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人描写冬景的精彩诗句,古人写冬天景物的诗文全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人描写冬景的精彩诗句,古人写冬天景物的诗文全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人描写冬景的精彩诗句,古人写冬天景物的诗文全诗

来源:【中国食品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冬天给人的印象总是寒冷与萧瑟。然而在古代文人的笔触间,一遇见冬天,只让人觉得浪漫、温暖。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冬天里,晶莹剔透的雪花因为有了古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妖娆多姿。

古人笔下的冬日,有大雪压枝的松竹、傲雪绽放的红梅、暖意融融的火炉、鲜香四溢的烤肉、沁人心脾的温酒、化雪烹煮的香茗……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冬景图呈现在人们眼前,似乎万物不再萧瑟,生活充满雅趣。

立冬储菜紧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代王稚登的一首诗透出了立冬时节的寒意。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天的开始,标志着秋冬真正完成了季节的交替。

人们对于季节变化的感知融入节日的活动里。古时人们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迎冬节。这一天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以安社稷。皇帝不仅需要去北郊迎接冬天的到来,还有“祭黑帝”的习俗。黑帝即冬神,是主宰北方的五位天神中的一位。立冬时节,天子穿黑色的衣服,骑青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祈求瑞雪兆丰年,来年好收成。

祭祀场面十分宏大。据《史记》记载,汉代时祭祀冬神,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藏……籍敛之时,掩收嘉谷。”歌词大意是说:天冷了,要囤积粮食。正所谓秋收冬藏。

《千字文》载“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立冬日前后正是储备食物的时节。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驼,充塞道路。时物:姜豉、红丝、末脏、鹅梨、榅桲、蛤蜊、螃蟹。”彼时冬季无新鲜蔬菜,京畿地区天寒地冻,因此立冬前的五天,西御园就要进献冬季需用之菜。上至皇宫,下到民间,都要储藏食物,以备冬天享用。

古代在巴蜀地区,立冬时节乡农们要以斗量米。当时认为,若有米联缀在斗外,预兆着来年春天米价会昂贵。清乾隆时期《巴县志》记载:“立冬日,西北风,来年大熟。谚云:‘冬前霜多,来年早稻好;冬后霜多,晚稻好。’农人每以斗量米,有米缀斗外,主来春米价昂。”

从汉代开始,立冬有“拜冬”的习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记载:“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人们还更换新衣,互庆往来,如年节般热闹。清代顾禄《清辑录》载:“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春种、夏忙、秋收之后,人们要在立冬这一天好好休息一下,顺便犒赏自己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写照。

立冬日都吃什么呢?清代何耳有诗曰:“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喜欢把饺子作为立冬进补食物。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是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饺子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南方民间认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护牙齿,又有滋补的功能,因此流传着“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说法。

甘蔗是冬令水果,这个季节食用是最美味的。经过近一年的蕴藏,甘蔗糖度达到最高,每一口都甜到心底。宋代方岳有一首关于甘蔗的诗:“老境於我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箦何时熟,生啗青青竹一排。”诗中并没有过多讲述甘蔗味道,而是从它们的生长环境联想到精神品质,升华了甘蔗的内涵。

立冬这一天要吃羊肉。相传这一习俗是从西汉开始的,汉高祖刘邦在立冬日吃了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立冬日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南宋诗人陆游在《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中写道:“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初冬微冷,院子里的菊花开了,陆游拿出酒具,置好羊肉与螃蟹,开始赏菊宴饮。菊花清香明艳,不过,论香味还是烹羊蹄更胜一筹。放翁一边饮酒享受着美食,一边欣赏着初冬的景色。即使酒具粗糙,且是自家酿的浊酒,但这样的日子在他看来最是舒适惬意。

这也是大多数古代文人的立冬生活。唐代诗人李白有首《立冬》,形象地刻画了自己在家里“猫冬”、慵懒恍惚的状态:“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笔墨都被冻住,偷懒免写新诗,一壶美酒在怀,时而用炉温热,醉眼去看砚上墨花与窗外白月,恍惚间,误以为白雪已经铺满了前村。

