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汉朝著名文臣,西汉著名文物,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汉朝著名文臣,西汉著名文物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汉朝著名文臣,西汉著名文物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西汉由刘邦建立,在二百一十年的历史中,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治世局面。作为我国历史上鼎盛的朝代,不仅诞生了汉高祖、汉武帝等著名皇帝,在他们的治世之下,也出现了诸多推动西汉历史进程的著名文臣!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盘点一下,西汉历史上十大著名文臣,我们一起来看看呗!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西汉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理财专家,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据《史记·平准书》等文献载:“桑弘羊以心计,年十三,侍中。”年少之时,桑弘羊即成为皇帝身边的侍从官。此后历官数十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财专家,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桑弘羊聪明伶俐,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渐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其间,桑弘羊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措施,为国家聚敛了丰厚的钱财物资,有力地支持了汉武帝的对外战争等政策。

汉武帝刘彻好大喜功,对汉初高祖刘邦等执行的针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深感耻辱,决心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以雪旧耻。连年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结果是“干戈日滋”而“天下共其劳”,“费数十百万”而“府库益虚”。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桑弘羊协助东郭咸阳和孔仅提出并制定了盐铁官营政策。之前,天下盐铁自由流通,不受任何限制。现在盐铁官营就是:将原隶属于少府的盐铁转归大农令管辖,并改盐铁自由流通为国家专营,由国家垄断和生产,私人不得经营。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增加了不少财政收入,国家财力才慢慢有所增强。桑弘羊也逐渐被提升为大农丞、大农令,正式主管国家财政。

盐铁官营,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但这不足以完全解决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为此,汉武帝时期还推行“算缗”和“告缗”政策。其实在桑弘羊任大农丞之前,已开始推行这一政策,但并没有得到成效,在桑弘羊主持国家财政之后,才在全国雷厉风行地认真执行。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0者征收财产税;而“告缗”则是鼓励大家向朝廷告发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算缗令一经推行,即遭到富商大贾们的强烈反抗,他们大多对这项政策采取 态度,或转移或隐匿财产,不报或少报财产,造成税收流失。对此,汉武帝又启用告缗令。即一经有人告发,经调查属实,被告者财产全部没收,本人罚戍边一年,而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结果是“中家大抵皆遇告”,“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西汉朝廷由此获得了一笔巨额收入。

桑弘羊主持的另一重大财政政策就是取缔货币私铸,统一币制。汉初,私铸钱币之风盛行,币制十分混乱。结果是官币、私币同时流通,真伪并行,奸商、诸侯因铸私币而暴富,国家财政受到重大损失。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根据桑弘羊的建议,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取消民间及郡国铸币权,令各郡国销熔旧钱,将铜运送中央。通过这一系列政策,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央财力大大提高,“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汉武帝去世后,其8岁的少子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根据武帝遗诏,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共为顾命大臣。不久,就形成专权的霍光与桑弘羊、上官桀的对立。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皇家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是为“燕王之变”。很快,燕王等人暴露,桑弘羊等人被霍光以谋反罪处死。

九、主父偃(?~前126年),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八、陈平(出生不详-前178年),战国末年魏国户牖邑(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汉高祖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西汉开国功臣之一。陈平最初为项羽身边的谋士,因不得重用,在鸿门宴中看中刘邦,并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将刘邦救出咸阳,后帮助刘邦打下天下,成为开国功臣;刘邦死后,陈平为右丞相,为西汉的稳定做出具体贡献,前178年病逝,死后谥献侯。

1、项羽谋士:陈平少年家贫,但他爱读书,有大志,才华横溢。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即大泽乡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起兵,陈平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随从入关破秦。不过在项羽的谋士中,陈平并不得重用,后来在鸿门宴中遇到刘邦,认为刘邦必成大器,此后他用声东击西之计将刘邦救出咸阳,成功投奔到刘邦麾下。

2、辅佐刘邦打天下: 陈平投刘邦后,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诸役,由此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在之后的几年里,陈平谋划“六出奇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解荥阳之围救刘邦、解平成匈奴之围救刘邦脱困、擒韩信等),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被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3、官至右丞相: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前195年刘邦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西汉丞相先是萧何,后是曹参,曹参后设左右丞相,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

