口》《黄土高坡》《兰花花》《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然而,近年来民俗的淡化,更谈不上依附于其中的民歌的发展。相比东北二人转、广西民歌的系统化,陕北民歌缺乏精品化的制作及规范化的管理。
在通俗歌曲流行、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民歌被人冷落,标榜“歌唱家”、“民歌歌手”的网络歌手近年来层出不穷。没有扎根泥土的经历,没有深入生活的积累,利用经典的传统民歌换汤不换药。来回反复演唱某几首歌,或是在舞台上眯着眼睛假投入,凭借高音秀歌技,空洞的情感、做作的表情、格式化的演唱,都与真正的民歌内核相差甚远。
“歌不是声音高低的问题,也不在于是否获过奖,好歌是从人的心里流出来的,没有对黄土地贴心贴骨的爱,没有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打过滚,就唱不出民歌的内核。”某民歌老艺术家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归属问题需重视
提起现如今的陕北民歌,不知读者能想起的是某位民歌歌手还是某首歌曲。有人说,如今的部分“民歌”缺少情感、内涵、思想深度,媚俗从众。好像高音成了目的,为唱个高音争得脸红脖子粗。利用原本经典民歌改个歌词自唱就自诩“歌手”,民歌归属问题实需重视。
一首新的陕北民歌《酒杯杯》于2020年腾空出世。据悉,新陕北民歌《酒杯杯》是由民歌作家郭怀鸿作词的《一对对酒杯杯并排排站》而改编,镐天作曲,2015年开始筹划编排,经郭怀鸿同意,镐天自主改编后,此歌的词曲就正式完成,歌曲最终的名字由镐天确定为《酒杯杯》,郭涛首唱这首具有陕北韵味的新民歌。基于以上事实,歌曲是谁的就清晰可见,无需争论。网络遍布“郭涛新歌《酒杯杯》现场首唱”“郭涛成名金曲《酒杯杯》”的新闻,实际上此歌的作词者应该是郭怀鸿和镐天,作曲者是镐天。所以不禁发问,歌曲到底属于演唱者还是作词作曲者?
另外,《三十里铺》里的原词中这样写道,“四妹子和了个三哥哥”,原意本是四妹子和三哥哥相好,后被多名歌手演唱时唱为“四妹妹爱上个三哥哥”。虽然只变了简简单单几个字,但是体现出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民歌“歌手们”华丽地站在舞台中央,唱着改编的歌词,轻易地利用名气赚到演出费。其中,陕北文化中表达爱情的内敛和含蓄完全不见,这算不算某种程度上的丑化经典民歌?借着原本的经典《南泥湾》《兰花花》等,“嫁接”成为新的歌曲,究竟是致敬经典还是蹭流量、引关注?《鄂尔多斯送亲歌》被贺国丰一改歌词,从蒙古族女儿出嫁远方告别家人的不舍的民歌,摇身一变成了陕北民歌《谈不成恋爱交朋友》。贺国丰作为一名音乐人,还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演唱插曲,为何还要顺手“抄袭”呢?“希望把祖先的歌谣传遍天下”的他终究抵不住名誉以及金钱的诱惑。口水情歌是否能用“民歌”头衔
各个平台里展现着五花八门的陕北“民歌”,有着千篇一律的高音,“华丽”的表演最终也离不开“情爱”与“哥妹”的内容。试问陕北民歌中的“土气”、“大气”、“美气”去哪儿了?国家大爱的革命精神去哪儿了?陕北红歌去哪儿了?陕北民歌的内核去哪儿了?
我想,黄土高原大地上的歌曲不应是这么贫瘠。迎合着大众,走上媚俗的道路,乍一看红红火火,这样的歌曲注定只会是昙花一现。《哥哥不是人》《脸咋这么厚》《这辈子就跟哥哥好》《山那边》到底是直白的描 *** 挚情爱“民歌”,还是迎合大众吸引眼球的情歌。歌词中写道:“‘就这么亲了我一口,为什么不带我走’‘想起你第一回亲了我的口,抓住了衣袖浑身抖’‘山沟沟一起走,拉手手亲口口’。”所谓的陕北民歌,如果只剩下哥哥与妹妹的爱情,是否太过于空洞?只剩下在网络平台中矫揉造作的虚情演唱,只为蹭流量吸粉丝、吸引眼球、商业圈钱,是否太过于可悲?
“真正健康的新民歌必须和酸曲儿(情歌)区分开,所以新民歌的歌词内容一定要格调高雅。现在快手、抖音上出现了一些很不健康的酸曲儿(情歌),希望歌手们能把握好分寸,尽可能唱得含蓄一点。”著名民歌作词人曾这样说道。独特的地理条件,独特的生活背景,独特的方言特色,沟沟壑壑的黄土地造就的应该是丰盈的民歌文化,历史长河中陕北民歌的国家大爱与山河壮丽也不应该消减甚至看不见。并不只是有了几句难吼的高音,有了民歌的唱法,有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就可以称得上是陕北民歌。想要创作一首好的陕北民歌的道路,必定不是一步登天。
民歌创作需创新和用心
曾经的陕北民歌是酒桌上随口就唱的情绪表达,是站在山沟沟壑之间的生活消遣。如今的部分“民歌”却一路跑偏,减淡的不仅仅是老陕北民歌的红色精神,还有对老陕北民歌的敬畏之心。前辈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提名传唱的经典佳作,而后辈是否能够故步自封,不去创新?仅仅靠着经典的传唱或是“改编与嫁接”,势必不会在陕北民歌的历史书卷中留下绚烂的一笔。只有独特的经历、沉浮下来的感受、用心的创作,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具有内核的民歌。
摒弃媚俗从众,减少浮于表面的情爱,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多样场景,放眼望着这片黄土地的其他故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陕北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是简简单单的凭嘴来说口号,也不是单纯的嫁接甚至抄袭,更不应只单单是哥哥与妹妹的小情小爱。歌手们需谨记:经典民歌(包括红歌)不可随意篡改!创新发展的路途道阻且长,只有传递一波又一波的正能量,陕北民歌的红色精神才能烙印在时代的画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