据明代文人田汝成《熙朝乐事》记载,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进行沐浴,谓之“扫疥”,就是除去疥疮的意思。

欢聚庆冬至

元代道人尹志平曾作词赞美冬至:“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作为古人观念中的阳气之端或年岁之首,冬至一直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风俗活动丰富多样。

汉代时称冬至为“日至”,《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这一天, *** 机构要放假休息,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举国上下都有悠闲的长假来欢度冬至。

冬至日少不了拜贺聚会。晚辈问候长辈,共享家宴;亲朋好友各以美食馈赠,相互拜访。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人们过冬至的盛况:“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古人非常看重冬至,视同过年。人们庆相识、拜冬至、饮佳酿、食大补。

北宋著名词人毛滂写过一首关于冬至的词——《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其中描写了冬至宴席饮酒的情形:“绿尊香嫩蒲萄暖,满酌破冬严。”用精致的酒杯满满斟上一杯新酿的香气馥郁的葡萄美酒,然后一饮而尽,以取暖御寒,迎接严冬的挑战。饮酒消寒,富有暖意,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令人神往。

《忆秦娥·至节赴郡会,赦到》是两宋时期词人朱敦儒的作品,展现了宋代官员冬至日欢聚宴饮的场景:“歌钟列。公堂盛会酬佳节。酬佳节。皇恩宣布,早梅争发。舞场椎鼓催回雪。金壶镟酒琼酥热。琼酥热。今朝不饮,几时欢悦。”时光无情流逝,世事沧桑变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冬至到来,带给词人新生的希冀和年寿永久的祈愿。正如他的《点绛唇》词云:“至日春云,万般祥瑞朝来奏。太平时候。乐事家家有。玉指呵寒,酥点梅花瘦。金杯酒。与君为寿。只愿人长久。”

南宋范成大有首《满江红·冬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圞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有酒,有诗,有梅花,与好友欢聚一堂,浮一大白,这个寒冬足矣。

古时文人雅士在冬至后,轮流做东,相约聚会,饮酒赋诗,写字作画,雅集娱乐,称作“消寒会”。清代《燕京杂记》记载:“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余寓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于十余人,事亦韵矣。主人备纸数十帧,预日约至某所,至期各携笔砚,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虫,随意所适。其画即署主人款。写毕张于四壁,群饮以赏之。”

消寒会始于唐朝,又叫“暖冬会”。据五代王人裕《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唐时长安有一位富翁叫王元宝,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他命仆人将坊巷的积雪打扫干净,自己亲自站到巷口迎接宾客,请客人们到他的家里,大摆宴席,饮酒作乐,谓之“暖寒之会”。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便有消寒会的描写。贾宝玉不想去学房,便告了假,问袭人贾母那边打发人来说什么了吗?袭人回说没有说什么。贾宝玉说道:“必是老太太忘了。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正在宝玉和丫鬟们议论着的时候,贾母派人来通知了:“老太太说了,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呢。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的。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们都请了,明儿来赴什么消寒会呢。”

冬至这天有学生拜谒先生的习俗。学子们来到老师家中,寒暄并递上果品点心后(有些地方是先拜孔子,再与屋内的老师打交道),依次于孔子像前拜礼。随后,学生们再来到老师面前讲述这段时间的修学成果,以及为冬季闭关定下的目标。祝安礼毕后,学生们一起帮助老师打扫房间,老师设宴招待学生。冬至敬师,体现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

在古时,冬至还有个别名叫“履长”。履即鞋,是指晚辈要在这一天给长辈送鞋送袜子,以此祝福长辈的岁数像冬至后的白天一样越来越长。三国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就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描写。如今,这一习俗依然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12月23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多古人描写冬景的精彩诗句,古人写冬天景物的诗文全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