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近日,老字号中药品牌片仔癀,
因#一粒片仔癀售卖近千元#登上热搜,
让网友直呼片仔癀
简直是“中药界的茅台”
购物需要登记,货品 *** 销售,早来排队买,结果还没货...... 这一眼熟的购物模式,也出现在了中成药上。
媒体报道多地的片仔癀限购甚至脱销。这让本就单粒3克售价高达590元的片仔癀(锭剂)在网上价格是被炒高了1到2倍。
小编登入片仔癀大药房淘宝旗舰店,店铺显示“已售光”。漳州片仔癀重量3g,1粒装价格为590元;片仔癀胶囊重量0.3g,12粒装的价格为708元。
线上线下,一盒难求
“现在没有单粒的,只有胶囊,708元一盒,如果要买,您可以电话登记。”6月23日上午,有媒体以消费者身份致电一片仔癀体验馆。对方表示,目前单粒(锭剂)的片仔癀已经没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
“目前是每人只能买一盒,今天已经没有了,您现在登记明天或许能买到,得看当天来排队的人多不多,如果人多,电话登记的购买人就往后顺延。”
片仔癀的锭剂一粒难求,即使到片仔癀体验馆排队购买,每日也就销售约十人份的量。同时,购买者还要登记身份证和手机号码。同一号码再次购买需要间隔3到5天。
线下门店一药难求,带动了线上各大药店片仔癀价格水涨船高,线上的价格基本在900元至1500元/粒之间,价格涨了1到2倍。
针对实体店难以购买到片仔癀一事,该公司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曾解释称没有限购政策。但目前多地货源紧张,购买的顾客太多。
公司从今年4月开始,所有线下购买片仔癀的顾客需登记处方和身份证信息。而且,客户当天到店买一般情况是买不到的,需要提前一天线上预约。
对于为何限购,店员表示,主要是担心黄牛炒作。要让真正需要的病人买到,网上卖得太贵,太黑了。
炒作:拉动了股价翻三倍
片仔癀为什么现在如此难买?根据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的介绍,片仔癀有国家级绝密配方,为国家中药一级保护品种,处方和工艺受国家保护,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单品种出口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中成药外贸单品种出口前列。该药含有牛黄、麝香、三七、蛇胆成分,每粒重3克。
有猜测片仔癀是由于原材料稀缺导致其产能不能满足市场。事实上,目前片仔癀推进人工养麝,以弥补稀缺原料供给不足。
25日上午,漳州市市场监管局价格监督检查科一名工作人员对媒体说,这种情况本身不是价格问题,而是炒作问题,与价格无关。
在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一些消费者认为片仔癀具有保健功效,而且常年价格居高不下,也因此有了一些礼品属性。
2004年至2020年,片仔癀锭剂产品一共提价19次,从325元/粒升至590元/粒,提价幅度81.54%。
这样的市场行情导致了一些投机者抢购片仔癀再抛售赚取中间暴利。目前片仔癀多店实行限购,不仅把名气拉上去了,也为提价再次铺路。
事实上,频繁提价确实没有影响销量,2016年到2019年,片仔癀锭剂销售量从367万粒增长到704万粒。提价直接推动了公司收入规模,其营业收入从2003年的2.14亿元增至2020年的65.07亿元。
2020年年初,片仔癀股价还在100元出头,截至6月23日收盘,其股价已经达到了428.35元。短短18个月,其股价翻了三倍。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片仔癀回应
片仔癀公司6月25日11时许回复投资者提问称,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均属于正常状态。针对近期市场情况,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维护市场秩序。
一是稳定供应量。公司做好产品生产和供应,加大对自营渠道和主流连锁药店渠道的供应量,努力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二是拓展销售渠道。已开启天猫旗舰药房片仔癀的线上销售,加速布局京东旗舰店。三是增加与片仔癀锭剂同质同效的片仔癀胶囊剂型供应,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图源: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片仔癀胶囊只是一种处方药
归根到底,消费者对于片仔癀的追捧来自于这一药品本身。
在网传神奇疗效中,“治疗肝炎”“中国特效抗菌素”和“永不过期”成了被追捧的主要原因。但“片仔癀”说明书的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所致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并没有提及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容。
根据片仔癀官网的说明书,该药的有效期是60个月,也就是5年,并非网传的永久不过期。
在一些从事中药研究的人士看来,片仔癀是中医经典的传统用药,在治疗热毒血瘀导致的病症上,确实有疗效。
不过,片仔癀这类药品,受众群相对小。即使其确实能够治疗肝病,但是一粒接近600元的价格,远没有纳入医保的常规肝病治疗药品更能为患者所接受。另外,作为处方药,不建议患者自行服用。且其明确有保质期,如确有需要,最好随用随买,并不建议消费者“囤药”。
小宝提醒大家:
一种药好不好,标准是其能不能治好病,而不是贴了什么标签、附加了什么神话。片仔癀作为传统中药,在治疗某些病症上被验证有疗效,对症的病人去购买无可厚非。但听信了违背基本常识的神话,而不惜加价购买囤积,就上了别有用心的炒作的当。不管怎么说,在看病买药时,要多听医生意见,少听江湖传言。
(本文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