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二泉映月》:中国民间二胡曲,江苏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所作。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1950年去世,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开始有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浓厚的悲怆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整个音乐作品委婉流畅,意境深邃,情调悲怆,表达了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流传甚广,艺术家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
华彦钩中年双目失明的曲折经历赋予了作品深厚的精神气质,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二.《江河水》:中国民间乐曲,根据东北地区流传的一首民间乐曲“辽南鼓乐”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后由鲁丁编曲为双管独奏曲,民族乐队伴奏,再经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广为流传。
乐曲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开始部分速度缓慢,旋律起伏,音乐显得凄凉悲切。逐渐节奏顿挫,变化重复,表现出悲愤的情绪。中段音调平稳,又用较弱的力度演奏,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经“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更加激越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
此曲音乐形象深刻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曾被用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二胡独奏的《江河水》已经成二胡这种中国民间乐器的经典曲目,将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三.《梁祝》: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58年冬,1959年首演,作者陈钢与何占豪。《梁祝》是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的典型代表,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的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乐曲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主要是爱情,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旋律。副部主题则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该部分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整个作品达到 *** 。
在《梁祝》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几代小提琴演奏家都有创造性的发挥,不断丰富着它的艺术魅力。
四.《茉莉花》:中国汉族民歌,在全国各地有多种样式流传。1942年冬,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14岁的小演员何仿与战友到金牛山区去宣传,通过当地一位民间艺人,采集到这首广为流传的民歌《鲜花调》。
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曲谱《小惠集》收入的《鲜花调》,是迄今发现的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鲜花调》工尺谱。《鲜花调》歌词内容大都以花拟人,借赞美花来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经过对原曲的修改、整理,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上,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一唱三叹,表达了少女热爱大自然、向往新生活的美好形象,定名为《莱莉花》。
歌曲旋律因地域而有所不同,有的曲调还有多种相似的变体,音乐风格也因地而异,南方委婉清秀,北方热情活泼,江苏的《茉莉花》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代表。《菜莉花》不仅是民歌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五.《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中国传统琵琶曲本之一,曲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该曲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戏剧性和写实性兼而有之。《十面埋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分为三大部分,通过音乐反映古代战争场面,叙演了古代陆军列营、升帐、发令、埋伏、伏击、鏖战、追逐等情景。
《十面埋伏》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甚广的音乐作品之一,此曲原有五个流派的乐谱,目前尚有人能演奏的仅有浦东派和汪派两个版本。与之呼应的是同为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霸王卸甲》,乐曲以悲怆的风格,展示了项羽的沉郁心态。因此也有“得意者弹《十面》,失意者奏《霸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