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此前,笔者对毛主席修改《智取威虎山》和《苏三起解》的唱词,写了两篇短文,一则强调唱词如何体现美,一则突出唱词要理周。这里,再写一篇,旨在说明唱词要精练。毛主席喜欢京剧,对《空城计》更是加倍喜欢。《空城计》是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取材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剧情讲述的是:蜀汉与曹魏交兵,马谡不听诸葛亮部署,失守街亭。魏将司马懿夺取了街亭后,统领十五万兵马,立即进逼西城。西城仅有两千五百老弱残兵,诸葛亮打,打不过;跑,跑不掉;守,守不住。诸葛亮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乃设空城之计,将城门洞开,命老军在城门口打扫街道,自己却在城楼饮酒抚琴,神情泰然,等候敌军到来。司马懿见状,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城,退兵四十里。于是诸葛亮赢得了撤退的时间,转危为安。这折戏里诸葛亮有一段“西皮二六”,向来脍炙人口,流传广远,好多人都会唱上几句。由于京剧老生各个流派都曾长期上演此剧,于是每个流派的唱词也略有不同。其中谭派的唱词是: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就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这将帅不和失街亭。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的西城。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你到此谈哪,谈,谈谈心。城外的街道打扫净,准备着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无有别的敬,打来的羊羔美酒 犒赏你的三军。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 进退两难 为的是何情?左右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你来,来,来 ,请上城来听我抚琴。据说毛主席非常喜欢听谭派演唱,对这段唱腔毛主席也特别喜欢,自己有时还哼唱。但是,他老人家认为唱词中这句“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有问题。毛主席说,“兵”和“埋伏”是一个意思,埋伏就是兵,兵就是埋伏。于是,他认为应该是“内无埋伏外无救兵”,或者是“既无埋伏又无救兵”,不能说“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而“又无有埋伏有无有兵”这句话不通。我们一般对传统京剧的唱词很少去思考琢磨,演员咋唱,大家就跟着咋唱,从来不去分析说的是否有问题。甚至认为,多少年来,名家都这么唱过来的,还会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很多传统京剧,都是艺人历代相传,有些唱词确有不通之处。有的说法,也确实有问题。比如说“哗啦啦打罢了三通鼓”,鼓声一般都用“咚咚咚”来形容,说鼓声是“哗啦啦”,是不合适的。但是“哗啦啦”好唱,多少年来就这么唱的,如果谁要改成别的,恐怕听着也别扭,观众也可能不认可。但是,如果句子不通畅,恐怕就得琢磨一下了。“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埋伏”和“兵”,的确说的是一回事,两个“又无”本应该说两个内容,但确实一个意思,意思重复,语言啰嗦,说法不准确,不够精炼,显然唱词的推敲还是不够的。所以,毛主席对这句唱词提出了批评,而且还给出两种修改的建议,这是非常好的,真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品位,慢慢体会的。特别是毛主席提出的两点修改建议,更值得人深思。毛主席这里讲了两个重要方面:“埋伏”和“救兵”。尤其是毛主席说“内无埋伏外无救兵”,这一“外”,一“内”,把“埋伏”和“救兵”安排得很到位,如果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大概是想不到这样精细的安排的。因此,这一改动,真令人拍案叫绝!毛主席为什么会对《空城计》的唱词提出批评和建议,这和他老人家喜欢京剧,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推敲字词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这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恐怕还是作为军事家、战略家的毛主席,他对用兵之道的擅长,以及他对战略战术的思考。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曾经有多次运用类似空城计的战术,并且都取得了成功,为后人广为传颂。正因为毛主席不是一般的观众,不是一般的戏迷,所以他在看戏的时候,在听唱腔的时候,一直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后,又设法积极解决问题。于是,对一句唱词的修改,也可能是一件小事,甚至,他说出了修改意见,也未必真的让人去这样修改,但是毛主席这种思维方法,这种批判意识,还是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并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