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刘三姐印象和桂林千古情哪个好(桂林千古情与印象刘三姐哪个更值得去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刘三姐印象和桂林千古情哪个好(桂林千古情与印象刘三姐哪个更值得去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刘三姐印象和桂林千古情哪个好(桂林千古情与印象刘三姐哪个更值得去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电影《刘三姐》剧照。

漓江风光。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山水音乐风光片《刘三姐》上映。这部电影成就了“刘三姐”黄婉秋,让更多的人从银幕上看到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漓江风光

光阴荏苒,蜿蜒流淌在桂北崇山峻岭间的漓江并非一直风平浪静,经历了从美到乱、由乱到治的过程。黄婉秋作为见证者,经历了漓江的雨雪风霜

自幼就生活在桂林,一辈子没有离开,黄婉秋对漓江的爱不离不弃,深入灵魂。如今76岁的她仍致力于传承“刘三姐文化”,致力于漓江生态保护,用赤诚之心守护着母亲河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山水音乐风光片《刘三姐》上映。这部 *** 了广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山歌文化等元素的电影美轮美奂,不仅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还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掀起“刘三姐旋风”,可谓轰动中外。

在影片中饰演歌仙“刘三姐”的黄婉秋时年17岁,从此一举成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依然记得“刘三姐”,记得黄婉秋。在许多人心目中,“刘三姐”就是黄婉秋,黄婉秋就是“刘三姐”。著名作家、电影《刘三姐》编剧乔羽说:“这是艺术上的大成功,许多艺术家终生孜孜以求的便是这一点。”

没有漓江的山山水水,就没有《刘三姐》这个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也许催热了漓江之名,让更多的人从银幕上看到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无限风光。但更应该看到,正是美丽的漓江成就了这一切。

事实上,黄婉秋与漓江结缘并不完全因为电影《刘三姐》,她自幼就生活在桂林,一辈子没有离开,对漓江的爱不离不弃,深入灵魂。因为这样的情结,如今76岁的黄婉秋仍致力于传承“刘三姐文化”,致力于漓江生态保护,用赤诚之心守护着母亲河。

60载光阴荏苒,蜿蜒流淌在桂北崇山峻岭间的漓江并非一直风平浪静,经历了从美到乱、由乱到治的过程。黄婉秋见证了漓江的雨雪风霜。在她眼里,漓江作为广西乃至中国山水的名片,堪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标志和灵魂,是大自然对人类珍贵的赐予;让漓江永续美丽,留给子孙后代,需要多方持续努力。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

青峰倒影,烟波浩渺,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悠悠漓江之上,清脆的歌声撕开了山野的宁静,如百灵鸣叫,婉转动听。不见其人先闻其声,顺着漓江之水,神仙般“脚踩葡萄藤,手持青竹竿”的女子由远及近,出现在一幅“水墨画卷”中。

这位用歌声唤醒高山流水的女子,正是“刘三姐”。

电影《刘三姐》开篇,这部分唯美的镜头拍摄自漓江阳朔段。那时的漓江是什么样子,黄婉秋记得非常清楚——山是翠绿的,原生态林木郁郁葱葱,清晨弥漫着薄薄的雾岚,黄昏沐浴着五彩霞光;水是透明的,再深的地方都能清楚看到江底茂密的水草,成群的鱼欢快地穿梭;江岸的凤尾竹随风摇曳,一行行白鹭不时悠然飞起,在江面上静静划过……

《刘三姐》作为音乐风光片,山歌是重要支撑。乔羽携手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从广西民歌山歌里吸取营养,倾力打造的每一首插曲都非常优美,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海内外广为传唱。歌曲内容丰富,但主题集中: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美丽的大自然,歌唱人们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音乐元素与画面巧妙交融又相互映衬补充,是电影《刘三姐》的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江岸青山如黛、林木葱茏,江水清澈透亮、碧波荡漾,配上词曲皆绝的歌声:“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说起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歌曲,回忆外景拍摄地的风光风貌,黄婉秋侃侃而谈,满怀深情。

山顶有花山脚香,

桥底有水桥面凉……

电影第一首歌的第一句歌词,事实上就是对漓江和谐生态系统的概括描述,山顶的花和桥底的水都是大自然恰到好处的安排,美就美在浑然天成,原原本本。黄婉秋说,回头去看,这部电影再现并赞美大自然,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漓江两岸民众朴实的生态意识。

