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蛤蜊炖蛋,伊本来是只菜。在上海,吃过的人侪讲赞。蛤蜊炖蛋,伊的味道变脱哉。乃么在上海,吃好就跟侬byebye。跟侬晏歇会,十四天之后再出来。闭环防疫办,核酸上门采。开好误工单,蹲(待)在屋里向上班。厕所到灶披间,每天N个循环……”
最近,一首名为《蛤蜊炖蛋》的沪语歌曲视频在朋友圈被刷屏。因为上海话里“隔离等待”和“蛤蜊炖蛋”谐音,上海童谣唱作人王渊超受到启发,从这一灵感切入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他还邀请在家上网课的女儿王琦乐一起录制了父女版视频,唱出了居家办公、小区排队做核酸等日常。
◇ 有感而发创作隔离等待歌 ◇
当在网上看到搞笑图片“青春才几年,疫情已三年”时,他被逗乐了,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为时20秒左右的短歌,歌词大意是:青春才几年,疫情已三年。隔离等待,我的青春像小鸟一样不回来。
没想到3月12日上午刚录完短歌的视频,王渊超的太太就接到街道防疫办的电话,被告知是次密接,需要全家居家隔离14天。当天下午,他将视频上传到视频号发在朋友圈后,有好几个朋友都建议他可以把里面提到的“隔离等待”单独拎出来创作一首完整的歌。
因为上海话里“隔离等待”和“蛤蜊炖蛋”谐音,所以他就从这个灵感切入,很快地写了一首名为《蛤蜊炖蛋》的上海话歌曲。
“这首歌创作和录制都是在3月12日晚上完成的,周日白天拍摄好视频,下午就发了视频号,也就是大家网上看到的第一个版本——吉他弹唱独唱版本。”王渊超告诉记者,《蛤蜊炖蛋》共有三个版本,之后他与同样被隔离在家的SMG的女主持人舒怡云录制了男女合唱版本,还有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和女儿录了父女亲子合唱版本。
王渊超回忆说,虽然隔离在家,但在徐汇区南模初级中学读六年级的女儿也没闲着,天天在家里上网课。有一天女儿做完作业,他就邀请孩子一起录歌。父女俩捣鼓了一个小时左右,大功告成,没想到亲子合唱版很受欢迎。
记者看到,这首歌的歌词里还写到“医护工作者,没日没夜上班,社区的志愿者,有家不能回。抗疫在上海,齐心协力就来三”等。王渊超介绍说,其实在写歌词前,他只是从网上看到有关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的视频及文字。这次全家被隔离后,一家三口真切感受到了“大白”们的不易。“他们第一次上门来测核酸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了,而且我们还不是最后一家。社区的工作人员也非常辛苦。居家隔离后,我家大门外贴了封条还装了门磁报警器,每天我们可以开三次门,但开门都要事先报备。随后,她们会来帮忙接收快递和收家里的垃圾。好几天,社区的工作者都忙到凌晨甚至通宵的。”
◇ 借沪语歌为市民打气◇
记者了解到,为何能在短短一天内就创作出沪语主题歌,这与王渊超自身的经历分不开。早在上外读书时他就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乐队,在校时风靡一时。2015年~2018年,他还和朋友合作过音乐剧的创作和推广。
此外,2010年7月,女儿出生后,作为女儿上海话的启蒙人,他创作了摇篮曲、洗澡歌等唱给女儿听。这些年,一直通过创作演唱上海话的童谣以及流行歌曲来推广上海话,到各大校园、少儿艺术团教孩子们唱沪语歌。比如他在闵行区平阳小学已经教了4年上海童谣,从本学期开始他又在静安区的3所小学教孩子们唱沪语歌。
“现在哪怕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朋友,也以说普通话的居多,方言有走向消失的可能。”在王渊超看来,作为本土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载体,希望上海话能继续成为本地人日常沟通的语言。“因此,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上海人接受用上海话唱的流行歌曲,就像我们能接受粤语流行歌曲一样。”
“今年已经是公众第三年面对疫情了,人们面对的新问题是居家隔离时如何调整心态并继续有质量的生活。”王渊超坦言,他在被“蛤蜊炖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能再自由地活动了。但是看到大量的医务工作者还有 *** 街道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在跟疫情赛跑,为精准防控努力着,没日没夜地付出,觉得需要在歌里谢谢他们,同时表达出市民支持配合的意愿,以及共同守“沪”的决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