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定风波》,这首词被改编成了歌唱了出来。最近重新温习了一下《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也彻底沉迷这首歌了,单曲循环了很久。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要背那些古诗词,觉得无用,现在才知道一字一句已经融入血肉当中,那种意境只有中国人才懂。
中国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将中国的诗词瑰宝通过现代的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传唱出来。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在当下产生共鸣、再次流行。让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在新的音乐旋律重新演绎下,焕发新的生机。也让我们这些曾经不喜欢古诗词的人,对它有了新的认识,被它的魅力深深折服。
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告诫我们年轻人,人生难免会遇到坎坷,趟过去后面便是一马平川,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要只为了眼前的苟且,眼睛要往前看,怀着这个信念对待生活。这也是这首词给我的警示。忽然发现这首优美的旋律不仅仅给了我听觉上的享受,还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就像国学大师钱穆曾说,
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
短短几句诗词就道出了富有深意的人生真谛,我们也有义务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下面我将从歌词,旋律及传承三方面,分享一下我对这首歌的理解。
01、古诗新唱,一古一今,尽显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传承
这首歌的歌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半部分是李永海填词,具有现代诗的特点形式自由,意涵丰富,后面是苏轼《定风波》原词的改写,又有古典诗词的韵味。一古一今,尽显中国文化的魅力。现代诗浅显引人,古典诗词为基调,奠定了整首歌的基础,二者巧妙结合,朗朗上口,又不失违和感。
1.以古典韵味原词为主基调,结合现代诗,尽显中国文化的博大
歌曲的开始便以“何时起飞何处落定”提出疑问,把你带入对人生的思考中,成为这首歌的主人公,让这首歌有相同的感触,产生共鸣。前半歌词结构工整,措辞整体,体现出诗歌的特点,而又不失诗歌的美感。接着"每一步都云淡风轻”表达出洒脱和无奈之情,又表现出面对坎坷的一种豁达坦然的心态。与后文表达“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悠闲,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平淡。”遥相呼应。
后半段在原古词的基础上稍加修改,使其成为七言律诗。通过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触景生情,表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肆意洒脱,又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悠闲,表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
“生命是一次旅行”而自己的心灵就像旅途中的风景,不断变化又一成不变。不管爱有多深,都仅仅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人生路漫漫,你遇到的每一个坎坷放在人生的长河中,不过是一个片段而已。
歌词整体流畅,现代诗与古词的完美结合,朗朗上口,传唱度很高。歌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相呼应。完美表达出对坎坷人生的坦然之情。同时将苏轼的豪放的感情通过现代白话的解释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今相同,完美演绎。
2.一古一今相结合,相得益彰,使经典永流传
中国诗缘于先秦,盛于唐代。中国词源于隋唐,宋代流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源于日常农耕生产记录日常的诗句,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仍深受普通大众的青睐。现在,我们用现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重新演绎出来。《礼记 · 乐记》上说: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和乐三者是融为一体的。
《定风波》是央视的一个经典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歌曲,在豆瓣评分也高达8.7。科普传统文化展示和歌唱者的艺术造诣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很有诚意也很有新意。经典古诗词用现代的新旋律演绎出来,让古诗词更富新的活力和美感。现代流行音乐唱出古诗词,朗朗上口,让更多的人熟知并传唱出来,更加助于理解诗词。传统经典和现代音乐融合深化和发扬,传唱千百年的灵韵,吟诵千百年的诗词,经典永流传。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最熟知的便是书法、绘画、唐诗、宋词、乐器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被很多人忽略了。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接过接力棒,将老一辈艺术家的文化精髓继承下来,用我们现在的方式发扬并传承下去。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文章《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曾经写到过: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02、现代诗融合古词,民族乐奏出戏曲韵,看今穿古,跨越千年的一次心灵共鸣
整首歌既有钢琴,弦乐,打击乐等现代乐器,第二段融入琵琶,古筝,木鱼等中国传统乐器,音乐风格跨度比较大。现代乐器营造渲染强烈的氛围,传统乐器凑出戏曲的韵味,风格融合得很巧妙,又毫无违和感。
就像评委点评:
经典本身的风格在新的演奏语言,使得歌曲在一次升华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当代风格
1.钢琴弦乐,平缓演奏,将人的情绪完美带入
整首歌的开始先是用西洋乐器做铺垫,节奏舒缓,将人的情绪缓慢的带入。零星钢琴声低喃一般作为背景,引入“何时起飞何处落定”自问。拉开整首歌的大幕。之后声音由弱到强,电音导入,将节奏推入 *** ,词里只有无尽的开阔豁达,无尽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声音在节奏的最高点戛然而止,伴随是清脆的钢琴声。钢琴作为主要旋律在强拍处演奏,弦乐则在弱拍时以较强的音势进入,好似弦乐与钢琴对话一般。弦乐加入了大量的颤音,使音乐情绪更加激动。
伴着大提琴低吟,小提琴高声加入,使得和声饱满。在主歌最后时,各乐器强势加入,加入架子鼓过渡,为民族乐器部分造势,使情绪达到 *** ,又好似为中国风部分转承。最后副歌结束部分钢琴 *** 乐并没有完全退场,像是意犹未尽的情绪表达。
现代人们很容易接受流行音乐,让现代乐器开场为了给整个音乐造势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让更多的人愿意深入了解,知道中国传统乐器也可以演奏出美妙音乐,进而能够和平的接受中国风,接受古诗词,了解中国文化。
2.戏曲韵味完美演绎中国风,冲击了听众的内心
中国风主要集中在副歌部分,音响整体效果较强,情绪激烈。除了钢琴,架子鼓,弦乐外,加入了不少中国名族乐器。笛子婉转悠扬,伴随着琵琶弹拨的颤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动人,充满古意,之后还加入了古筝,将中国风完美演绎,相互照应。
最有特色的便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后,小锣强音的出现,接着几个木鱼的单音,很有戏腔的感觉,瞬间把整个音乐带入了 *** 。