“那时候,也没人天天说要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但天然的漓江就是这么迷人。”黄婉秋坦言,当时自己还很年轻,真的是“茸毛鸭仔初下河”,想得并不深远。真正刻意去关注漓江生态,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刘三姐》拍摄于1960年春夏之际。黄婉秋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早已习以为常,《刘三姐》摄制组来到漓江拍外景,剧组的同事惊叹世间竟然还有天堂一样的地方:“你的家乡真的太美了!”面对赞叹,豆蔻年华的小婉秋赧然一笑,心里由衷感到自豪。

与电影《刘三姐》结缘,对于黄婉秋来说其实是很偶然的。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其故事在八桂大地流传甚广。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广西各地以彩调剧、桂剧等形式演出不同版本的《刘三姐》,深受群众欢迎。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剧乔羽来到广西,被“刘三姐”的故事和广西秀丽的山水深深吸引,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苏里一起策划拍一部电影。两位著名艺术家的想法得到自治区党委、 *** 的大力支持。广西方面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建议以桂林山水作为叙事背景,二是希望多用本土演员。

随后,筹备工作加快推进。桂林桂剧团演员黄婉秋长相甜美,性格开朗大方,被选中出演配角“舟妹”。黄婉秋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试镜、拍摄和审看样片等多个环节,原来出演“刘三姐”的演员被否定了,导演最后选中了她。

黄婉秋后来才知道,导演苏里决定起用她,是发现她清新自然,性格里有一股倔强劲头,柔情中带着泼辣,符合“刘三姐”人物形象的要求。让一个不满17岁的青年演员担纲主角,显然有一定风险。黄婉秋不负众望,依靠自己良好的悟性和刻苦钻研的韧劲,把“刘三姐”美丽、善良、聪慧、泼辣的人物形象成功塑造出来,得到了广大电影观众的认可和高度赞誉。

后来,苏里为自己这个大胆的决定感到欣慰,说小婉秋没有让他失望。《刘三姐》歌词作者乔羽在电影完成20年后说:“我很佩服苏里的眼光,他选演员真是选对了。”

在黄婉秋看来,《刘三姐》这部经典电影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创人员对壮乡民族文化和漓江山水的完美再现。她回忆,乔羽与苏里认真研究壮族民族风情和民间山歌,影片拍摄过程中还在一字一句反复修改打磨。他们当时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艺术家了,仍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令人钦佩。

相对于剧本和音乐创作的艰辛,在外景选址方面,导演苏里却显得轻松自如。苏里对黄婉秋说:“漓江处处是美景,随便找个地方停下来,架着机器就可以拍出非常美的画面。”这句话让在漓江边上长大的黄婉秋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早晨4点多就起床化妆,太阳刚刚出来就出发,走到一个地方,导演说这里风景好,就这里了,就开始拍摄。”黄婉秋说,迎着太阳一路走一路拍摄,到中午休息时,不少人下河游泳,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电影公映引发的轰动效应超过了黄婉秋的想象,后来其跨越地域和时空的魅力,则更让她惊叹。“改革开放后,我们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演出,依然反响强烈。在新加坡演出时,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要签名的人。在马来西亚,观众围着演出团队的大巴车,哪怕隔着车窗也要合影……”

在新加坡,一个20多岁的女孩向黄婉秋亮出自己的身份证件,上面写着“黄婉秋”三个字。女孩说,她爸爸妈妈都是《刘三姐》的忠实观众,反复看过不知道多少次。她妈妈怀孕时,患了重病的爸爸提出一个心愿:如果生个女儿,就取名“黄婉秋”。

黄婉秋在海外了解到,许多华人朋友热爱《刘三姐》,是因为在影片中能找到乡愁,不论是山歌,还是山水风光,都引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的深深怀念。

因为饰演“刘三姐”,黄婉秋成了许多观众的偶像,成千上万的信件如同雪片般飞来。有一位观众连续看了99遍,寄来99篇观后感。黄婉秋说,从观众的来信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却高度一致,很多人是因为看了电影才来到桂林领略漓江风光。

