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日本华人女作家协会
【东瀛荷风】
“冬季风,逆向的回忆”征文之四
有 松
作者:赵晴(于名古屋鸿隐阁)
第一次去有松是去年。一去之下,就觉得这么多年在名古屋竟是白住了。居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妙处。
前几日又去了有松。从名古屋车站乘坐名铁电车晃晃悠悠地坐上20分钟,转眼就到了有松车站。下车走三分钟,过一个铁路岔口,然后一拐,眼前出现的日本传统样式的建筑和身着和服的男女,依然会使我产生某种错觉,“难道是被那轻摇的电车带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吗?”我深呼了一口气,悄悄地走进江户时代去。
日本传统建筑的“海鼠壁”、“虫笼窗”、“卯建”在这里竟然都得以保留。老屋前站着一位和服女子,不意与她视线相遇,她便低头一礼。我也同样一礼,于是两个人和风细雨地互相问候了几句,随后再次行礼告别。在这样的地方,轻轻地低下头说话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与“昂首”相比,“低头”又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呢。那老屋前有一个铁制的圆环,显得很古老,于是上前细看,原来是以前拴马的铁环。
有松的历史源于江户时代,德川家康作为将军身在江户,而天皇身在京都,因此连接江户与京都之间的东海道就变得愈发重要。有松是“桶狭间战役”的战场,位于东海道的“鸣海宿”与“池鲤鲋宿”之间,本来是人烟稀少的荒地。后来尾张藩召集了住民,建立了村落,并取名为“有松”,据说此名是因荒地中的松林茂盛而来。我触摸了一下那个生了锈的铁环,马蹄声、民宿主人的招呼声、落脚客人的下马声一下子在耳边响起,好像看到了当时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为什么又似乎看到了刚才遇到的那位和服女子,朝着我远远地笑。
安静的街路边和老屋前摆放着诸多插花作品。“草月流”的插花色彩丰富、华丽典雅,与这老街的古朴相衬,却是彩中见朴,素里流光,恰恰好!而且插花作品是不起名字的,作品完全是插花者心中的意象,随心所欲,不用名字而限制观者的想象力。留下想像的空间,这倒是与我的诗观不谋而合。
走到竹田家前时,听到院内传出隐约的琴声,进去一问,原来是有日本琴(其实就是筝)表演。表演的场地是竹田家以前用的仓库,现在改为和室,出租给艺术家们进行演出。我们一行三人进去时,演奏会已经开始了,日本琴师是一位身着和服的男子,戴着口罩也分辨不出年龄,大概中年左右吧。他正在演奏着一首由他作曲的《鹤》,曲调优美欢快,他的手指在弦上行云流水般地上下拨动,将鹤鸣的高亢和鹤舞的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一首是《越天城》,歌曲本身就有名,再加上他高超的表现力和浑身的热情,又是赢得了满堂喝彩。本以为到这里就会结束了,实际上也是最 *** 了,他完全可以停止了。不料他却对我们说,他要演奏《鲁邦三世》。观众们面面相觑,稍有音乐知识的人谁都知道,用日本琴演奏《鲁邦三世》基本是不可能的。但他说他喜欢这首曲子,喜欢那个作曲家,他说他花了不知多少功夫练习,他还说希望大家能给他鼓励,让他继续努力。于是我们大家静静地听了他的演奏,这首曲子弹得的确不能说完美,但我们都鼓掌得更热烈!他自己喜欢,并且热爱,这就够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回程之前,我们买了一些有松绞染的围巾、手帕等纪念品。有松绞染是竹田庄九郎受九州人穿的绞染和服的启发,用绞染的方法制作了手巾等物品开始贩卖。途经东海道的旅人,还有“参勤交代”的大名们从江户回领地时也会买些。如此一来,有松绞染很快就闻名全国了。有松会馆里有对有松绞染的详细介绍,制作工程之细、之严格、花样种类之多令人叹服。抚摸着手上的这些绞染作品,感觉温热,那都是人的温度吧。
再坐上电车时,天已经晚了。离开有松的那一刻,忽觉有些难舍,不禁朝着车窗外挥了挥手。
有松,无疑是浪漫的。然而,浪漫是什么呢?是奔放是率性吗?当然是的。但又觉得,浪漫难道不是一种自律吗?越是感人的浪漫,这种自律就越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