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第六章,三节
内家拳身分三节。
李洛能形意拳论中说:三节者,根、中、梢也。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内家拳为什么要身分三节?
为了能量蓄发!
内家拳之所以敢于抛弃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就是因为能够用周身三节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方式替代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让每块肌肉都以统一的折叠拧裹替代紧张收缩。这样,才能够实现极致的能量蓄发。
对于拳来说,整个身体以及肌肉,都是要用来做能量蓄发的,而能量是不能够凭空就产生的。当我们抛弃了肌肉使用紧张收缩的各自为战的发力方式后,就要使用其他方式进行能量蓄发。
对于人体来说,只能以势能生成能量。肌肉的紧张收缩就是用势能蓄积能量的。当我们抛弃了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后,势必要以另一种方式蓄发势能,这种方式就是周身三节折叠拧裹。周身三节折叠拧裹就相当于将整个身体视为“一块巨大的肌肉”,而这块“巨大的肌肉”蓄发势能的方式就是折叠拧裹。换句话说,周身三节的折叠拧裹就相当于周身整体“这块巨大的肌肉”的“紧张收缩”,从而能够蓄发出更加强大的势能。
周身各部位折叠拧裹的本质,就是身体各部位的压缩旋转和松沉堆积。将周身各部位完全地压缩旋转、松沉堆积就是在把身体“拧螺丝”,而周身各部位的压缩旋转、松沉堆积就是在肩膀、胳膊、手,胸、腰腹、脊柱,大小腿、膝盖、脚这些部位生成的。所以,要在周身每个部位分出三节,以周身每个部位的三节的压缩旋转、松沉堆积而实现折叠拧裹。
周身三节折叠拧裹就是所有内家拳的外形动作,内家拳的这个外形动作是与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有明显区别的。周身三节折叠拧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周身三节联动,由此导致了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内家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周身三节皆动来统一完成的。
具体来说,周身三节折叠拧裹,就形成了内家拳的六像。只有身体各个部位具备了内家拳的六像,这才意味着打出了外三合的顺逆的能量蓄发。身体具备六像,就意味着周身整体形成了“一块巨大的肌肉”,这块“巨大的肌肉”在以折叠拧裹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
周身每个三节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就形成了周身整体的屈伸、束展,使得身体像弹簧一样。周身整体的屈伸束展,就如同每块肌肉的紧张收缩一样,实现了周身整体这块“巨大的肌肉”以统一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周身三节向一个方向折叠拧裹、压缩旋转蓄力时,身体仿佛被屈起来一样,周身三节反向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发力时,就像身体伸开了一样-------这样形成的屈伸束展,就是杨露禅先生所说的:收身中定,往开里打。中定就是内里的心肾交合,收身就是周身三节的折叠拧裹而形成的屈;往开里打,就是释放屈的能量,伸开周身三节发力打击对手。
内家拳的换力,就是用周身整体的折叠拧裹替代每块肌肉的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
所有-------顺便说一句-------挺胸拔腹地打拳,把躯干挺直得像一块板那样打拳,就根本没有打出能量蓄发。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明确说了打拳的三害,其中一个就是挺胸拔腹。挺胸拔腹就意味着整个身体都被浪费了,没有进行能量蓄发。打拳不打能量蓄发,就是舞蹈、体操。
周身整体折叠拧裹分别在头部形成虎豹头,从头顶经过脊柱到足底这条大龙上形成龙身,在肩膀胳膊上形成鹰捉手,在脊柱形成虎背,在腰腹部位形成熊腰,在腿脚部位形成鸡腿。以上就是内家拳的六像。
六像虽然是形意拳提出来的,但是所有内家拳都要具备六像,否则就意味着身体没有进行能量蓄发--------这就是许多人练内家拳练不出功夫的原因,因为没有进行能量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