“是漓江的山山水水造就了《刘三姐》,而《刘三姐》成就了我。”黄婉秋说,“这辈子我是离不开漓江了。”

“小小鲤鱼不吞钩,摇头摆尾江中游”

壮家人爱唱山歌,男女老幼都能唱,不在乎有没有好茶饭,总要唱首山歌敬亲人;壮家人热情好客,你到漓江边上做客,能喝到醉人的米酒、清冽的青茶,还常常能品尝到江里的大鲤鱼。

电影《刘三姐》里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刘三姐”初遇“阿牛哥”,在渔船上“隔着船舱喊一声”,令腼腆的“五尺汉子脸也红”。“正像笨鸟不开声,忽然变成分水龙”,“阿牛哥”一头扎进江里,抓回来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兴奋地唱起山歌:

小小鲤鱼不吞钩,

摇头摆尾江中游;

知道我家客来了,

跳出水面碰船头。

黄婉秋回忆在阳朔拍摄外景的日子,剧组里很多人都爱水。“阿牛哥”的扮演者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刘世龙,出演的《英雄儿女》主角王成家喻户晓。刘世龙刚接到角色邀请时并不情愿。“他说他一个军人出身的男子汉,演这种唱山歌谈情说爱的角色不太合适。”黄婉秋说,“后来听说桂林山水很美,特别是天天可以游泳,他就来了。”

此前对“刘三姐”传说没有太多了解的刘世龙,也许还真是冲着漓江的魅力而来的。拍外景期间,“阿牛哥”天天在江里游泳。剧组怕他晒得太黑,前后镜头形象差异太大,他就戴着草帽游。

“他是真的喜欢漓江的水,说看得到鱼儿,看得到水草。”黄婉秋说,“我那时候年纪小,不好意思下水,就在岸上看他们游,没有感受到他们在水里扑腾的那种心情。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电影胶片上记录着的漓江永远是那样清明透澈,碧水清且涟漪,而现实中的漓江却悄悄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阿牛哥”痴迷的江水渐渐浑浊了,甚至河道也开始干涸了,江里很难看到摇头摆尾的小小鲤鱼了……电影《刘三姐》拍摄30周年之际,主创人员重聚桂林,他们发现漓江已经不像是原来的漓江。

黄婉秋说:“30年后故地重游,我们坐船到阳朔,看到江面上漂着油污和垃圾,两岸到处是横七竖八的电线。苏里导演感慨地说,他很庆幸当年拍了这部电影,把漓江最美的风景用影像记录下来了,现在已经没法再拍出那样清新纯美的电影了,因为漓江变了。”

提及电影中一些取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黄婉秋无比痛心。她认为,《刘三姐》大写意的洒脱和工笔画的细腻相结合,把漓江的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对生活之美和爱情之美的描绘,浓墨重彩地讴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人与自然,是一个值得永远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黄婉秋记忆深处,“刘三姐”与“阿牛哥”在漓江边的大榕树下互诉衷肠的那场戏非常动人。“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憨厚的“阿牛哥”与美丽的“刘三姐”以歌传情,抛绣球订下终身。如今,那棵大榕树仍在河畔,只是没有了当时的风姿。

60年来,追寻爱情的足迹来到大榕树下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踩在树根上拍照留影,在树枝上挂红绳许愿,日复一日,大榕树不堪重负,渐渐枯萎。“大榕树有一半曾经已开始干枯了。当地 *** 请来园林专家进行救治,才让它活了下来。”

黄婉秋认为,漓江是大自然对桂林的特别赐予,利用独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既让中外游客领略到漓江之美,又能惠及当地群众,这本是大好事。但是,粗放经营破坏了环境,付出的代价得不偿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同样的漓江鱼,吃着却完全变了味,不是鱼本身变了,是人的心思变了,变得急功近利。黄婉秋说:“以前沿江两岸开了很多鱼餐厅,江里的岛上也有不少。这些餐厅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排到江里,垃圾到处都是,漓江水质怎么会不受影响?”