4、陈平怎么死的: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刘邦称帝后,陈平藏而不露,成功地保全了自己;刘邦之后的惠帝,陈平官拜右丞相;吕后死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深受文帝信赖;孝文二年(前178年),陈平死,死后谥献侯。

七、晁错(200-154年前),汉族,颍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当汉文帝时,他经常被人掌故,后来担任了太子舍人、医生和王子的家庭秩序;景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内史,后移至古代帝国。

晁错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尊纳苏,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抗匈奴入侵边境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移民到真正的边境”的战略思想,建议养人充实边塞,积极准备匈奴的进攻和掠夺;政治上剥夺封建主的政治特权,巩固中央集权,损害诸侯利益。以吴王和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统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景帝听从了袁盎的计划,将晁错和于东市减半。

晁错的政治论文是“开放的,急于畅所欲言”,鲁迅称之为“西汉时期的鸿文受灌水影响很深”。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晁错是汉初比贾谊更重要的政治理论散文家,他的文章深刻、有逻辑、有说服力;文笔朴实不做作,却真挚真挚。被后人称为“畅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并被鲁迅誉为“西汉末年,天壤之别”。

晁错的政治论文符合时代的热潮。他善于观察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理解深刻,见解清晰,能言简意赅,分析利弊。因此,晁错的政治散文是现实的,而不是空洞的。例如,在晁错的三篇军 *** 文中,《言兵事疏》提出了“以夷制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迁徙人口到边境居住”的积极防御策略,被文帝采纳。

内容更为公允,意境更为瑰丽。虽然他的作品出发点是建立在贡献之上的,但落脚点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繁荣提出建议。词中透露出对达汗天气的热烈赞美,有着浓重的历史感,意境更为瑰丽,体现了历史上升期的风格。

就艺术特色而言,晁错 *** 具有战国策学者的风格,力度大,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同时,语言清晰,寓意流畅,既延续了战国时期张扬利的文笔,又呈现出达汗气象的散文风格。

此外,与贾谊等人的 *** 不同,晁错的理论是陡峭而深刻的,如《削藩策》,它用简洁而简短的句子突出了尖锐而僵硬的力量:“今天,切也是反对的,但不切也是反对的。砍了它,它就反对,灾难就小了;不砍就晚了,灾难性的”。

六、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五、曹参(?—公元前189年),字敬伯,生年不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初仕秦朝,起家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参加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即位,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曹参去世,谥号为懿。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曹参继相三年病逝,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四、董仲舒(公元前 179 ——公元前 104 ),广川(德州汉时属广川)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 104 年)下诏,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汉书》有其传。

三、霍光,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权谋家。根据史料可考,霍光是西汉马踏匈奴的大将军霍去病同母异父的弟弟。霍光一生共辅佐过三任皇帝,分别是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霍光出生在河东平阳,其父亲只是一个县中的小吏,但霍光的兄长却是时任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在机缘巧合之下,当时才十多岁的霍光被大将军霍去病接去长安,与其一起生活。霍光在当时已经十分的聪慧,在霍去病的鼎力相助下,霍光很快便进入朝廷担任要职。

霍光为人谨慎,做事细心,在侍奉汉武帝的二十多年里没有犯过一次错误,因此汉武帝刘彻十分的信任他。汉武帝刘彻在临终之时,封霍光为大司马,命其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于是,霍光就这样成为了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登基为皇的汉昭帝一直很欣赏霍光的才能,认为他有治国的才能。于是,在汉昭帝期间,霍光独揽大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西汉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汉昭帝刘弗陵死后,由于没有留下子嗣,霍光便找来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但因刘贺为人 *** 无道,无奈之下只得废黜。从这里可以看出,霍光当时的权力非常的大,有废黜不贤君主的权力。

后来,霍光迎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天子即汉宣帝。霍光当时大权在握,并没有还政于汉宣帝。汉宣帝表面十分的重视霍光,实际上已经对霍光有了忌惮之心。霍光于公元前68年去世,死后殊荣尤甚。

二、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人物简介: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邑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1、主要成就: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战争时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制定《九章律》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辅佐汉惠帝。

2、历史评价:作为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

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

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

更多汉朝著名文臣,西汉著名文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