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从疫情爆发到打响“停课不停学”战役再到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从 *** 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文件到地方 *** 配套颁发的相关政策条款……把握改革关键节点,区域教育部门勇担当、敢作为、善创新,书写出教育人自己的年度“史诗”。
————————————————
广东深圳:改革先锋的教育领创
2020年10月, *** 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 ***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深圳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圳特区成立40年来,深圳教育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大都市教育的历史跨越,基本实现了从追跑起步到并跑,逐步实现了部分领域领跑。
改革是深圳教育乃至深圳的根和魂。深圳是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一项项重点任务在深圳先行先试,探路领航。民办义务教育学位补贴、民办学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新型公办园建设、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职业教育“双元”育人模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从教育管理新机制探新路到人才培养模式开新篇,改革创新一以贯之,推动深圳教育跨越式发展。
深圳重用才更重育才,构建了线下+线上和分级分梯次的校长、教师成长成才“立交桥”。与此同时,深圳积极践行开门办学、教育共治理念,鼓励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积极引入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建立健全 *** 主导,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本报10月21日第818期报道)
河南郑州:评价育人的“郑州答卷”
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郑州率先提出了评价育人的核心理念:评价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性教育活动。评价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层面去思考、设计与实践,体现育人导向,发挥育人功能,彻底走出“评价即考试”“育人即育分”的误区,必须既关注学业成就又关注精神成长。
经过几年探索,郑州评价育人逐渐建构起两个体系:一是 *** 层面(市、县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业评价、学生创新成果评价等;二是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师评价、班级和小组评价、创新成果评价等。其目标是建构一个针对郑州学生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推进评价育人改革,郑州有“三轮驱动”:一是行政推动,二是机制促动,三是专业引动。在机制促动的同时,郑州市教育局注重借智发展。郑州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联合启动了义务教育质量再提升工程。
据悉,郑州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连续两年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项目,从测试结果看,郑州市一些学科各层级的达标状况处于全国前列。
(本报11月25日第823期报道)
江西南昌东湖:“四个一”激活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创新培养方式,推动师资培养改革由内向外突破,着力打通师资素养提升最后一公里。
从2019年开始,东湖区新任校级领导干部不再确定行政级别,一律实行招聘制、选聘制,根据岗位和专业职务明确享受的待遇,从而实现事权与人权的统一。不仅如此,在保证学校校长、书记原有绩效工资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东湖区委、区 *** 拨出专款,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行为及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综合考核。
超越传统观念、推行校长职级改革的同时,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学科素养,东湖区教科体局通过“四个一”构建一套渐进式、系统性的培养方式。一名导师:对新入职教师,学校指定一名学科导师,通过三年的引领指导,帮助新教师从走上岗位到稳定基本功。一类培训:针对入职三年内的教师,组织一系列各类常规培训,弥补学科的理论不足,并通过连续三年的考核,评定新入职教师的考核等次。一次比赛:坚持举办了30届东湖区“骏马杯”教学竞赛,在选拔参赛教师过程中,重点检验教师的学科理论和综合素养,避免“花架子”式展示课。一个梯队: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按照新苗—新秀—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培养梯队方式,先后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形成有递进、有层次的教师队伍。
(本报4月22日第797期报道)
重庆璧山:“生长型国培”唤醒教师
自2018年实施“国培计划”以来,在两年的国培实践中,重庆市璧山区以学习者为中心,联合各方力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青年骨干教师。把国培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受到参训教师一致好评,被专家誉为“生长型国培”,其所产生的“鲇鱼效应”让区培和校本培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长型国培”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了三项创新。
创新理念,让生长有依据。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存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尊严地获得成长。二是转变培训观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把培训变成学习,让教师学得信服。三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与需求,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让教师享受培训过程。
创新学法,让生长有动力。具体实施过程中,璧山区做好“五个注重”,即注重转化与对接、注重问题驱动、注重参与与体验、注重倾听与共享、注重以教促学。
创新机制,让生长有保障。璧山区建立了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实现了研训一体化,为研训机构整合做好了铺垫;产生了“国培做示范”的鲇鱼效应,提升了进修校培训的整体水平。
(本报4月1日第794期报道)
山西大同:名师工作室工程的“三维构建”
2016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期名师培养工程结束,如何让这些名师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摆在大同市教育局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同市从三个维度构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新路径。
高度:顶层设计“两条主线”。一条是“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安排”的专业行动主线,一条是“计划—落实—考核—评价”的管理主线。
宽度:指向核心素养的不同风格。名师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计有强烈地域和学科特征的精美徽标,体现名师工作室的价值追求、外在形象和身份标识。同时,徽标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对一个刚成立的工作室非常重要。虽然各名师工作室的理念不尽相同,但注重教学、注重科研是“个性”中的“共性”。
深度:为了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强有力的名师工作室平台,通过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许多教师都表示“进步很大,成长很快”,有的在课堂教学方面打磨得越发成熟,有的逐渐走上研究型教师的道路……挖掘每个教师的风格、需求,帮助他们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大同名师工作室专注、扎实的“深度”。
(本报1月8日第785期报道)
河南洛阳西工:魅力思政课的秘密
近年来,当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金课频出时,中小学思政课如何上出新意与高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为了让思政课不走偏,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通过对辖区校长和校党支部书记进行职务调整,26所学校的校长和校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肩挑”,22所学校设置了专职副书记,进一步强化了全区学校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把手领衔,思政课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在多次碰撞与教学实践中,关于思政讨论课的模型也渐渐出炉。讨论课的内容并非来自教材,而是涵盖了主题节点、具体问题、价值观等主要内容,教师根据以上内容精心挑选每周讨论课的主题,同时设置两三个层层递进且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通过不断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最终实现智慧的碰撞。