上河涨水水推沙,

下河鱼儿摇尾巴;

打得鱼来街前卖,

换得油盐换得茶……

这首歌意境朴实纯美,俨然一幅动人的漓江渔家生活风景画。后来,受利益驱使,撒网打鱼变成了电鱼,不法分子半夜在江上与渔政人员“躲猫猫”,连鱼苗也电死了,何异于“竭泽而渔”呢?黄婉秋非常义愤,“好好的一条江,慢慢就不成样子了,看着焦心”。

令黄婉秋欣慰的是,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逐步树立,漓江迎来了转机。

面对生态环境压力,桂林市委、市 *** 重拳整治漓江污染。经过多年努力,当地陆续实施截污治污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9%,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漓江城市干流及上游水库全面禁止网箱养鱼,沿岸养殖场全部迁移;禁止非法捕鱼并严厉打击电鱼行为;关停所有采石场,实施山体复绿工程……

曾经遍布沿岸及洲岛的鱼餐馆,如今已全部拆除,直排漓江的污水源断了,水质明显改善。在2019年1-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漓江在全国位居前列。

看到这些变化,黄婉秋很高兴。她相信,经过持续努力,漓江的生态一定能不断恢复,不愿吞钩的小小鲤鱼也一定会回来,摇头摆尾地在江中畅游。

“砍柴莫砍岭上松,小小松树有大用”

“刘三姐”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自古以来,漓江两岸的人们就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电影《刘三姐》很多地方都浸润着热爱自然的元素。

砍柴莫砍岭上松,

小小松树有大用;

有日松树撑天起,

敢挡东南西北风……

“刘三姐”手持柴刀站在高高的山崖上,青春靓丽,唱出的《砍柴歌》旋律优美,道理直白却不失深刻。如果砍掉岭上的松树,就要受到“东南西北风”的吹打,就要接受大自然的惩罚。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绝不能无序,更不能无度。

漓江之美,美在生态,保护生态才能守住这份美丽。

黄婉秋早早就注意到,在漓江,人们对自然无序和无度索取的现象越发严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她多次提出加强漓江保护的建议,努力推动维护漓江生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到河边挑水、洗菜、洗衣服。”黄婉秋回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漓江沿岸出现了很多采石场,江里还有非法野蛮挖沙的船,河道、绿洲被挖得千疮百孔,汛期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到了枯水季节常常断流。沿岸许多工厂工业废水直排入江,游客大增而管理跟不上,也使漓江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年“刘三姐”劝阻“舟妹”砍伐山岭上的松树,后人却连漓江源头的原始林木也砍了。

漓江发源地猫儿山是“华南第一峰”,红军在长征途中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就在猫儿山地区。猫儿山南麓,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是“漓江源头第一村”。山里田地有限,大家便以砍伐林木维持生计,当地竹品厂、木材厂一度有数十家之多。

除了源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漓江上挖沙行为也日益猖獗,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

无论是参加政协视察活动,还是外出演出,黄婉秋都关注着漓江的生态状况,并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呼吁保护漓江。

提案指出:“漓江风景区是国有自然资源,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在全世界有着高知名度的旅游胜地。而这一胜地正受到非法挖沙者的严重威胁。”“在漓江非法挖沙,不但严重影响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非法挖沙亟待有效制止,保护漓江需要加大力度,刻不容缓。”

对于漓江挖沙屡禁而不止的原因,黄婉秋在提案中直言:“不排除个别国家干部入股非法挖沙船,或得到挖沙老板的好处费,充当保护伞,增加了治理难度。”

提案还建议:“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挖沙者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对造成重大破坏的要有刑事处罚。建议成立专门的部门治理漓江,打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黄婉秋的提案以及许多干部群众甚至旅游者的呼声引起重视。桂林市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成立漓江管理委员会,改变“九龙治水”局面,同时重拳治理环境污染。漓江流域沿线采石场、采砂场及养殖场被大量关停,实施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各县区推出城乡环卫一体化多项改革举措,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污水和垃圾集中治理。

漓江之上,166艘老旧游船接受了全面改造,不具备环保条件的全部淘汰,新增星级游船使用节能环保动力系统,取消船上烹调,实行统一配餐。

漓江上游,作为漓江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兴安县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创建率达90%,市级生态村创建率达到100%。曾经因为砍树而“人穷山败、山穷水败”的高寨村告别资源粗放开发,禁伐、禁采、禁渔等条款写进了村规民约。依托漓江源自然资源、长征文化资源和民族风情资源,当地打造“三色”文化旅游,在转型的新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

