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此曲是聂耳最杰出的作品。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词是由田汉被捕前仓促地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的,后来不得已以“陈瑜作词”化名发表。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他从夏衍手中抢过歌词,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
聂耳在谱写这首歌曲时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因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长短不一,聂耳创造性地谱成了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全曲闪耀着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的精神光芒。
《义勇军进行曲》号角式的音调和“起来!起来!起来!”催人奋进的呼喊,极大地激励着无数战士勇敢顽强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此歌的音乐是不朽的,建国后便成为举世闻名、响彻全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松花江上
张寒晖词曲。作于1936年。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 *** ,不惜丢下东北大片国土,下令东北军开赴“剿共”前线。被驱赶的官兵,携老带小,遍布西安的街头。这些流亡关内的军人们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 *** 反人民的内战卖命,人人心头郁结,个个悲苦怨愤......
西安教师张寒晖见此情景,心中极其愤慨,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他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作者曾动情地说:“我把北方的女人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了。”
此歌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歌曲先在学校教唱,后传遍了东北军。“西安事变”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且迅速传遍全国。
3.大刀进行曲
麦新词曲。作于1937年7月,同年9月初刊于《大众歌声》第二集。“七七事变”吹响了全面抗战的号角,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国军队被迫组成大刀队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上海的学生们走上街头募捐筹款,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这一切深深地激动着麦新的心,他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写出了这首《大刀进行曲》。
全曲采用首尾呼应的自由体乐段结构,还出现了“冲啊”的呐喊。在以更高昂的音调和豪壮的气势再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之后,发出炸雷般的“杀”声,更使歌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氛。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歌曲曾经鼓舞千千万万抗日英雄去冲锋陷阵,是抗日战争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4.游击队歌
贺绿汀词曲。作于1937年底。“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者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歌曲随即在华北各地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传到全国各地。
它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曲调轻快流利,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适合于部队行军时边走边唱。歌曲的音乐与歌词配合得非常协调一致,游击队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紧张愉快的形象跃然谱上。此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群众既易唱易记,又不感到单调乏味,因而在群众中广泛流行。
通过音乐的刻划,反映了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
(图片来自网络)
下期介绍:建国前著名歌曲选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