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历史(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点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历史(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点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历史(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点评)

2022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 *** 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指引下,胸怀“国之大者”,不断自主创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理论成果。回顾一年来的学术热点与现实理论问题,对于把握学术动态,追踪理论前沿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联合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通过专家评议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审议等流程,此次评选出的十大年度学术研究热点包括:“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制度体现、多学科视域中的共同富裕研究、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经济体系重构、秦汉基层社会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运用、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建构、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创新、元宇宙与数字化生存新叙事。这些热点既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创新理论,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发展,还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研究新进展,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进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022年,“‘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制度体现”“多学科视域中的共同富裕研究”等重大现实课题的涌现,引发学术理论界研究热潮。

自 ***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 *** 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以来,这一命题迅即受到学界广泛关注。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结合中国 *** 百年奋斗史,研究“两个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创新性成果,提炼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系统阐释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主要内容、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握好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 *** 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吴忠民回顾说,2022年,学术理论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在中西比较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国 *** 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未来要加强现代化的元理论研究,以此支撑研究广度和深度,探究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新发展及面临的新问题,拓展国际比较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结晶。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建构关于民主理论的中国话语的重要成果。“2022年,学术理论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特点优势,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涌现出诸多优秀论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表示,必须看到,关于这一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表示,2022年围绕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学术理论界进行了充分探讨,提出了多种推进路径,包括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等。共同富裕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形成发展与共享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提高低收入人群发展能力等问题。

关注人文社科研究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 ***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界立足中国,推陈出新,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维度拓宽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秦汉基层社会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运用”“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建构”均在2022年呈现出新的学术增长点。

2022年,中国秦汉史学界从国家治理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秦汉基层社会,探讨基层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比秦汉两朝基层治理模式差异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表示,一方面,大批秦汉简牍资料持续性整理公布,内容大都涉及基层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新资料带动了新的问题意识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底蕴与历史借鉴的现实需求,推动了学者对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究,这是时代需要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积极互动。从中国历史整体出发,将秦汉基层社会研究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秦汉国家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史料学转向”,一系列以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频频召开,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等不同层次的基金项目向史料学选题倾斜,文学研究的重要刊物刊发与史料相关的文章比重增加。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认为,在期刊目录、作家年谱、轶事钩沉、文学制度等诸多方面,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史料整理热,促进了现当代文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分化,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史料建设基础。现当代文学史料建设形成一个新热点,既有巩固强化本学科学术竞争力的意义,也有助于弥补新时代整体历史叙事中社会学、当代史史料丰厚而文学史料相对薄弱的短板。

伴随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承担起日益重要的责任,加强对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认知,成为重要研究课题。2022年,学术界围绕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怎样建立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知识谱系和学科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释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明确了区域国别学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建设思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陈恒表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需要新的区域国别研究,新的区域国别研究要破除以往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确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价值。

呈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新亮点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与学理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社会领域的发展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获取知识、创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创新”“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经济体系重构”“元宇宙与数字化生存新叙事”等学术热点,不仅关注国计民生的可持续发展,更蕴蓄着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造的深广空间,反映了当下中国发展进步的崭新论域。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也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2022年,学术理论界针对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转型及其应对、社会治理的数智化转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等实践创新,进行了学理阐释和理论总结。南开大学周恩来 *** 管理学院教授张文宏建议,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立足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持续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效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城乡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探索总结提炼各具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与不安全的复杂格局,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体系的底层逻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看来,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思考大变局与世界经济增长新变革。首先,要从供需两侧双重冲击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全方位动态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其次,运用新方法、新视角,思考和分析新规则下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趋势和新增长态势。再次,深入研究和思考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和思考区域化、周边化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形成宏观经济政策综合溢出效应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同机制下的经济增长分析新思路。

元宇宙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互联网深度运用的想象力,成为产学研各方共同瞩目的话题。学术理论界对元宇宙的研究,延续着对人与技术、虚拟与实在、身体与精神、自由与秩序等问题的深思。对此,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教授赵星表示,元宇宙是人类对未来数字化生存的深远想象。与元宇宙相关学科需要进一步凝练逻辑自洽的理论根基,在未来数智时代形成敏捷治理机制,以自主可控、虚实交互、以虚强实为指引,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段丹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多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历史(2021年十大学术热点点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