生态意识的树立,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 ***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漓江,坚守生态底线逐步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黄婉秋说:“虽然我已经不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但对漓江生态一直关注,不能因为卸任了就不关心了。见到各级领导,我每次都说保护漓江的事情,要一直好好保护下去。”

话题回到电影《刘三姐》,黄婉秋特别偏爱姑娘们在山上边采茶边唱山歌的那一段情节。壮家姑娘勤劳纯朴,“早起采茶顶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这本是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画面。经过剧组精心打磨,劳动之美被艺术地呈现出来,成了电影中的一个经典场景。

草中野兔窜过坡,

树头画眉离了窝;

江心鲤鱼跳出水,

要听姐妹采茶歌……

艺术家的内心对大自然都有一份特别的敏感,何况生在漓江长在漓江的黄婉秋,当年面对镜头唱起《采茶歌》是时候,她就开始意识到,大自然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一只小船轻悠悠,月儿弯弯在当头”

电影片尾,“刘三姐”和“阿牛哥”划着小船,在如钩新月的照映下,沿着两岸长满凤尾竹的漓江款款前行,摆脱财主的追踪,走向新生活。悠悠山歌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一只小船轻悠悠,

月儿弯弯在当头;

人看明月当头挂,

我看明月顺水流……

电影《刘三姐》的美,在这一部分到了极致,无论是画面和音乐,还是歌词的内涵、韵味和意境,都饱含着对绿水青山和纯洁爱情的赞美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婉秋记得,这些镜头拍得很辛苦,也拍得很成功。漓江上皎洁的月亮,从此深深刻入脑海。

多年来,黄婉秋很喜欢和家人一起去漓江上赏月,坐着竹筏体会“一只小船轻悠悠、月儿弯弯在当头”的那一份美好光景。

“以前经常去,特别是中秋节,我们几乎都去。”黄婉秋说,“但是后来就不怎么去了,因为看到漓江环境一天不如一天,面对垃圾和污水,哪有心思赏月?”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漓江流域整污治乱成效渐显,弯弯月亮又重新清晰地倒映在一江清水的波光里了。

以漓江为代表的桂林山水是我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有160多位外国元首或 *** 首脑、政要慕名到访。

“漓江不仅属于桂林人民,属于广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也是属于世界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我们都要很好地去呵护它。”

“要全力保护好桂林山水,继续做好当地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

党中央对漓江的生态保护十分关注,殷殷嘱托。

2018年,桂林接待游客量首次超过1亿人次。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黄婉秋认为,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促进发展,充分发挥漓江品牌效应造福群众;另一方面,必须处理好开放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同时,桂林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资源,也在于文化资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桂林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文章正是从“刘三姐文化”破题开篇。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公演以来,天天演出并几乎场场爆满,此后一批精品文化演艺项目陆续推出,“演艺之都”的新名片日趋闪亮。

为传承“刘三姐文化”,黄婉秋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和女儿、外孙女一家三代同台演“刘三姐”,打造舞台剧《歌仙刘三姐》和全息穿越剧《遇见刘三姐》,深受观众欢迎。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使她的艺术生命得以青春常驻。

2015年,黄婉秋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201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象鼻山为舞台的桂林分会场闪耀荧屏。“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黄婉秋携手张信哲、邓紫棋,以一首观众耳熟能详的《歌从漓江来》将晚会推向了 *** ,既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又呈现了桂林自然生态之美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新成就。

黄婉秋高兴地看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桂林实践。今日漓江,山青水碧生态美,生活在江畔的人们谈起母亲河,无不充满自豪感、幸福感、满足感。黄婉秋说:“我真的很庆幸自己生长在漓江边,就像人们说的一样,‘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黄婉秋在记录她艺术生涯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一书上,为60年前的老照片写了几句“独语”:“往昔的回忆只能定格在照片上,留存在心灵里,好美,好美……”

往昔毕竟已成往昔。黄婉秋坚信,只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漓江的生态也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子子孙孙就能够长久地享有漓江上“人看明月当头挂、我看明月顺水流”的良辰美景。

黄婉秋说:“绿色发展,功在千秋。”(记者王念、卢羡婷)

更多刘三姐印象和桂林千古情哪个好(桂林千古情与印象刘三姐哪个更值得去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