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儒林外史的教育意义(儒林外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儒林外史的教育意义(儒林外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儒林外史的教育意义(儒林外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刘樱姝

在《儒林外史》这部专以讽刺士林与科举制度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很少。但由于那些男性读书人也曾成为家长,对其后代教育产生各种影响,从而让那些为人之女的女性们有了不同的人生遭际。

(一)鲁小姐:封建科举制度的支持者

进士出身的鲁编修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虽然说做翰林“穷”,但这是“学而优则仕”的正途,多少学子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鲁编修在封建社会里无疑是人生赢家。

然而人生总有个把不如意之事,鲁编修一生最大遗憾就是膝下无子,独有一女。这意味着鲁家后继无人从事举业,将失去光耀门楣的机会。

鲁编修的不甘心与补救之法就是将女儿当儿子养,五六岁就开始“鸡娃”,请先生启蒙四书五经。封建社会女性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是极少的,即使是大家闺秀也得取决于父母是否开明,像王熙凤那样的大家出身照样是个文盲。

从这个角度来说,鲁小姐是个幸运儿。

鲁小姐生性聪慧,是个学霸,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对举业门儿清。鲁编修发出了“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的感慨。注意,鲁小姐完全是按照科举模式来培养的,和大观园里那些会做事的才女不同。家里那些《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课外书,都是伴读丫环们的读物,小姐才不在此浪费时间。

女儿再有才学终不过是场镜花水月。鲁编修对女儿的倾力培养只能是玩票。鲁小姐受父亲洗脑很深,对举业十分认同。她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实现父亲的愿望,心有不甘,于是和父亲一起将目光投向了女婿。

鲁小姐嫁的蘧公子算是门当户对。不过蘧公子无心举业,是个相当名士的“雅人”,这让鲁家父女恨铁不成钢。

花容月貌的鲁小姐在蜜月期发现丈夫居然在读诗(闲书),对屋里的科举参考资料一概不看。她有心试探丈夫,来了个突然袭击考试,让丈夫以“身修而后家齐”为题目做文章。

蘧公子是个实在人,直言:“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寄予厚望的老公居然把举业当“俗事”,既不在行还不耐烦,这简直触了鲁小姐的底线。小姐从此“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发出了“误终生”之叹。这很有些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经常劝宝玉读正经书,参加科举走人间正道。

后来鲁小姐把自己的心理诉求投射到儿子身上,成了“海淀妈妈”,开始“鸡”四岁的小儿,以此填补内心的缺失。鲁编修的后继事业只能靠外孙来实现了。

(二)沈琼枝:一颗未受封建制度戕害的活泼灵魂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着墨最多的一位女性形象,也是作者极力褒扬的一位封建时代女性。

他的父亲沈大年是位读书人,举业失败,以教书为职业。在父亲的影响下,琼枝懂诗文,又会刺绣,这为她独自谋生提供了基础。同样是受过教育的女性,沈琼枝和鲁小姐完全不同,鲁小姐是全副精力集中在“举业”上,读圣贤书写八股文,而琼枝感兴趣的是“诗文”,由此可见她并不醉心科举。

父亲不成功的举业对她没有太大影响,这也许和父亲出外谋生多年不在家有关系。沈大年没有把自己未竟的举业寄托在女儿身上,他的女儿能为自己而活。

沈琼枝的魅力在于有主见,敢为自己做主。当她发现宋盐商骗娶她做小时,她没有选择退一步乳腺增生,而是以逃婚去反抗。并且席卷了宋家的一些细软当作生意本钱。她跑到南京后,租房子开门面,以卖诗文绣品为生。官司缠身时,她遇事不惧,直面现实,并且善于抓住机会求救于当地名士。

沈琼枝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还能保持一颗活活泼泼的灵魂,显得十分灿烂夺目。

(三)王玉辉之女:可怜的封建礼教牺牲品

王玉辉是个科场大撸瑟。他性格“迂拙”,三十多岁才中秀才,又过了三十多岁,举业毫无进步,生活穷困潦倒。

但他很有“志向”,平生要出三部作品:《礼书》《字书》《乡约书》。这三部作品的性质均是给子弟们自幼灌输封建思想。王老秀知道自己中毒之深而不自知,还要传毒。因为要这三部大作,王秀才“终日手不停披,所以没的工夫做馆”,也就是说他无收入。

书中好些教馆的先生的日子都十分窘迫,况且他这种情况。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他家四个女儿又都没有幸福的婚姻归宿,两个女儿在娘家守节靠娘家养活,出嫁的老三才一年多又成了寡妇。

三女儿见两位姐妹回娘家为原本贫困的家庭又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便想殉情,一则不拖累娘家,二来还能成全自己名节。夫家人、娘家妈都劝她收了寻死的心,但作为父亲的王玉辉却表示支持女儿,在他看来这是“青史留名的事”,不仅劝亲家“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还叫老婆来和女儿做诀别。

作为父亲,王玉辉对女儿真就没有感情吗?其实不然。只因王秀才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从他编纂的三部书即可看出。所以在所谓“礼”“名”的面前,女儿的生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女儿死后,王秀才伤心至极。当官方要召开烈女表彰大会时,他并不肯出席。丧女之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决定出门散心,但是“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三姑娘自小在迂腐的父亲影响下,继承了为父那套迂思想、愚观念,不足为奇。加之她无立身之本,无法向沈琼枝那样为自己开启新的生活,只能用死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矛盾。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更多儒林外史的教育意义(儒林外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