尽管各学校开展的思政讨论课各有特色,但西工区对讨论课主题设置提出两点硬性要求:一是充分体现学习主体是学生,二是讨论的主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具体到课堂教学,西工区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讨论课流程,第一部分是能量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经典段落;第二部分是导入环节,通过视频、故事、绘本和图片等切入主题;第三部分是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第四部分是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班内分享;第五部分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情况进行最后的提升总结;第六部分是围绕主题给学生整理相应的经典观点。
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一堂完整的思政讨论课才算出炉。
(本报7月1日第807期报道)
陕西合阳:诗经之乡的“课堂革命”
如何深化课程改革,重建教学方式?陕西省合阳县教育局以“课堂革命”为突破口,构架起以“精品教育,诗韵合阳”为主题的内涵发展新路子,努力探索符合县域教育发展的课改途径。
合阳县实施校长“领航”、教师“领雁”两大工程,落实新教师、班主任、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四项培训,构建省市县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三级四类千人骨干体系,建立三级研修队伍,即以教研员为主力的县级研修团队,以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省市教学能手为主力的学区研修团队,以校内名师、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学校研修团队,为全县课改提供了人才保障。
合阳“课堂革命”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验学校语文学科成绩大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课堂生态和谐;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改的领头雁;“相约星期五”“三人行”等校本研修逐渐成为品牌,全县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报6月3日第803期报道)
浙江杭州富阳:“新劳动教育”促乡村振兴
今年3月, *** 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在国内率先提出“新劳动教育”理念。“新劳动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探索了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经验,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新机制、新举措。
2018年,富阳区制定了《关于区域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从区域层面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基本原则、实施策略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要求。此外,还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劳动教育推进的目标与步骤等。2019年4月,区教育局还发布包含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公益劳动四个方面的《小学生劳动教育四大类别的实施标准》,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计划开展劳动教育,构建起家校社一体的劳动育人新格局。
“新劳动教育”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从课本走向自然,实现了从课堂育人到劳动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华丽转身,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样本。
“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得到多方助力,在走进乡村组织活动过程中,富阳区逐渐探索出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径。
(本报11月11日第821期报道)
辽宁:集团化办学新策略
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后,辽宁省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真正绿色“择校热”这一难题,辽宁全省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2019年,辽宁省委、省 *** 下发《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内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并要求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有关部门协同落实。
早在2011年,沈阳市就确定沈河区、大东区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试点区,两个区依托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采取“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普通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等多种模式办学,组成教育集团。优质学校为集团总校,其校长担任集团总校长。其他学校为集团加盟校、校区或校部,通过“紧密型”与“松散型”管理相结合,探索出“一校多址、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与“一个集团多员、多个法人、多套班子”等多样性集团组建模式及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日益健全。
截至目前,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共成立336个教育集团(联盟),成员学校1662所,成员校数量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的34.61%。预计到2020年底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将达到50%,到2022年,实现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
(本报11月11日第821期报道)
山东利津: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赋能教育崛起
如何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让好教师不断涌现?山东省利津县积极构建“三维”机制,做好“四个强化”,积极整合资源,深化全链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为县域教育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县域教育生态。
“三个维度”,储备充足教育后备干部。维度一,加强过程管理;维度二,强化考核运用;维度三,预期成效分析。
“四个强化”,成就一批 *** 教研员。强化一,强化 *** 教研员队伍建设;强化二,强化 *** 教研员业务管理;强化三,强化 *** 教研员工作平台优势;强化四,强化 *** 教研员考核制度。 *** 教研员身处教学一线,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研究有亲身体会,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评价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研究有实践经验,更有利于教研活动在基层学校顺利开展。
全链条整合资源,深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绿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匮乏、支持不足、动力不强等难题,利津县委、县 *** 积极谋划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启动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利津教育发展共同体“区域教育整体提升”项目,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平台。县教育局成立工作专班,通过调研论证、反复磋商、精准对接,确立了理念导航、示范引领、资源共享的联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县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本报10月14日第817期报道)
(本报记者 孙和保 综合整理)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30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