*** 逐渐褪去,直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后,才慢慢平静下来,只剩下钢琴 *** 乐。接着琵琶的拨弦逐渐减弱直至退场。民族乐器演奏落下帷幕。电子乐器带着音乐的情绪直到结束。
我们很容易记住对听觉冲击性很强的音乐,如果在一首冲击力很强的歌曲中混有个性鲜明的中国传统乐器,会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这首歌做到了。做得是那么的天衣无缝,两种风格的音乐完美的融合,情绪的调动,想让人不喜欢这首歌都难。
3.歌者清亮嗓音音质,唱出苏轼的豪放不羁
黄绮珊一出场,一身中国红将观众的情绪一下子点燃了。传统红色搭配现代服饰的设计裁剪,与整首歌中西合璧的曲风相呼应。整首歌没有使用太多的技巧,歌者把对这首歌的理解融入其中,真实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黄绮珊的嗓音清亮,音域广,音域高也给予了这首歌宽广的定位。她的歌声总是充满了情感,她的身上特有的一种信仰的魅力。从她的歌声中能够感受的到她是在用心灵歌唱,这也是她唱这首歌的感觉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开始的低声自问到副歌一出,气韵开阔,无话可说。融入了感情,是极致的深情。中间歌者有一段叉腰演唱,不知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而为之,看上去很霸气,一副无所畏惧的力量表现出来。恰似以声音的广大表现出苏轼心胸的宽广,细微的动作又有点舍我其谁的霸气,不惧那些细小的雨点,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又有何妨呢?黄绮珊用生命感知和不平的经历演绎出了人生里另一种深度。
03、文化内核与延伸:当主创团队满怀诚意将这首歌唱给你听时,我们也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经典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的创新,呈现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现代的作品并没有完全的拘泥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将思路打开,将视野放得更宽更广。呈现出了符合现代审美态度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当主创团队饱含真诚地将一件件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激动的。我们从小背诵的古诗词现在竟然能唱出来,一下子又燃起了重新喜欢古诗词的热情。节目结束之后,依然沉浸在意犹未尽的“不满足”感当中。
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哲学启示
词作者苏轼从拥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到安于神仙般的隐居生活,不仅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而且还完成了精神的跃迁。这个过程中,他是痛苦的。但正是这种痛苦,才使得他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他真正开始隐居生活的时候,挥笔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从痛苦走出来的一个宣言,那段失魂落魄的岁月让他的精神升华了。苏轼已经远离了怨愤化作了宽容变得更加睿智了。苏东坡精神上的变化也是哲学上的变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面对挫折,李白选择了一醉了之,陶潜选择一走了之,而东坡选择一笑了之。苏轼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演唱者黄绮珊情感路途颇为坎坷,三起三落。如今52岁的她,对待感情早已心灰意冷。20年后迎来了自己的光芒,重新站在舞台上的她是那么的从容。演绎这首歌的时候,早已人歌合一,也只有她才能唱出这个味道!“何时起飞何时落定,每一步都云淡风轻,一直在寻找一双眼睛,能看清岁月的身影”,向人们诉说着她的前半生。《定风波》讲的是苏轼的故事,也是她的故事。
正如黄绮珊在节目中也说,
“人生总是顺逆成败,荣辱福祸,我们要以平常的心去对待,读懂这句话,我用了整整20年。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也要感谢你过去的苦难。我从三岁开始唱歌,到七十岁那天,我还会热泪盈眶,如花似玉地继续唱歌。”
2.对传统文化的精准把握
从哲学角度上看,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文化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以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中国虽然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但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在中国近代社会难免落后于国际社会。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面对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守护好,让它变得更有意义。还要学会识别和筛选,将有价值的文化宣扬出去。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可以创造进步的文化传承下去。
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才是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社会的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地,没有传统文化做支撑我们的生活就缺少了力量。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坚持继承,还要对糟粕加以改造剔除和完善。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文化和创造美好生活。
3.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唯有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之久,文化命脉却从未中断。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有一批仁人志士怀抱“继往圣之绝学”的宏大的文化理想。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那些传统文化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传统文化历经沧桑,能够得以保留下来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学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我们宣传中国文化的最佳时机。国内也掀起了“国学热”,一档《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彻底领略了诗词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喜欢诗词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这首《定风波》是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又做了创新,符合世界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节目出现,让更多的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识它。
就像总书记说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写在最后:
黄绮珊的版本的《定风波》听了很多遍,歌词除了苏轼词的部分,还加入了一部分现代诗,符合定风波的感情基调。这样好的一首词,用现代韵律表达出来,句句击中人心,再配上黄绮珊老师嗓音加持,以及对诗词的独特理解,饱含感情,唱出了气势,唱出了共鸣,堪称完美。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都是在艰难中寸步前行的。虽然大部分现在都在苟且,但是最终会到达诗和远方的!回过头来,看看曾经走过的路,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切都只是风景。大彻大悟后的潇洒,也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