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40年来,玉溪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省前列,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2010年至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省第二;
40年来,玉溪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百倍,较全省提前突破“千元、万元”大关。
2017年,玉溪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67,比全国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71低0.0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47个百分点,在滇中四城中排名第一,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111.77%、127.20%,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提前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扎实。
2013年至2017年,玉溪城乡恩格尔系数均在30%以下,城乡居民已经跨入最富裕行列。
这一组组有温度的数据,
显示了改革开放40年,
玉溪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回望40年,
玉溪人的日子是怎么越过越好的?
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腾飞:经济总量从5.1亿元到1415.1亿元,增长278倍
“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出现了‘万元户’和‘万斤粮户’,现在是一片繁荣景象,盖新房子的多了,讨媳妇的多了……前年州城放映《少林寺》,我亲眼看到影院门口单车停放了上千辆,这是历史上没有见过的。农民手边钱多了,不但买单车、买手表,有的还买了电视机。这是农村的新情况,人们的消费品向高档化转化。”1984年,由经济学家、云南大学朱应庚教授执笔撰写的《玉溪农村调查札记》记录了改革开放后,玉溪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到高端市场的追捧。一批来自北京的游学家庭在玉溪庄园高原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园体验农事。
1922年出生于玉溪的朱应庚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留学美国获密执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直任教于云南大学,曾任政协云南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他当年的这次调查,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玉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玉溪经济总量稳步上台阶。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凭借烟草工业取得的辉煌成绩,1991年至1998年,玉溪生产总值从23亿元增长到325亿元,7年增长14倍,年均增速高达45.8%,走出了独具玉溪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
2017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烟草产业下滑、实体经济不振的严峻形势,我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000.2亿元增加到1415.1亿元,年均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1.6∶38.4,非烟经济比重由61.6%提高到72.5%,民营经济比重由32.4%提高到36.4%。
玉溪烟草
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2017年,我市出台28项稳增长措施,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卷烟及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速,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6.3%,增速全省第一,非烟工业增加值增长22%,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5.9%。
抚仙湖畔游人多
“三大战役”成效明显,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3.3%,增速与红河州并列全省第一。易门、澄江、新平、元江入列省级县域经济先进县,易门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实现旅游总收入283.2亿元、增长73.9%。2017年,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提升,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543.7亿元、增长12%。
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4.5倍、106.2倍,稳居全省前列
“1974年11月,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24.5元。”家住峨山县的退休教师李忠明告诉记者。
李忠明是2015年退休的,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他感慨万千。记得刚结婚的时候,为了买一辆150多元的自行车,他和妻子省吃俭用,攒了1年的工资才勉强够。改革开放后,状况慢慢好转,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工资已经涨到80多元。如今已退休的李忠明,退休金领到了5560元。“退休工资根本花不完,一年还可以攒下不少钱。”李忠明说。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独占鳌头局面逐步好转,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呈爆发式增长。除了工薪收入外,其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双双拉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提升。2000 年―2017年,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0%、19.4%、8.7%。
业内人士分析,一二产业是经营净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拓宽大众创业渠道和领域,激发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热情。“三大战役”成效明显,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2.4%提高到35.3%。土地及其他资产租金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养老金、退休金和报销医疗费带动了城镇转移净收入的小幅增长。
江川区安化乡修起了休闲栈道,环境整洁、生态优美的环境让山村越来越宜居。
均衡:城乡间差距逐步缩小
在元江县曼来镇曼来社区移民新村的李成钢夫妇看来,如今留村务农与进城务工的收入差别不仅越来越小,不少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城镇居民。
“2008年以前,村里人都快走光了,年轻人外出打工,外村姑娘不愿嫁到村里来。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村里穷得叮当响。村子的改变始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在山脚种了芒果、在山腰种了龙眼、在山顶种了荔枝。”李成钢介绍,短短几年间,村里涌现出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多户,每户盛果期产量都在30吨以上。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呈跳跃式发展,2007年4510元,2013年10200元,2017年13800元。
在元江县曼来镇曼来社区移民新村,村中一方池塘倒映着亭台楼阁,家家户户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小洋楼点缀在绿树丛中。
从“开荒造林种水果”到“卖水果”再到“卖风景”,移民新村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客栈、建起了生态采摘园、兴起了农村电商。村中一方池塘,倒映着池边的亭台楼阁,家家户户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小洋楼点缀在绿树丛中。“乡村优质的食物、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令人向往的乡村文化和风俗体验,是城市生活不能比拟的。”李成钢说。
新平县老厂乡在太和、黑查莫、转马都三个村种植姬松茸,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村民普光学正在把刚采摘下来的姬松茸送到收购企业。
元江县曼来镇红旗村委会大西蒿村民小组的19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房,绿树掩映的小洋楼成为大山深处最亮丽的风景。
移民新村的变化不是个案。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华宁县华溪镇通过种植柑橘,让群众有了票子、盖了房子、娶了妻子、买了车子、供出了才子,过上了“五子登科”的好生活;低矮土房变小洋楼,羊肠小道变通途,人畜混居变厨卫分开,村村通车、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柑橘、核桃种植以及养殖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让世居玉溪哀牢山深处的拉祜族村寨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华宁县华溪镇群众通过种植柑橘过上了好生活。摄于华宁县华溪镇小寨村的朵洛果蔬农产品交易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城市、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比值呈逐年缩小趋势。
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居民,2011年至2017年,45.8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截至2017年底,全市户籍人口2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18%;2017年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74.92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5.99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23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8%,位列全省第二位。
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2013年―2017年,玉溪城乡恩格尔系数均在30%以下,说明从2013年开始,城乡居民已经跨入最富裕行列。”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玉溪日报记者:陆合春 制图:方睿欣
编辑:赵书艺
审核:杨雪
终审:赵琳
~ ~ ~ ~ ~ ~ ~ ~ ~ ~ ~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玉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